百年清华

蒲明书:半个世纪清华情——为纪念毕业50周年而作

2016-04-23 | 蒲明书(1965力学) |

今年4月24日,是清华105周岁生日。在校庆到来之际,谨以长诗《半个世纪清华情》作为寿礼献给母校,並作为一代清华人的情怀与校友交流。

感谢乐山师范学院王钊熠老师,是他为这首诗配乐朗诵。其专业水准让原作锦上添花!

半个世纪清华情(朗诵).rar


“毕业50年,重返清华园!”

一声集结号,归心急如箭。

胸怀赤子情,心存感恩念。

“少小离家老大回”呀,

一群白发人

回到了昔日“工程师的摇篮”。

二校门拍手,荷花池水暖,

紫荆花盛开,杨柳风拂面——

好一个水木清华的四月天!

几多知心话,

几多肺腑言,

半个世纪清华情

化作长歌一曲,献给

永远的力504班。

(转韵)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唐诗《游子吟》

总会让我穿越时空去联想。

想到毕业离校时,

罗盘和校训、干粮和猎枪,

是怎样经老师们的双手

壹壹塞进了清华儿女的行囊。

毕业后无论我们身处何地,

用罗盘定位,

始终坚持

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毕业后无论工作在什么岗位,

努力探索,不怕改行跨专业,

凭的是

母校交给的干粮和猎枪;

毕业后无论遇到多大困难,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校训

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

敢于担当!

六年的清华岁月,

编织了一条拉扯不断的纽带,

尽管人在五湖四海,

但同窗的情谊

依然是地久天长;

半个世纪的风雨,

就像一把理性的筛子,

把历史恩怨的垃圾

统统加以过滤,留下的是

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孙炳华多才多艺,

做技术搞文体,样样出彩;

王伯铭心灵手巧,

创大业下深圳,敢作敢闯。

大漠戈壁为两弹,余作生韩淑芳

献出了宝贵的青春;

西北荒原试火炮,钱暌融李栓龙

倾注了毕生的力量。

丝绸之路,刘宪秋谱写兰州石化的新曲;

北国冰城,陈宏春把锅炉设计得越烧越旺。

石油战线,李公仆丁美和开发燃油新产品;

蜀道之难,拦不住付国义韩寅达去献身国防。

庞炳志吃苦耐劳,

无怨无悔坚守在酒泉发射基地;

刘瑞田风清气正,

脚踏实地当公仆在江苏的官场。

万里长空,我们用智慧和汗水在蓝天上耕耘;

浩瀚苍穹,我们的科研成果与星星一道闪光。

同学们牢记母校的嘱托,

我们班有做人的共同信仰。

“文革”中,

我们经风雨见世面

没有人去祸国殃民;

改革开放后,

驰骋于市场经济的大海

没有人落水迷航。

从政的,不当贪官污吏;

下海的,不唯利是图作奸商;

搞科研,出成果,一如既往;

校园里,育新人,桃李芬芳。

共和国大树的年轮中,

记录了我们攻艰克难的身影;

四个现代化的征途上,

我们长江后浪推前浪。

我们人人,给国家都作出了贡献;

我们个个,没有辜负清华的培养。

这,就是力504交出的答卷;

这,就是历史排出的群英榜!

世事难料,人生无常。

生老病死,命运难抗。

今日聚会,

有六位同学再也不能到场。

他们是郭海林—林正禄—张凤呈;

他们是刘瑞田—张万通—韩淑芳。

一个个英年早逝啊,

走得竟如此匆忙!

我们忘不了

他们的英容笑貌,

仍记得在一起

度过的六年寒窗。

我愿化作一只杜鹃,夜半啼血去呼唤:

“魂兮归来吧,

回清华与我们欢聚一堂!”

(转韵)

人生不是梦,

往事不如烟。

为人民服务一辈子,现而今

我们“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说什么“人生七十如夕阳”,

殊不知,夕阳的余晖

同朝霞一样灿烂。

让我们高唱“夕阳红”啊——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五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抚今追昔,不忘饮水思源。

没有贵人的眷顾,

我们怎能上清华?

没有清华的培养,

哪会有我们在座的今天?

风云际会在清华,

有情有义又有缘。

感谢贵人蒋南翔校长!

感谢清华工程师摇篮!

感谢我们的集体——

力504班!

同学们,要保重身体,

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待到2019紫荆花开时,

让我们再聚北京

重返清华园!  

2015年5月10日  北京

【说明】

本诗中某些句子的出处:

1.“工程师摇篮”,文革前,清华大学是多科性工科大学,工程师为其培养目标。

2.“二校门”,乃清华大学的地标建筑。

3.“荷花池”,即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的荷塘。

4.“紫荆花”,清华大学的校花,每年四月开花,与校庆在同一个月。

5.“杨柳风”,出自南宋诗人僧志南的《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6.“水木清华”,清华大学的别称。

7.“四月天”,出自林徽因的诗《你是人间四月天》。清华大学的校庆正好也在四月里。

8.罗盘,指党的教育方针,即培养有文化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

9.校训,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出自《周易》的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0.“干粮和猎枪”,语出当年的校长蒋南翔。他说,清华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一靠在校掌握的知识,即干粮;二靠老师传授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即猎枪。干粮总是会吃完的,而猎枪可以终生受用。

11.两弹,指原子弹和导弹。

12.“万里长空,我们用智慧和汗水在蓝天上耕耘。”句中的“我们”,指在三机部从事与飞机相关的科研工作的同学们。

13.“浩瀚苍穹,我们的科研成果与星星一道闪光。”句中的“我们”,指在七机部从事与火箭卫星相关的科研工作的同学们。

14.“我愿化作一只杜鹃,夜半啼血去呼唤”。 此句化用宋代诗人王令的《晚春》的最后两句,原诗为: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归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15.“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乃唐诗《酬乐天咏老见示》的最后两句,作者刘禹锡。原诗为: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6.“五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化用毛主席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的“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17.“夕阳红”,为央视老年节目的开始曲,由乔羽作词,张丕基作曲。

18.“2019”,即2019年,我们入校的60周年(1959—2019)。


相关新闻

  • 242017.04

    新编诗篇朗诵“半个世纪清华情”

    今年是清华106周岁校庆。为表达学子对母校生日的祝福,特献上重新录制的视频节目一一配乐诗朗诵《半个世纪清华情》。这个新版本增添了诗文字幕,以及与诗相配....

  • 252009.04

    《半个世纪清华情》纪念文集首发式举行

    4月25日下午,《半个世纪清华情——清华大学1965届校友入学50周年纪念文集》首发式在大礼堂隆重举行,六百多位65届校友和四百多位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出席首发式。

  • 052019.11

    关志成:我在清华的半个世纪

    1944年,关志成出生于吉林图们。196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高01班,从此与清华结下了不解之缘。1970年留校工作,期间曾任电机系党....

  • 192010.03
  • 272009.10
  • 112020.08
  • 232008.06
  • 012025.07

    王大珩钱三强跨越半个世纪的君子长歌

    编者按2025年6月28日,是钱三强逝世33周年。钱三强,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应用光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与钱三强相识七十载,两度同窗,终生相知相携。两人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结下了深厚的友情。1992年6月28日,钱三强逝世,好友王大珩闻讯,哽咽着给何泽慧(钱三强妻子)打去电话。之后久久默...

  • 272020.11

    值年园地:半个世纪风雨情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82021.09

    金占明:世纪的丰碑——纪念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

    您的华诞/我想到了风雨如磐的1911年/您以特殊的方式/诞生在清华园/从那时起/义不容辞挑起了中华崛起的重担/筚路蓝缕/历久弥坚/ 您的华诞/我想到了梁启超先生著名的讲演/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人生生不息的理念/为学求知若渴/为师诲人不倦/风雨无阻/岁岁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