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张韧:我的血液里流着清华西阶注入的音乐记忆

2017-03-27 | 张韧(1980级物理) |

一切要从国家大剧院的周末音乐会说起。这也是我第一次走进国家大剧院,观看的曲目是贝多芬第七交响曲。

对我来说,交响乐是一个似曾相识却又陌生的概念。看着曲目单,我使劲儿回忆,仿佛曾经听过这首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却又想不起一丁点儿的旋律、曲调。因为记忆太遥远了,远到三十六七年以前。

那时候我刚刚上大学不久,我的世界从一个北京普通胡同的狭窄线条,一下子发散到充满陌生与好奇的、充满过去与现实的、充满情感与诱惑的四维空间。

那时候的清华几乎是一个完全的工科大学,但在校园里也不时有各种文学艺术类的讲座,这让以朴素无华著称的清华同学在刻苦学习科学技术的同时,也有机会汲取吸收世界文化经典。正是在这种氛围下,我在西阶教室第一次听了交响乐。那次是当时中央乐团的宁德厚老师给同学们作的美学讲座,讲的是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也就是悲怆交响曲。

西阶教室,是清华历史最久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室之一,因其每排座椅随着台阶逐渐升高而得名,能容纳三百人上课。每一个清华的学生应该都在这里上过课,我在这里上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高等代数、马列主义哲学等很多课程。

现在的西阶是2006年以后在原址翻建的,据说当时文物部门和专家认为其没有文物价值而建议拆除,但最终因为顾及95%以上清华人的情感而得以被重建,这张照片就是翻建后的西阶。可惜我没有找到翻建前的西阶照片,也是个遗憾吧。

印象中宁老师介绍了柴可夫斯基的生平,然后边放录音边讲解地带着同学们欣赏悲怆交响曲的几个精彩片段,最后让我们完整的听了一遍这首交响诗篇。

宁老师所讲的具体内容在当时我也只听得一知半解的,后来除了他那充满感染力的声音之外,就几乎什么也不记得了。但是那些感人的旋律地却深深刻在我的记忆里,听到某些地方,我也会激动,甚至落泪。

此后我还听过几次交响乐讲座,主讲者除了宁德厚老师之外,还有当时中央歌剧团的指挥郑晓英老师。我第一次听贝多芬也是在讲座上,听的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和第三交响曲“英雄”。古典音乐的旋律不仅曲调优美,更能进入我的世界,带走我的心。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会找机会听古典音乐。那时,清华音乐教研室每星期总有几天会在吃晚饭的时候,用大喇叭播放古典音乐。我们就端着买好饭的饭盆,在路边的树下静静地站着,边听音乐边吃晚饭。音乐教研室旁的路边两侧,通常站满了听音乐的同学。

清华音乐教研室是清华撤销音乐系后被保留下来的,虽然不再有音乐教学,但清华与音乐有关的社团无不在这里训练,这里是清华音乐的摇篮、苗圃,因而从清华走出来多位著名音乐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我来说,宿舍也是听音乐的好地方。同屋中有家境好的同学从家里带来砖头录音机,也有人带来各种音乐磁带,我们经常会围坐在录音机旁,安静地聆听。

那段时间听过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第六、第七、第九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等等。我还对有些曲子只有编号没有标题一直困惑不解,贝七似乎就是其中之一。

听了很多音乐,回到家里碰见邻居或者中学同学难免也会炫耀几句,哼哼旋律什么的,可是人家一句话就把我问住了。他们往往会问这个曲子讲的是什么?

是啊,讲的什么?我可真回答不上来,尤其是那些连标题都没有的曲目。那时候没有互联网,没有百度,只有尴尬。

转眼五年大学毕业了,再以后三十多年奔波于工作、生计、事业,历经数不清的失败、挫折、痛苦,也有数不清的成功、快乐,但好像竟一直再也没有好好听过这些古典音乐经典,甚至无暇享受成功,无暇沉迷痛苦。反而,现在坐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聆听着贝多芬的交响曲,却让我联想和回忆了自己几十年的历程,甚至能够感觉作曲家在听我倾诉或者回忆。我突然觉得我现在可以告诉邻居们曲子讲的是什么了,讲的其实是自己的经历、感受和共鸣。

这时候演出现场响起我曾经熟悉的曲调,就是它,曾经在宿舍,或者是在路边听过并留下记忆的曲调,那个我始终得不到曲名答案的曲子,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已经有三十多年没有听过的音乐。

演出结束了,我来到国家大剧院的咖啡厅要了咖啡和三明治。坐在餐台前,脑子里想的却是上大学时候端着饭盆在路边听音乐广播的场景和心情。

前一阵子在微信里有人想让我讲讲是怎样考上清华的,这让我无从回答,我猜想,凡是本科考上清华的校友,多数也无从回答。我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我认为自己能考上。当然我明白,这不是那位朋友想要的答案,可这是事实。

我是幸运的枝桠 / 谁不羡慕我 / 入选青春嘉年华

年轮一圈圈增加 / 最快乐的记忆 / 那五个春秋冬夏

(2015/3/26)

记忆中,从我工作起,每逢需要介绍我的场合,同行人多半会有一句清华毕业之类的话。我相信这样的介绍对我的社交和工作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我的确也想象不出来别人是怎样看我的,而且我也并不在意别人怎样看我,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努力、失败、再努力,自强不息。在我看来,人生仿佛也符合能量守恒定律,跌宕起伏是常态,有大起可能就有大落,平平淡淡才是真。就像生活在宽广而美丽的田园,简单甚至原始,但心胸是博大的,视野是开阔的。

真正让我以在清华读书为自豪的,是在那里养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尤其是用书本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加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信条,使我在职业过程中一直收益。不过,这也许正是那些羡慕清华光环的人所看不见的。

当然,这一切都缘于清华这个我们曾经的家,我们不论在何时何地,始终对家有一份感恩,有一份牵挂。下面这首题为《清华,我曾经的家》的诗是两年前我为毕业三十年纪念所作,代表了清华学子内心的声音、内心的旋律。每一次读起来,都会有心灵震颤,都会激动,都会湿润了眼眶……

清华,我曾经的家

你是金字塔尖之上,简单而质朴的花园

你是万众瞩目之下,平凡又扎实的冬夏

金秋时节,幸运把青涩留给金黄的土地

春风吹来,这里呈现一幅青春绚丽的图画

深绿、浅绿、嫩绿的树,或参天或婆娑

白色、黄色、红色的花,或飘香或奇葩

这就是清华,我曾经的家

一个茂盛的苗圃,这里有园艺师精心呵护

不论是成材的营养,还是舒展的闲暇

一个包容的温室,这里有工程师辛勤哺育

不论是栋梁的扶植,还是细胞的孵化

修剪、修炼、修正,修出钢筋铁骨

雨水、露水、汗水,水映七色彩霞

这就是清华,我曾经的家

曾经过五年的茁壮,园林中的花木撒向天下

已启航三十年的今春,从天下飞回各异的鲜花

成材、成荫、成畦,成就多彩世界

亚洲、欧洲、美洲,洲洲生根长大

还记得当年葱郁的青丝,如今已生出华发

还记得出发时丰满的根系,有几根一直埋在金黄之下

这就是清华,我曾经的家

这是我生命中的精华

(2015/4/1)

2017年3月24日,写于清华大学校庆前夕


相关新闻

  • 302017.03

    张韧:清华桥牌,不仅贡献给这项运动,也历练了我的人生

    两年前,在清华0字班毕业30年纪念活动上,我遇到在清华上学时的桥牌协会主席、也是我们桥牌队队长的蒋毅,他建议我抽时间写一写当年清华的桥牌。然而因为涉及....

  • 082010.04

    “清华西阶论坛”开幕 周小川校友首讲

    4月7日晚,“清华西阶论坛”开幕式暨首场论坛在西阶教室举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与校党委书记胡和平共同为“清华西阶论坛”揭幕。

  • 222012.11

    蓝春做客清华西阶论坛 畅谈“改变的力量”

    清华新闻网11月22日电 11月21日晚,清华大学“西阶论坛”第23场暨《水木清华》十周年纪念系列论坛之“改变的力量”讲座在西阶教室举行。

  • 182012.05

    陈远做客清华西阶论坛 畅谈金融、资本市场与实业

    清华新闻网5月18日电 5月16日晚,清华西阶论坛第19场在经管西楼报告厅举行。

  • 022018.11

    易波:我的清华记忆

    不知不觉,毕业已近二十年,而关于清华的记忆却如同树荫里的斑驳光影,或是水面的粼粼波光,总在心中熠熠生辉。

  • 202010.05

    “世纪学堂” 校友视频交流平台新增“清华西阶论坛”视频

    近日,“世纪学堂”校友视频交流平台新上线“清华西阶论坛”视频。

  • 052013.11

    刘吉做客清华西阶论坛 畅谈十三个“角色”背后的人生感悟

    10月31日下午,国务院前稽查特派员、清华大学工物系1958级校友刘吉做客清华大学第二十八期西阶论坛,与师生畅谈自己十三个“角色”背后的心路历程。

  • 092010.11

    方方校友主讲清华西阶论坛第十场

    11月4日晚,清华大学校友、摩根大通亚洲区投资银行副主席、摩根大通中国首席执行官方方重返母校做客西阶论坛第十场,和清华学子畅谈“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征途”。

  • 252023.12

    赛司塔:清华西门

    今年八月初,一位友人带着他的女儿来到我的办公室。他的女儿将于月底前往清华大学学习工科本科课程。父女俩对即将就读的大学以及大学的学习、生活都充满了期待与好奇,我甚至能从小女孩的眼中清楚地读到在喜悦与兴奋之外的对未来的憧憬。当我向他们介绍清华与北京的时候,仿佛又重新回到了二十五年前,在北京,在清华的那些往事。……一九九七年十一月的一个早晨。从天津出发的火车停靠在北京站。旅客从车厢里涌出来,一下挤满...

  • 192024.02

    青葱岁月里的清华记忆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