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毕业六十年后的再聚会——记1961届铸1班同学母校110周年校庆聚会

2021-05-17 | 彭小莹 | 来源 1961届铸1班 |

1961届铸1班同学毕业60年再聚母校

早就盼望2021年的聚会了,大部分同学都退休后,我们约好五年大聚会一次,现在都已年过八十,可能是最后一次了。可是新冠疫情还紧,能否允许聚会呢?

终于在三月底来了好消息,校友总会通知:校庆期间允许部分毕业秩年班级校友进校活动,我们毕业整60年,正好可以进校活动,机会难得。

北京的同学立即成立了筹备组,征集报名。预估能走动又有联系的同学有30多人,但年龄大了,有时会身不由己,譬如身体有小毛病的,子女不放心不让来,生病、行动不便不能来,带孙辈走不开,看儿孙滞留国外暂时回不了国……

最终实到18人,加上陪同的家属,共28人。

安排我们住在近春园。一看进进出出的校友的名签,几乎都是我们这一届的,我们还遇见了汽1、电1原认识的同学,都已白发苍苍。

报到以后见到本班同学,格外亲切,都为彼此的健康高兴,也特别怀念近几年逝去的同学。据说像我们能聚集近20人的班还真的不多。这次聚会我们这届大约是年岁最大的了。

校庆活动在2425日。

24日上午是在系里开座谈会。因公伤腿不方便的鲁桂兰同学由子女陪同坐轮椅来了。我专业88岁高龄的工程院院士柳百成教授和机械系吕志刚书记全程参加了座谈。

座谈会现场

柳老师介绍了他“文革”后公派留美归来后一直在专业前沿工作的体会,他的爱国热情,拼搏、创新精神的确是我们以及后辈的榜样。他最后送给我们“爱国奉献,创新思维,顽强拼搏,健康体魄,全面发展”五句话、20个字的赠言。吕书记则介绍了机械系的专业设置、前沿科研课题及发展前景。筹备组鲍洪法简短介绍了未能与会同学的近况。接下来便是自由发言,几位同学回顾了多年来的工作体会……话匣子刚打开,可惜已时近中午,都觉得意犹未尽,只好暂时休会,不过没关系,还有时间。

柳百城院士发言

下午在校内游览和拍照。筹备组准备了一幅“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暨铸1班毕业60周年纪念”的横幅,开会、拍照都能用。筹备组郁鉴源请到了一位高人——清华老年游泳队队长张海亮,虽是业余,但有专业摄像师水平,还装备了“长枪短炮”,对清华各景点已经烂熟于心, 他带着我们在校园内慢慢转了一圈,老的、新的“景点”都拍到了,一共100多张照片,正好又回到住处近春园。大家边走边聊,边回忆,从青春年少到满头白发,始终没有忘记的清华校园,如今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既亲切又受鼓舞。唯愿她永远走在创新进步的前列,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那条横幅还很“拉风”,拍照时总会引起周围人们的好奇:哦!有多大年岁了呀,将来我们也能这样吗?好久没有走这么多路了,今天走下来倒也没感到特别累。晚上大家都休息了,郁和张整理照片,并发到各位同学手机上,细心的同学发现,最迟的发出时间是后半夜2点多钟。

25日上午,因昨天的同学座谈会大家都未尽兴,我们便继续昨天的同学座谈会,地点就选在住处附近的凉亭里,昨天没来得及发言的同学纷纷发言,因只有本班同学,发言也就更直率、更坦诚。我们是在困难时期毕业根据祖国需要奔赴祖国各地的,我们多年努力工作,取得过不错的成绩,受到各种表彰,如老班长袁礼福,别看是女同志,向来是工作中的“拼命三郎”,多次获奖,国庆70周年还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纪念章;蔡凌云、李明山,在“文革”中受到冲击,后来因工作成绩突出,成为业务骨干和领导干部;黄浩权一向说话耿直、幽默、不留情面,一般属于领导“不爱待见”的人物,但他研制的多台设备和几种工艺方法效益高,产品出口,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成了名人、“国家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当了广东省佛山市科委主任兼科协主席。还有同学服从需要,参加三线建设,在荒山沟中建设了军工厂和“二汽”(现东风汽车);还有两位从高校普通教师成长为高校校长……成绩不胜枚举,若加上已去世的、未能来的,就更多了。我们和祖国人民一起渡过了生活困难、“文革”动乱,迎接了改革开放,虽在90年代后期陆续退休,但也参与和见证了国家的跨越发展,我们尽了力,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问心无愧,我们永远都记得在清华的岁月,记得我们的铸1班。

最后一个下午,大家一起游了颐和园。当年这里曾是我们常来的地方,那时道路没这么复杂,车和人没这么多,课余时间出西校门散散步就过来了,甚至还在这里找个地方复习迎考。现在这里风景依然美丽,而园外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园内游人如织——从服饰和口音判断,多为外省来首都旅游的人群。是的,国家发展了,农村都已全部脱贫了,在全球防疫形势依然严峻的时刻,中国首都这样繁忙兴旺,中国百姓是幸运的,我们的老年生活是幸福的。

这几天的午饭时间,都有未能参会的同学事先约好大家在云上聚会——通过手机和大家挨个儿见面,显然他们都做过了“功课”,能马上叫出每个人的名字甚至外号;25日晚餐是“告别宴”,也有他们参加,大家更是依依不舍。在祝酒中大家对筹备组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感谢他们的细致、周到,以及劳累,他们却说还有一个心愿未了:要挑一组照片做一个永久相册,和前两次的文集合成一套永远的纪念册。特别贴心。

26日外地同学离校,筹备组留了人,送走最后一名同学后才返回自己家,这也是铸1班同学友情的写照,真的是清华精神永在,同学间友谊长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