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离校五十五载 叙情三天两晚——1961届给1班同学入学60年返校欢聚小记

2016-10-31 | 顾尔昌 刘延澄 |

2016年9月20日,时值丙申中秋刚过,北京云天渐高。下午,清华园的林间小道上走来一群鹤发童颜的长者,他们一边漫步,一边指点着所经过的树林、水面和建筑,虽在窃窃私语,却分明如数家珍,偶有争议,也都喜笑颜开,相互调整着记忆的空白。这像是一家久未相聚的兄弟姐妹,只是外观年龄相差不大,那溢于言表的亲情使每处驻留地点的空气微微震颤,不时引来路遇的青年学子们好奇的目光。走到工字厅后的“水木清华”时,望着后堂高悬的匾额,恋着池塘中片片莲叶、水岸边丝丝垂柳,凝视着隔岸朱自清先生的汉白玉雕像,这伙老者突然倒搬时光机器,情绪一下子热火起来,合影、单照,上台阶,依石栏,每个人手里的像机都啪啪地响起来。这股突发的热潮冲击了正在拍照的年轻人流,他们顿发一片惊讶之声,转瞬间便有一位女同学猛然高呼:“老校友!”一语中的,多位同学一拥而来,围住这十多位老人打听起来,那一双双明眸里闪烁出好奇的神采。

“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群老者顿时兴奋不已,一时间南腔北调混杂,苍音伴着欢愉齐鸣,忘情地自我介绍起来。“我们在1956年考进清华,是土木系给1的学生”。“我们在校学习五年半,于1962年1月毕业,服从分配奔赴祖国四面八方”。“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怀着对母校的思念,对老师的感恩,再次从五湖四海相约回到清华园”。

那些能熟练地操作多媒体的青年们一时有些懵懂,对六十年的时间跨度显得难以思议。他们把镜头纷纷对向老校友,有两位女生依偎着两位老太合影,青丝飘映白发,令岁月风云悄然定格。

9月21日上午,给1同学走进环境学院大楼,回家的情愫立时涌上心头。

大厅里光线柔和,我们面对恩师陶葆楷先生的雕像思绪万千。早在1959年给我们讲授污水、污泥处理和综合利用时,陶葆楷先生就提出了“环境保护”概念。在改革开放初期,他把弘扬科学的精神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在清华大学率先创意并主持建立了环境工程专业,成为中国现代环境科学工程教育体系的奠基者。

为我们主讲给水工程的李颂琛先生和主讲水化学及水微生物学的顾夏声先生虽已辞世多年,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一直留在我们心中!

王继明、许保玖老先生对我们的教导和培育,都让我们终生难忘。2000年,许先生发表了学术专著《给水处理理论》,为发展我国水质科学与工程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这几位名师都已年逾百岁高龄,感谢环境学院替我们转达了晚辈的敬意和问候。

钱易院士在繁忙的工作中,还特意托人向我们的聚会转致祝贺。

在环境学院的二楼会议室上方,悬挂着“给1班入学六十周年—情系母校 感谢恩师座谈会”的红色横幅。

座谈会现场(2016.09.21)

始料不及的是,本来因外出开会不能出席聚会的王占生和傅国伟教授先后来到会场,当即引发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当年,他们是正值年富力强的老师,经常指导我们进行实验和实习,师生之间亲若友朋。这次,他们都特意调整了出差的日程,表达出对我们深沉的思念。两位老师都还坚持在科研和工程实践中,分别在水质微污染处理和环境保护系统优化工程方面各有建树。他们对学术孜孜探索,干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令人动容。当晚,沈英鹏老师还专程前往甲所看望我们,师生情笃,难以忘怀!

给1班入学60年师生座谈合影(2016.09.21)

20世纪初期,清华大学初创,面对西学东渐之势,梅贻琦先生就曾说: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故制度为一事,而精神又为一事。现行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将学生培养成“精致的个人主义者”。正是先辈们基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方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中华理念融为清华育人之魂。进入新清华时代,这种精神在民族复兴大业的广阔天地里升华为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我们这一代学习、工作和奋斗的原发动力。

1962年1月,给1班同学怀着对祖国建设事业的向往,遵照统一分配的要求,争相奔赴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南下云贵高原,北进大兴安岭林区,身着军装阔步国防一线,潜心埋名于尖端科学领域。工作界面大有不同,致力奉献的自我要求浑然如一。有的同学说:“感恩清华不仅教给了我们专业知识,也教会了我们怎样工作、怎样做人。”有的说:“清华良好的校风,让我们在各自岗位上不怕困难,从基层做起,与群众打成一片,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踏实工作,获得好评。”有的说:“我们时时记着学校、老师的教导,在工作中做出了一些成绩,得到人们赞赏时,也总是非常感恩清华,为母校感到骄傲!”有的说:“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时常会遇到新难题,而清华扎实的教育基础使我们具有较好的自学能力和实践理念,也会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在频繁变化的环境中,沿着积年累月的时空曲线,本着毕业典礼时蒋校长致辞时的要求:“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需马革裹尸还”,我们不讲条件,提升了能力,流下了汗水,化解了疑难,在祖国建设发展的大潮中经受磨砺,孕育出了普通劳动者平和、充实的人生快感。

回顾毕业后五十六年的生活轨迹,我们为成就自慰,为颠沛唏嘘,以实践了“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诺言自豪。

9月22日,农历八月廿二,恰逢秋分。给1班的19位同学偕老伴共28位欢聚京西大道旁的一处酒店,围坐两张大圆桌举办告别家宴。

回忆的闸门再次敞开,这些平均年龄八十岁的人们谈兴益浓。从1号楼、2号楼、明斋、新斋、大操场、到阶梯教室、一教、二教、图书馆、大礼堂、清华学堂……追寻着半个多世纪前自己的年轻背影。

说到大操场,大家不约而同地脱口而出:“你们要动!”马约翰教授秋季穿着短裤的形象立即浮现在脑海,一位同学叨念起那位中国体育界泰斗的名言:“体育可以带给人勇气、坚持、自信心、进取心和决心,培养人的社会品质——公正、忠实、自由。”我们在饱经沧桑之后,依然行动方便,心态宽宏,全赖清华办学的宗旨和全面培育。感恩母校,祝福清华。

相见时难别亦难,待到语轻凝望时,依恋的思绪缓缓地进入了恬淡的意境: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聚会合影(2016.06.22)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