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周浩:感恩母校关怀 坚守基层情怀

2016-12-30 | 来源 清华新闻网2016年12月30日 |

——在清华大学2016年就业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新闻学院2013届毕业生 宁夏石嘴山平罗县红崖子乡党委书记 周 浩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很荣幸能回来向老师们汇报基层的坚守岁月和心路历程。

我叫周浩,2005年考入新闻与传播学院,2007年携笔从戎服役火箭军,2013年硕士毕业选调宁夏,在校期间担任政治辅导员3年,并入选唐仲英项目一期。目前在石嘴山市平罗县红崖子乡担任党委书记。下面我分享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关于梦想和现实。我常说,《士兵突击》这部剧把我送到了祖国南疆的军旅,清华8年爱国成才奉献的教育把我送到了祖国西北的沙漠与戈壁,它们都是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也是母校引导我们去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舞台。在唐仲英项目里,我参加很多课程讲座,参与多次社会实践,并到安徽短期挂职。记得快毕业时,我还有幸聆听了时任校党委书记胡和平老师在就业会上的一段讲话,他大体讲:清华人操心的不应该是如何找一份工作甚至是如何干一种事业的问题,清华人操心的应当是江山社稷后继有人的问题,当时听来深受震撼,七个月后,我背起行囊踏上了西行的列车,至今已四个年头。抉择听起来浪漫,现实却骨感。初到基层,我开始感受到群众和书本上讲的不一样,才知道很多群众一点都不可爱。那时我苦闷于:难道我抛家舍业来这里,就是为了这些整天把你围在办公室里、拆迁漫天要价、胡搅蛮缠不讲道理的群众服务的么?直到有天我跟一位朋友吐槽时,他跟我讲了这么一段话:是啊,你说得很对,现实确实如此,可是我们共产党的天下就是由这些人构成的啊,渔樵白发、贩夫走卒,你如果不要他们,我们共产党哪里还有什么天下?这句话对我而言,振聋发聩、字字灼心,它让我在最初的艰难困苦中找到了坚守的理由。“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我想,我们就是为这些人而来的,就是为了中国最基层的改变而来。我把这个故事的主题叫做梦想和现实,意在于此。

第二个关于家庭和关爱。那是我到宁后第二年初,因为搞棚户区改造,我没日没夜的带着工作组搞拆迁,很多次在同方广东分公司挂职的爱人打电话,也只是说句很忙就匆匆挂断。直到有一天我突然觉得好安静,给爱人打电话,发现总在通话中,打了一整天才发现号码被拉黑了,发微信也拒收,找岳父母帮忙也没有用,她就像消失了一样。我记得那是8月30日,我就像着了魔一样六神无主,实在等不到一周后的中秋假期,就立刻买了机票、带了一包她爱吃的零食、拎了盒月饼,请假朝广东跑。可是我又不晓得她具体在哪里,只隐约记得在江门市下面一个叫鹤山县共和镇的地方,于是我跟着地图规划的路线踏上了找老婆的旅程。中午从县城出发,飞机到广州已是晚上10点,搭最后一班地铁到广州南站已经深夜1点,我跟着黑摩的到附加一家私人旅馆住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赶火车到江门,坐了两个多小时大巴赶到共和镇,直到下午五点我才找到那家企业,她一看到我拎着两包东西站在工厂门口,立马就感动了,就原谅了我。后来她跟我讲,那时基本上已经下定决心要跟我离婚,觉得这样神经病加工作狂的老公实在要不得,但是看到我可怜兮兮的站在那里,心又软了,就原谅了我。说真的,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家对我来说这么重要、这么不可失去。可以讲,在宁夏的前两年,还没有哪件事让我感到如此深刻与感激。

后来,我又遇到了很多事情,父亲生病去世,母亲也生了重病,那时我准备退却,几次打好腹稿,如果辞职怎么去跟组织部还有母校老师讲。后来学校和学院了解情况后,从经济上、思想上想方设法帮助我。今年8月陈旭老师、史宗恺老师等专程赴宁夏看望我们,史老师还专门去乡上看望我。可以讲,如果没有母校老师和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可能已不在基层。隔壁学校的选调生对我说:同是一批,差别真大,好羡慕你啊,我相信这是真心的。去年我调任一个偏远乡镇成为全区最年轻的乡镇党委书记,面临13000多名移民与全市70%的脱贫攻坚任务,我要用2年时间让这些人脱贫,正在努力着。

通过两个故事,我想说:扎根基层,做一件让你感到辛苦和劳累却一直在坚持的事情,你就必须要信仰某些东西:你的勇气、目的、职责,还有清华的精神。这个过程有时会令我们沮丧,但也会让一个人的生命更加地与众不同,更加精彩纷呈。最后,真诚的感谢母校让我们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人以及对我们扶上马送一程关爱一生的陪伴,我们也会继续坚守不忘初心。


相关新闻

  • 072015.07

    坚守在基层的清华博士——访谈机械工程系2001级校友刘鑫

    该视频是对通州区马驹桥镇副镇长、2001级机械工程系校友刘鑫的专访。 刘鑫,1983年出生于北京,2001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2010....

  • 162021.06

    感恩母校 琐忆燃一

    今年是清华建校110周年,也是我们燃一班毕业60周年。一些难以忘怀的往事又历历在目,学校的培育,老师的教诲,同学的情谊,紧张的学习生活,历经60年沧桑,依然倍感亲切。

  • 052008.12
  • 262013.03
  • 212008.05
  • 262017.05

    王宗淮:感恩母校

    年近八十,常忆往事。人生旅途,各显纷呈。比较而言,从1955年初秋至1961年初春这五年半的时光在清华大学学习、生活留下的美好的回忆似就在昨天。其中印....

  • 012015.07
  • 152022.08

    奔波一生 感恩母校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12022.03

    “北清干部”在基层

    我们的耳畔时常交织着两种声音。一种认为英雄不问出处,每个人的价值不该由他的出身决定。还有一种认为人理应处在与他匹配的位置上,高攀或低就都不可取。然而,这样的观念冲突到了具体的世俗情境中,却总是能够和谐统一:人们普遍会为那个“大材小用”的人感到遗憾,就连他自己,也将在一片遗憾声中惴惴不安:金子是否真的能够发光?北大和清华的学生毕业后步入上海的基层岗位,就是这样一个“世俗情境”。从2015年到2021年,...

  • 112015.09

    感恩母校 激励青春——访谈清华校友励学金捐赠人黄均德

    该视频是对清华校友励学基金捐赠人黄均德学长的专访。 黄均德学长,1956年春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曾先后在哈尔滨、北京、长沙等地从事城市规划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