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韩景阳
2009年10月15日

今年9月24日,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坚强的爱国民主战士、优秀的共产党员吴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今天,我们召开研讨会,研究他的思想、品德和治学精神和方法,是对吴晗先生的最好纪念。
吴晗先生是清华大学杰出校友。1931年吴晗先生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193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直至1951年底离开清华,中间除短暂离校外,一直在清华大学学习、工作,从事革命工作。从1931年入学到1951年离开清华,前后二十年,占据他生命的三分之一。这二十年中,国家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吴晗也在这段时间中从一名学者成长为一名爱国民主战士、共产主义者,这是他的人生一段极其重要的经历。
1931年吴晗先生由于文史和英文成绩突出被清华大学史学系破格录取为插班生,编入清华六级(1930-1934)二年级。为解决他的生活困难,清华大学特别为他安排了一个工读生的工作,使他顺利完成学业。吴晗的故事成为清华大学爱惜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经典故事在校园和社会广为流传。在校期间,吴晗学习勤奋、刻苦,意志坚强。天道酬勤,吴晗在文史研究中崭露头角。他在《清华学报》、《燕京学报》等最著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主持《清华周刊》的文史栏目。他还以一名在校大学生的身份和朱自清、郑振铎等知名的文学教授一起担任《文学季刊》的编委。清华三年,吴晗发表多篇论文,其中《〈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一文发表在《文学季刊》创刊号上。清华大学深以有吴晗这样的高材生为荣,1934年《清华年刊》特意刊发了吴晗的大学毕业照。
1934年夏,吴晗以优异成绩从清华史学系毕业。毕业前的几个月,当时最著名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就向清华要他,北京大学也力邀他到北大任教。最终,他选择留在母校。清华大学破格提拔他担任助教之上的教员,月薪一百元,比一般助教高出四十元。不久升任讲师。清华大学还为吴晗创下了全国高校开设明史课的先河。由吴晗主讲《明史》和《明代社会》。在开课之余,吴晗发表了《晚明仕宦阶级的生活》、《明代之农民》等二十余篇论文,学术界公认他是“年轻的明史学家”。这一时期他流露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九一八”事变后,他在给胡适的一封信中,猛烈抨击南京国民政府是“党国领袖卖国,政府卖国,封疆大吏卖国”,“翻开任何国家任何朝代的历史来看,找不到这样一个卑鄙无耻丧心病狂的政府”。
1937年,吴晗应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之邀到云南大学任教授。
1940年夏,吴晗转到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讲授“中国通史”。这一时期吴晗的思想发生较大的转变。1943年7月,吴晗加入中国民主政党同盟(1944年改为中国民主同盟),并任民盟云南支部青年委员,主编《民主周刊》,1944年当选民盟中央委员。从此他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义无反顾地追随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爱国民主运动,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成为坚强的民主战士。他以历史题材的杂文为武器,向国民党反动派“投枪”,发表《论贪污》《三百年前的历史教训》等文章,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投降政策。在1945年“一二·一”爱国学生运动中,他始终与进步学生一起,站在斗争最前列,深受青年学生的拥戴。当蒋介石发表《告昆明教育界书》后,他立即在《民主周刊》上发表《论一二·一惨案与纪纲》一文进行批驳。1946年夏,西南联大结束,清华、北大、南开复员北迁。吴晗先期离开昆明北上。7月11日和7月15日,李公朴、闻一多相继被害。吴晗在北上途中惊闻噩耗,义愤填膺,悲痛欲绝,含泪疾书《哭公朴》《哭一多》等悼文,在上海冒着生命危险参加了两烈士追悼会,痛斥国民党特务暴行。
1946年8月,吴晗回到阔别九年的清华园,受聘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继续讲授“中国通史”。10月任北平民盟主要负责人。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民主运动中,他和广大进步学生并肩战斗。他在清华的住宅,旧西院12号成为中共地下组织、民盟、民主青年同盟的秘密活动据点。关于这一寓所,吴晗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尽管外面是黑的,这所老房子里却经常有明朗的笑声,热烈的争论,民主青年同盟的同志,民主同盟的同志,有时还有地下党的同志经常在这里聚会。清华的同学不必说了,燕京、北大的同学也经常来。……有许多次运动的宣言、声明、通电等等,是在这所房子里起草的。定稿以后,便按照情况分工,各人拉自己的关系去征集签名。这所古老的房子经历了两年热烈的、沸腾的、兴奋的生活。”在这里,吴晗掩护革命同志,坚持密密的革命工作,成为共产党的可靠朋友。他主持发表北平民盟临时工委抗议美军强奸北大女学生沈崇罪行的宣言,还发表了《论南北朝》《驳蒋介石》等文章。1948年8月中旬,国民党在北平大肆逮捕爱国学生和民主人士,吴晗被列在国民党的黑名单上。在中共地下党组织敦促和安排下,他离开清华园奔赴解放区,11月到达中共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和鼓励。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吴晗返回北平,参加了解放军入城仪式。同年3月,吴晗作为北平市军管会代表回到清华大学,任北平市军管会驻清华大学代表,后并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务委员会常委、副主任委员等职,直到1951年年底才离开清华。1957年,吴晗加入中国共产党。
吴晗先生在清华师生的心目中占有崇高的地位。百年清华被社会誉为大师之园,名师云集,校园中名人塑像并不多,专门建造并命名的纪念亭只有三座,号称清华教授三亭:闻一多纪念亭(闻亭)、朱自清纪念亭(自清亭)和吴晗纪念亭(晗亭)。为了永远纪念和缅怀吴晗学长,1984年,在吴晗先生诞辰75周年,清华毕业50周年之际,清华大学决定在校园内近春园遗址公园建造吴晗纪念亭,1984年10月26日纪念亭落成。邓小平同志亲笔为纪念亭题写“晗亭”两个大字,制成匾额,高悬亭中。1986年4月27日,吴晗塑像在近春园落成。塑像位于“晗亭”北侧,吴晗先生手持书卷,神采奕奕,庄重祥和,吴晗先生的形象和光明磊落,刚直不阿的学者风范永远铭刻在清华学子的心中。我们为有这样一位学生和师长而倍感骄傲,要以吴晗先生为榜样,学习他的思想品德,追求真理,磊落做人,严谨治学,勤奋执著,为国家富强昌盛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