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清华大学《汉镜文化研究》课题结题会暨新书发布会举行

2014-04-25 |

清华大学《汉镜文化研究》课题结题会暨新书发布会于2014425日在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大同厅举行。来自全国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教育基金会原理事长贺美英,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张凤昌和清华大学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应邀出席会议。会议由清华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蒋耘中主持。贺美英书记和课题组顾问李学勤教授、课题组组长王纲怀教授、冯立昇教授、北大出版社副总编辑张凤珠先后致辞。王纲怀教授、冯立昇教授介绍了课题的组织与研究情况。张凤珠编审介绍了《汉镜文化研究》一书的编辑、出版情况。

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教育基金会原理事长贺美英教授致辞

课题组顾问李学勤教授发言

唐朝名相魏征曾说过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镜子的自然属性说到它的社会学功能以及文化意义。中国的铜镜有悠久的历史,其中战国镜、两汉镜和隋唐为三个高峰时期。而汉镜承前启后,存在品种最繁,发现数量也最多,乃是铜镜研究的重中之重,历来成为研究和收藏的重点。

课题组组长王纲怀教授发言

汉镜研究对于补充丰富汉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汉镜文化研究课题被列入清华大学人文社科振兴基金重点研究项目,并得到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其研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科技、文学、美学、民俗等诸多方面。清华大学李学勤先生、王纲怀教授、冯立昇教授、北京大学李零教授、中国国家博物馆孙克让研究员、上海博物馆谭徳睿研究员、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林素清研究员、日本京都大学冈村秀典教授等来自大陆、台湾和日本的32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课题的研究。

出席结题会的“汉镜文化研究”课题组成员合影

课题组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54篇学术论文的写作和204面铜镜的图片整理和铭文释读,课题研究成果汇集成《汉镜文化研究(上下册)》(上册研究部分、下册图录部分,两册一函)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汉镜文化研究》对汉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总过往汉镜研究研究之大成而有诸多发新见。撮其要者有四:

一、对汉镜的分域、分期做细化的研究。对于一类考古文化遗物来说,分别其存在区域,再依照科学方法进行分期,是研究工作的基本要求。汉镜出土范围十分广阔,尽管是容易转移流动的器物,不同地区所出还是有足以辨别的一些特点。《汉镜文化研究》在这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二、对汉镜的形制、纹饰作深入的分析。铜镜虽然不大,其形态(即形制)与纹饰的变化无穷。《汉镜文化研究》对汉镜的形制,如其尺寸、造型,以至钮制、缘形等,进行了仔细的记录考察,并推求其演变的过程和规律。

三、对汉镜的铭文做多角度的研究。铜镜铭文的形成是在西汉初,近年来汉镜的发现越来越多,课题列举了不少前所未知的铭文,使大家进一步领略到汉镜铭文的丰富多彩,超出我们以往所能之想象。

四、对汉镜的制作工艺和涉及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汉代青铜器上承战国遗留的传统,曾产生许多精美优良的作品,然而总的趋势,青铜器工艺是在逐渐衰落,在社会生活的多方面为其他品种之器物所取代。那时的铜镜不仅仍处兴盛时期,反而得到了突出的发展。通过实物检测和科学原理的分析以及有关制镜遗存的考察,揭示了这方面科技史的秘蕴。

《汉镜文化研究(上下册)》是一部由两岸携手、中日合作共同完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关于汉代铜镜的文化著作。本书既是研究汉代铜镜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亦为研究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彰显了铜镜在历史文化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代表学校接受王纲怀学长捐赠的铜镜

在发布会上,课题组组长王纲怀学长还向母校捐赠了一面他从日本购回的明代大铜镜,其上有铭文“一品当朝”,十分精致。

(清华大学汉镜文化研究课题组/供稿 解红岩/摄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