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恒达(1963动力)
文革中两次入狱,现在来过三次加拿大,两者有着相似的感受:那就是孤独。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老人邢恒达,在第三次到加拿大探亲的时候决定办理移民,陪着儿子一家开始在加拿大的崭新生活。面对加拿大美好而又寂寥的生活,邢老先生用网络和回忆开始填充这些空白,一下子忙了不少。
和邢先生约采访的时候,他竟然一下子推到一周以后,记者实在想不通一个退休的老人日程何以安排得这么满。一个小时接受采访的时间都排不过来?在记者的游说之下邢先生勉强答应第二天见面。没想到的是,他手中也有一个和记者类似的采访本,他笑着说也很喜欢记些东西,而且还列了一个采访提纲,好似他采访记者一般。
邢先生喜欢记录历史,无论自己的还是国家的,73岁的他居然还有中学时代保存下来的几本日记。他正在写回忆录,小标题已经列了50多个,现在已经写到大学阶段。他表示,写回忆录是他排解寂寞的一个很好方式,加拿大和中国生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很难见到人,尤其是可以聊天的人。因此他转战网上,年前申请了网络聊天的QQ号码,现在已经有300多好友,上周他过生日的时候,有100多个网上祝贺,让他开心不已。
清华大学对于老人有着特别的意义,他表示清华留给他两样东西很重要,一个是校长叮嘱好好锻炼身体保证为革命工作50年,另一个是永远跟党保持一致。这两点让他在工作中受益匪浅,使他一直坚持锻炼,同时关心中国的时事政治。如今他和这里遇到的老人聊天,谈的仍是中国正在召开的“两会”话题。
除了写回忆录之外,他还写了上百篇移民感受的文章,贴在自己的网络空间,也贴在多伦多的中文论坛上,吸引了不少追“邢”者,一同分享他的加国移民感受。他表示,本地老人老了住养老院,中国人一大家子住在一起。他更喜欢后者,一家人可以在感情、生活上互相照顾多一些。
不过几代同堂难免会有矛盾,他说他遇到不少老人是和女儿女婿住,按说女儿贴心又贴身,但往往因为关系太亲,女儿对父母说话太随便,毫无顾忌,人老了之后对一些大实话很受不了,反而觉得受了委屈。住在儿子家,儿媳妇因为不是亲生孩子,说话反而客气一些,反而避免了不少小纠纷。
和邢先生一样,不少从中国来的老人原来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来到这里却变成“聋哑”之人,会感到很不习惯。他认为除了放下包袱和架子之外,充实自己的生活很重要,学习享受西方的生活,即使是原来认为腐朽的东西。比如最近他就很喜欢去赌场,清华的功力在赌场里也屡有斩获,而且十几个老人一起游玩,乘车、吃饭、聊天,也是一种乐趣。(撰文/摄影:李海涛)
转自 加拿大都市报 2011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