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邓小岚:邓拓之女乡村支教 建儿童乐队义务教音乐

2011-05-31 |

位于河北阜平县 曾诞生《晋察冀日报》

往返两地6年多 音乐改变山娃人生

邓小岚正在教村里的孩子学小提琴

  马兰村是河北阜平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这里曾是《人民日报》的前身《晋察冀日报》的第二故乡。就在这个小山村里,有着天籁般的歌声和琴声。

  下周村里的孩子们即将迎来六一儿童节,他们不想要玩具、不想吃大餐,在他们眼中,有邓奶奶和音乐的日子,才是真正的节日。

  早晨七点半,11岁的白伟和12岁的宋沛栋结伴前往马兰村小学。他们俩共用一把吉他,每次上课前,他们都要用剪刀石头布来决定这把琴在路上的归属。最终宋沛栋赢得了这把琴,笑着弹起了“马兰之歌”。

  在马兰的村落里,在这样的清晨,你经常可以听到天籁般的乐曲,这些乐曲全是村里面十几岁的孩子演奏的,他们是马兰小乐队的成员。

  而这个小乐队的组建人,正是当年在马兰开创《晋察冀日报》的革命前辈邓拓之女邓小岚。当年这里的村民为了保护报社,曾有19人付出了生命。6年多前,邓小岚再次来到这个父辈呆过的工作地,看到孩子们连一首歌都不会唱,就开始了支教生涯。

邓小岚老师的音乐课将在今天九点钟开始。孩子们正从胭脂河边,从铁冠山下,从岔河沟旁赶往马兰村小学。

  看到邓老师走进班,孩子们都站起来高兴地喊:“邓老师好!”邓小岚也高兴地捏了捏他们的脸。

  今天的课上,邓老师以教唱为主,她先是在黑板上写下歌词,然后从音阶开始一个一个地教唱。

  孩子们一个个仰着头大声地跟着唱。

  钢琴和架子鼓上面还能看到擦拭过的水印,这都是小乐队的成员们在前一天课间休息特意为迎接邓老师而打扫的。

  第一批打扫音乐教室的孩子们,马上就要初中毕业了。这支乐队中年龄最大的不过16岁,最小的11岁,但他们已经能熟练地弹奏钢琴、小提琴等多种乐器。2008年时,他们还曾到北京参加演出。

  六年前,马兰小乐队这些孩子们的父辈甚至连小提琴和钢琴这些乐器都没听说过,而如今,他们的孩子却能让这些乐器发出的声音传荡在整个山村中。

马兰小乐队孩子们演奏出来的乐声,是这个当年贫穷的革命村庄历史转变的最好见证。

在马兰出生 曾被乡亲抚养三年 期望用音乐改变孩子生活接受本报采访时她说——

  “我就是马兰的孩子”

  邓小岚是新闻工作者邓拓的长女,今年68岁,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化系),北京市公安局退休职工。

  在阜平县马棚村出生,现家住石景山区,自幼跟家里兄弟姐妹学习各种乐器,现在马兰村义务教授音乐知识。

  从北京坐长途车颠簸4个小时,再换乘大巴3个小时后,邓小岚终于到达了位于河北省阜平县的马兰村,不知不觉她已经在这条路上往返了6年。

  这个贫困的小山村正是当年《晋察冀日报》的根据地。社长邓拓的女儿邓小岚也是在这里诞生。用邓小兰的话说,她只是在用音乐报答村里人当年的恩情。

  乡亲冒死相救多年后回村报恩

  回忆起往事,邓小岚把目光投向窗外,扽了扽蓝色的衬衫角。

  1943年,日寇对晋察冀边区进行疯狂扫荡,19位马兰乡亲为掩护报社同志而惨遭杀害。在一次随报社队伍突围后,邓小岚出生了。危险的环境下,父亲邓拓将其寄养在老乡家里,直到3年后才将她接走。

  长大后,母亲赠送了一枚刻有“马兰后人”的图章给小岚。“她就是要让我记住,我也是马兰的孩子。”

  2003年是马兰惨案六十周年,原《晋察冀日报》的部分老同志集资一万多元要为19位马兰乡亲修一座纪念碑。然而,邓小岚这次去马兰村的时候,马兰村仅有概念意义上的小学——四间濒临塌陷的危房,学校里只有一、二年级的学生,全校也只有一个老师。

  村民一见到邓小岚就哭诉,要她帮着找找希望工程。看到曾经养育过她的相亲们的悲伤表情,邓小岚下决心帮助马兰村。

  她找到子女们,首先共为马兰集资4万元,把村里的校房翻修一新。这次后,她就再也没有和马兰村分开过。

组建儿童乐队 教会孩子奏第一首歌

  小学复建后,邓小岚看到孩子们能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十分高兴,很想和孩子们在一起唱一首歌,但却发现,学校里面居然没有一个小孩会唱歌。

  心痛的邓小岚教孩子们唱了一首歌。从那以后,邓小岚在马兰村小学开始了她的义务音乐教师生涯,并且一下就坚持了6年。大概每隔23周,她就会经过7个小时火车,来到村子里给孩子们上一次课。

  “没有人教他们唱歌,更没人见过乐器。”2006年底邓小岚把家人用过的和朋友们捐送的手风琴、小提琴、电子琴和吉他等乐器、乐谱带到了马兰村。三年来,她用6把小提琴、3个手风琴、3把吉他、10个电子琴,将孩子们培养成为一个马兰山村小乐队。

  “先从识谱开始教他们,然后手把手一个一个地教拨弦。”但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会,几天不练又全都忘了。就这样,反反复复一年之后,小乐队终于能在一起合奏第一首歌——《雪绒花》,那一次,邓小岚和孩子们都开心得不得了。

  随着周围村庄的合并,马兰小乐队已经从之前的8个人变成了现在的20个人,而邓小岚的学生也一下子增多到了60多个。

  除了教学校里面的学生,邓小岚现在还要教学校里面的老师。她认为,只有本村有了好老师,一届一届的学生都能受益。

  登上北京舞台帮孩子一针一线改衣服

  200810月,在北京市中山公园,来自马兰村的小乐队身着整齐的服装开办了一次小型音乐会。

  但人们很少知道,孩子们的演出服看似普通,其实倾注了邓小岚的心血。几十个学生的蓝色衬衣都是邓小岚一针一线地改出来的。

  邓小岚说,当时由于孩子们的制服不太好买,她将就着买回来女式衬衣,然后把腰际线全部拆掉,再一针一线地缝改而成。

  就这样,6年的时间,这些见到外人会怕生的孩子们,竟然成长成了能登台演出的“小艺术家”。

  “除了用音乐陶冶情操,更希望可以拓宽孩子们升学和就业的路子。”邓小岚说,希望她带来的音乐可以改变孩子们的人生。

搭建样板间 让村民学会用太阳能

  除了教当地的孩子们唱歌,组建乐队,邓小岚也在努力地改变当地村民的生活。

  一开始来到马兰村,邓小岚发现村民们的卫生习惯很滞后,“尤其厕所,就是在粪坑上搭个石板,夏天苍蝇飞蛆爬,下雨泥水流”。

  为了说服村民改变现状,她反复和村民说:马兰风景秀丽,又有红色的革命历史,很适合搞旅游。但发展旅游必须有方便的卫生条件,太阳能热水器洗澡、冲水厕所是必需的硬件建设。

  但一开始村民不理解,怎么能把厕所建到房间内呢?那还能住人吗?于是,她在复建马兰小学时,给村民们建了一个样板房间:屋外是太阳能热水器,室内有个带冲水厕所的卫生间。

  样板房间建好后,看到了便捷的村民们也开始效仿。现在,已经有4个村民盖新房子时,采用了邓晓岚为他们设计的图纸。

  邓小岚说,她希望能为马兰村的教育和发展争取更多资金,帮助村中修路、架桥、绿化,在村里建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

  为村里“拉赞助” 乡亲们竖起大拇指

  现在,提起邓老师,整个村子的人全都竖起大拇指,村民们纷纷感叹邓老师让他们的生活改变了不少。

  “你看看我们家房子就是邓老师帮忙设计的。”住在村子南边的老王兴奋地领着记者去参观。在老王师傅的家里,不仅有着和城里人一样的大客厅,还有旋转楼梯以及一个大大的浴缸。

  “我最不会做公关,但我有同学和朋友,我可以联合他们一起来帮助马兰村。”邓小岚说。

  她回忆,有一次,一个在江苏的同学请邓小岚去讲党课做交流。但邓小岚问人家能否赞助她建希望小学。结果,那一堂课,让邓小岚意外地获得4万元赞助款。

  邓小岚慢慢改变着整个村庄,她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践行着父辈的理想,为这个村庄无私奉献着,将这个革命的村庄发展成了一个音乐的圣地,整个村庄也因为音乐而变得充满活力。

对话邓小岚

  不能忘却的历史

  FW:为什么愿意重回马兰村?

  邓小岚:我愿意回到这个村子,不光是因为我父亲曾经在这里待过,更是因为我觉得这么一个有革命历史感的村落不应该被人遗弃。

  当年村里的人为了革命付出了生命,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段历史,去帮助他们发展,而不是遗忘他们。

  FW:听说马兰小学改回原名也是因为您。

  邓小岚:现在的马兰小学建校不是很久,在革命时期,村子里面有个小学叫马兰小学,后来拆除了。

  8年前,村子里面又有了小学,但叫岔河中心小学,我就觉得应该保存马兰的历史,向阜平教育局提交建议希望恢复马兰小学的名字,没想到这个意见被采纳了,2009年的时候,岔河中心小学改名叫马兰小学。

  FW:那如何能保证马兰村里面能有更多的孩子学上音乐?您一个人的力量能坚持多久?

  邓小岚:现在不光是我一个人了,河北大学一些学习音乐的大学生周末经常来当志愿者,帮助孩子们学习唱歌还有乐器,他们比我专业,而且我有时间的时候也会教这里的老师弹几首歌,学校也马上要开音乐课了,课上老师也能教学生们音乐,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让这样的歌声一直保持下去。

背景链接

《晋察冀日报》与马兰村

马兰村位于河北阜平县城西南30公里处。中共中央党报《人民日报》的前身——《晋察冀日报》在创刊第一期后就迁至马兰村,并在此发展壮大。

马兰村民为了保护报社工作人员不被日寇抓走,19名村民壮烈牺牲,史称“马兰惨案”。

邓拓时任《晋察冀日报》主编,也是在这个村子,诞生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文/任佳)

转自 法制晚报 2011529

相关新闻

  • 222009.10
  • 102011.03
  • 122018.06

    从本地挖掘新生力量 湖南弘慧十年乡村育人之路

    十年来,弘慧在湖南各县城推行的教育探索,是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育发展的样本——在学生、老师、校长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建立一套完整的陪伴服务体系,引入更多....

  • 222020.10

    俞逸晨:在乡村的泥土中深耕

    俞逸晨,清华大学2015级本科生,现任南涧县西山村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本文为俞逸晨所作的当地脱贫攻坚的现状回顾及参加驻村扶贫工作的心得体会。时间就像一支芝诺的箭,离弦后看似时时刻刻没有变化,但实...

  • 232022.03

    用生命之火点亮心灵之光——深切缅怀邓小岚学长

    早晨翻看朋友圈,一个朋友说到邓小岚学长“马兰花开了,她却在今天走了。”走了?怎么可能呢?我当时怔住了,不相信这是真的!前几天还通电话,邀请马兰村小乐队的孩子们到清华,参加北京交响乐团慰问清华冬奥会志愿者的专场音乐会,说话声音都非常正常,而我3月10日给她打电话,她正在马兰村。音乐会原定于3月20日举行,孩子们和老师包括小岚学长的宾馆都订好了,无奈因疫情防控推迟,没能最后一次见到亲切的小岚学长。当时她...

  • 042022.11

    沙垚:十六年乡村,愿以深心奉尘刹

    离开清华已经第8个年头了,我很想念她。在清华呆了整整10年,留下了最美的青春,也形成了我余生面对未来、面对世界的方式。工作之后常常有人问,你在同一个学校呆10年不腻吗?我总是微微一笑而不答,因为清华的快乐他不懂,这个学校的深度和博大足够咀嚼一辈子。10年清华,16年乡村一有机会,我就要津津有味地说起,2005年我是坐着出租车...

  • 142014.10

    邓小岚学长带马兰村孩子们来清华

    10月13日上午,1970届工化系校友邓小岚学长带领马兰村小乐队的孩子们,回到自己的母校清华,让他们领略世界名校的风采和魅力,并在近春园遗址公园(荒岛)为师生表演了精彩节目。

  • 182022.02

    邓小岚:天籁童声背后的筑梦人

    2月4日晚,国家体育场,一首用希腊语原汁原味演唱的奥林匹克会歌惊艳了世界。孩子们宛如天籁般的歌声,成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一大亮点。表演节目的“马兰花合唱团”,全部来自2020年脱贫摘帽的革命老区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这些来自大山的孩子被导演组发现,正与一位叫邓小岚的老人有关……“马兰花合唱团”用希腊语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歌唱。新华社记者 曹灿 摄“马兰村是我的‘第二故乡’”阜平县城南庄镇马兰村曾是《...

  • 172022.05

    骑行美丽乡村,共贺母校华诞

    在清华大学建校111周年之际,5月14日上午,江苏省清华大学校友会组织部分校友骑山地车游览江宁区美丽乡村。校友们积极参与、其乐融融,纷纷赞扬骑行活动既能观赏沿途美景、享受微风拂面的惬意,又能锻炼身体、增进校友之间的情谊。

  • 092019.04

    何崴:我最怕被叫作“乡村建筑师”

    建筑师无论是不是做乡村,和情怀没有太多关系。我不会说自己是全部为了村民这么高尚的话,这不现实,我们那么竭尽全力肯定有自己的目的。但只要你的目的不以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