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生活得“有效率”——追记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

2013-09-27 |

于光远在签名售书

他以经济学家的身份出现在中国的思想界,却对诸多交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比如自然辩证法、未来学,被人们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他是一位高产的学者,撰写出版了90多部专著和文集,也是一位热衷于调研的实践家,直到90岁高龄还平均每月到基层调研两三次。

“学识渊博,学贯‘两科’。”已去世的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龚育之这样称赞他。

“他是个特别正直的人。”这是其夫人对他的评价——

他是于光远。926日凌晨3点,于老在家人的陪伴下溘然长逝,走完了整整98个春秋。

北京的家中已经搭建了简易的灵堂,照片中的于老淡然微笑,透过镜片的犀利眼神,似乎随时准备向来者提出问题。对面的书房立着于老一幅幅或大或小的照片,置身其中,仿佛他还和大家在一起,一边享受着外孙女的天真拥抱,一边鼓励人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更注重从基层了解情况”

2005年,在首届中国经济学奖候选人资料中,推荐人对于光远的评语是:他是一个兼有着深切的社会关怀和深切的学术关怀的经济学家,在他的学术活动中,总是试图寻找二者间的支点,来确定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广泛的学术兴趣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学术思想内容十分丰富。

于老的学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世定,对这一评价深表赞同,“他的研究从来不跟着纯学术堆里的热点走,他更注重从基层了解情况,从中国的现实当中提取问题。”在刘世定的记忆里,于老治学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不停地提问题,“他做调研、写文章、开会,都是在提问题,然后抓住问题深入研究。”去年,从少数民族地区调研回京后去医院看望于老,听力不好的于老让他把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写在小黑板上,“我们一见面就谈学术问题,这是个老习惯。”

“于老不仅学术造诣深,而且学术影响力大,这与他注重基层调研不无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教授记得,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于光远与薛暮桥、孙冶方三人共同发起了双周座谈会,引领了全国对“社会主义再生产”“社会主义经济核算”“社会主义经济效果”等问题的大讨论,参与双周座谈会的不仅有学者,也有经济部门的负责人,“讨论的问题都是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所以影响很大”。

“如果没有对基层的了解,只在纸堆里做学问,不可能有这样的影响力。”于老的秘书胡冀燕女士至今都感慨于老当年如此频繁地下基层调研,“90岁以前,好像一刻也没有停过,平均一个月出差两三次,一次跑好几个地方,马不停蹄,我都觉得挺辛苦的,他却始终充满着热情。”

要长寿80万小时

于老在很多年前就曾立下誓言,要长寿80万小时。他认为,人生活得有效率才有意义,要有效率地工作、有效率地生活、有效率地休息,让人生有效率地度过80万小时。在刘世定看来,“于老一生都非常勤奋,这个目标早已经实现了。”“他的思维转换得非常快,每一个不同的时间段都可以被他利用,要么思考、要么研讨、要么写文章,转换如此迅速,怎么能够没有效率?”

于老生前说过,自己有一个“无时不思,无日不写”的习惯,84岁开始学电脑,86岁开了个人网站,90岁的时候他跟朋友说:“要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身老心不老”。

胡冀燕觉得,于老的勤奋,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热心与激情,对学术的热心,以及对国家经济建设的激情。“他是个乐观的人,很少发牢骚,一有想法就积极去实现,在学术研究上有观点立即就会坐下来写,对经济体制改革有思考马上就去做、去推动。”

于老家的电话,曾经有一个后四位数是“8787”,他很喜欢这个号码,说自己就爱“发起发起”。在他的推动下,发起成立了“中国生产力研究会”“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等十几个研究会,极大地推动了国内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经济学和哲学研究的向前发展。“他是个热心人,无事忙”,一度,胡冀燕跟着于老也是忙得团团转。但这些忙,让胡冀燕也觉得,人生若活得有效率,长寿80万小时,不难。(本报记者 张雁)

转自《光明日报》2013927

相关新闻

  • 122020.08
  • 262013.09
  • 162008.06

    著名经济学家李崇淮学长逝世

    我校老学长,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副主席、名誉副主席,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武汉大学知名教授李崇淮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5月19日上午9时在武汉逝世,享年92岁。 李崇淮先生逝世后,温家宝、李克强、吴官正、刘延东、陈昌智、杜青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各种方式表达慰问和哀悼。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湖北省、武汉市、各民...

  • 242015.06

    经济学家李崇淮

    ○王荣 王抒滟李崇淮于1916年10月14日出生于江苏淮阴,早年曾就学于清华大学(1934—1936年)、华西大学(现四川大学,1938—1941年),1943年赴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院留学,1945年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李崇淮谢绝耶鲁大学的一再挽留,怀着报效祖国的热情毅然归国。 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李崇淮李崇淮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深厚,在教书育人上成就斐然,而且投身国家经济改革,积极谏言献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李崇淮...

  • 252017.04

    我的一些回顾与展望——访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研究员

    刘国光简介:1923年出生。江苏省南京市人。经济理论家。1946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考入北平清华大学研究院;1955年在苏联莫斯科经济学院获副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88年被波兰科学院选为该院外籍院士;2005年被授予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是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报》:我们知道,您是新中国首位赴苏联学习经济学的留学生,您是何时来中国社会科学...

  • 242007.10
  • 062020.11

    经济学研究所举办陈岱孙理论经济学家讲堂暨陈岱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研讨会

    为了纪念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陈岱孙先生诞辰120周年,11月5日下午,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在邺架轩会议室举办了“陈岱孙理论经济学家讲堂(第100期)——暨陈岱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研讨会”。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经济所师生近70人参加了此次纪念研讨会。经济所所长汤珂主持研讨会。

  • 282024.02

    “治学如筑塔,基础须广大”——经济学家陈岱孙的治学之道

    陈岱孙长期投身经济学研究、教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经济学人才,为我国经济学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1995年10月19日,朱镕基在致陈岱孙九十五岁寿辰的贺信中这样写道:“先生年高德劭,学贯中西,授业育人,六十八年如一日,一代宗师,堪称桃李满天下。”

  • 302009.11
  • 01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