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经济学家李崇淮

2015-06-24 |

○王荣 王抒滟

李崇淮于19161014日出生于江苏淮阴,早年曾就学于清华大学(19341936年)、华西大学(现四川大学,19381941年),1943年赴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院留学,1945年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李崇淮谢绝耶鲁大学的一再挽留,怀着报效祖国的热情毅然归国。

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李崇淮

李崇淮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深厚,在教书育人上成就斐然,而且投身国家经济改革,积极谏言献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李崇淮理论联系实际,在一系列著作和论文中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和理论构想,得到了经济学界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赞赏,为改革开放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如人们耳熟能详的 “金融改革十点设想”,“物价折实”制度,“股份制”,“两通起飞”等。同时,他还以满腔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到国家的经济改革和建设中去,作为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武汉市政协第六、七、八届副主席,民建中央第五、六届副主席,民建武汉市第七、八、九届主委,李崇淮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参政议政,多次提出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并被采纳。

李崇淮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桃李满天下,深受师生的爱戴和社会的尊敬。李崇淮始终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时刻为人民的利益着想,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树立了榜样。

父亲曾获毛泽东盛赞

李崇淮出生于江苏淮阴一户教育世家。其父李荃,字更生,曾于辛亥革命后一度当选江苏省议员。后深感内政腐败,认为欲救中国,应先从普及人民教育做起。

在扬州,其父革新教育,先后任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扬州中学前身)校长、江苏省立第九中学(淮安中学前身)校长等职,聘朱自清、徐谟、董伯度等人执教,成为苏北有名的追求革新的爱国教育家。

李荃尽倾积蓄,1924年创办淮阴成志中学并亲任校长,以培养贫苦农家子弟。因捐产兴学,1927年毛泽东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时特意表扬他是爱国教育家。

梦断清华

  李崇淮从小非常勤奋,成绩一直不错。扬州中学以数理教学见长,在这里求学期间,热爱自然科学的李崇淮如鱼得水,数理化成绩名列前茅。

  一次,当他观看了一部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科普电影之后,兴奋得无法入睡,躺在草地上,萌生了做一名科学家的理想。1934年,18岁的李崇淮顺利考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然由于日寇入侵,清华园已非“象牙塔”。青年李崇淮热血沸腾投身到“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他的奖学金被停发。经济困难导致营养不良,加之操劳过度,他患上肺结核,不得不辍学回家疗养,就此梦断清华。

留学耶鲁

  1938年夏,李崇淮转入华西协合大学研修英国文学,开始关心起欧美先进国家的社会现状来。通过比较研究后他觉得,中国社会贫弱和政治腐败的根源在于经济落后,而纯粹的自然科学和文学是缓不济急的。因此,李崇淮下定决心,转向攻读经济。

  1941年夏,他以优异成绩从华西大学经济系毕业,并被特别授予国际斐陶斐荣誉学会金钥匙奖。

1943年,政府放开自费留学,在交通银行任职的李崇淮递上了留学申请,获得批准后赴美国耶鲁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

巧遇司徒雷登

  1946年,以父亲生前座右铭“竖起脊梁担事”为信念的李崇淮,奉中国交通银行之召,从美国旧金山乘船返回中国。

  此时,美国新任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正好前往中国上任。两人同乘一船。

  李崇淮正在甲板上凭栏远眺时,引起了正在甲板上散步的司徒雷登的注意,于是大使先生先向他打招呼:“您好!先生是中国人吗?”

  猛然听到有人用稍带江浙口音的汉语普通话问候时,李崇淮大吃一惊。他向大使先生作了简略的自我介绍后,便被邀请与大使先生一道用茶。

两人谈得甚为投缘,最后相互交换了名片,并口头相约回到中国之后,在共同的事业上相互支持。

入职武汉大学

194110月参加工作,19466月至19494月任交通银行汉口分行襄理兼武汉大学经济系特约讲师,19494月被聘为武汉大学教授。

李崇淮1953年任武汉大学总务长,为武汉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李崇淮历任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经济管理系主任、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对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和金融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李崇淮的努力下,教育部和中国银行总行于1983年在武汉大学共建国际金融专业,这在我校国家重点学科——金融学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李崇淮还是最早探讨股份制的学者之一。1984730日,他在长江日报上撰文《应组织和发展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股份公司》,提出从股份制经济本性看,它有两重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它嫁给资本主义,可以姓“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它嫁给社会主义,应该姓“社”。李崇淮出版了第一本关于股份制的书,当时省委表示认同。他还主编了《股票基本知识与实践》,被誉为“建国以来我国关于招股集资方面第一本专著”。

武汉第一号嘉奖令

1983年,在经过大量调查后,李崇淮率先提出武汉市“两通起飞”战略构想:以交通(包括运输和电讯)和流通(包括商流、物流、金融和信息流)促进武汉、湖北乃至华中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国务院和武汉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一构想在武汉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全国的改革开放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半个中国为之活跃起来,一时间,大连、青岛、连云港、张家港、宁波、泉州、汕头等沿海中等城市的政府有关部门,纷纷前来武汉学习“两通”起飞的经验。

1984629日,时任武汉市市长吴官正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表“敞开三镇大门,繁荣城乡经济”的谈话,采用了李崇淮的“两通起飞”的提议。他指出武汉应以两通为翼,以工业为主体,有条件成为中部地区的多功能经济中心,以此带动并促进武汉、湖北以及内地有关各省的经济发展。

吴官正(前右)为李崇淮(前左)颁发武汉市人民政府第一号嘉奖令(1985年)

1985125日,武汉市人民政府特为此向李崇淮颁发“第一号嘉奖令”。这可是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36年来颁发的“第一号嘉奖令”,这也是建国以来中国教育界人士第一次荣获大城市政府颁发的嘉奖令!后来,李崇淮又因此而被《武汉改革志》列为第一号“改革人物”。

请小平同志不要吸烟

1988325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会议代表李崇淮发现,坐在主席台上的邓小平在抽烟,便在一张纸条上写下“小平同志,请不要吸烟”,然后将纸条递给了旁边的工作人员。没过多久,主席台上的小平同志笑笑,掐灭了手中正燃着的香烟。给小平同志递纸条,也正是他“不唯名人是从”的人格平等精神和对人民领袖挚爱真情的自然流露。

修宪建议被采纳

1993214日,中共中央向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郑重提出《关于修改国家宪法的建议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的李崇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孙起孟建议,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写进宪法,孙起孟当即表示支持。

1993222日,万里委员长在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上,听了李崇淮关于建议在宪法序言中增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言后,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李崇淮这个意见很好,宪法应该增加这个内容,可以把他的发言稿转乔石同志(修改宪法小组组长)阅。不到一个月,中共中央即于1993314日向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主席团提出了《关于修改宪法的补充建议案》。该补充建议案共4条,第一条就提出在宪法序言第10自然段增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接着,经过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讨论和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后,1993329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上述补充建议案。

与镇江的渊源

1931年,李崇淮进入镇江中学读书,后转入扬州中学。

李崇淮的姐姐是李崇祜,姐夫是赵棣华。赵棣华(18951950) 别名同连,祖籍江苏镇江,生于江苏淮阴。父辈世居丹徒(镇江),后经营盐业迁居淮阴,家资殷实。赵棣华有兄弟姐妹六人,在丰厚家产的庇荫下,生活奢华,少思进取,唯独赵棣华能借助富裕的家业读书自立,事业有成。赵棣华少年时就读于常州第五中学,以优秀成绩取得毕业证书,随即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学习经济。金陵大学毕业后,赴美深造,先在伊利诺大学经济系学习,被推选为该大学中国同学会干事;后转到西北大学主修商学,获硕士学位。留美时,与陈立夫、余井塘、吴大钧等结为至友。回国后任国立东南大学(后为中央大学)教授,中央党部秘书,江苏财政厅长,江苏省农民银行总经理,江苏银行董事长,四明银行常驻监察,交通银行总经理等职,还兼任上海市参议员,中央合作金库常务理事、大中银行董事长、镇江水电公司董事长、江苏省建设协会理事长等职。解放初随交通银行赴台。1936年,赵棣华续弦(原配夫人病故),与李崇祜结婚,婚事简办,将节约的资金、亲友贺仪与储蓄,在镇江千秋桥开设崇华小学。赵棣华祖籍镇江,又长期工作生活在镇江(民国江苏省会),其旧居(镇江健康路)现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崇淮(中)与赵棣华之子赵耀东(右)

爱国情怀,成为党的挚友

19494月武汉解放前夕,挚友张培刚突然到访,并邀他到党的地下工作者赵忍家中一谈,这时他才知道中共南方局驻香港负责人许涤新同志早已读过自己发表的一些有关物价指数本位(折实制度)等问题的文章,认为作者是新中国的急需人才。赵忍给他看《新民主主义论》等油印宣传资料,建议他留下来迎接武汉解放,他欣然表示接受,以种种理由拒绝了交通银行十余份电文催他南迁指令。

19495月武汉解放,武汉大学聘他为专职教授,他参加了武大的接管工作,先后任银行专修科副主任与总务长等职,1951年因工作出色,被武汉市人民政府授予“模范教师”称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春风,融化了李崇淮因多次政治运动在心中结成的坚冰,这位62岁老人,青春焕发,出任武汉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后任名誉副主席)和武汉市主委,武汉市政协副主席,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198411月,李崇淮又提出了《加快金融改革步伐的十点设想》,其中第一条就是:“在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经济区内建立起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的多层次的横向金融网络,适当减少金融体系的纵向行政干预,加强金融网络的横向经济联系。”199811月,这一设想已在朱镕基总理的亲自过问下付诸实施了。其他九条设想,更是早已先后得到实践。距提出上述“十点设想”之后仅一个月,李崇淮又在国内理论界较早发表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势在必行》的理论文章。如今,国内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半以上已来自第三产业。

199710月建议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全国的指导思想写进宪法,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等提案均获采纳。

20017月,他提出了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建议。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经济与管理学院80高龄李守庸教授,于2005624日在《中华工商时报》发表《刍议爱国节》一文,随之《武汉晚报》于74日发表专访李守庸“首倡设立‘七·七’全民爱国节”的报道。李崇淮读后都很受启发,认为这是涉及国家立法机关的大事,仅仅发表文章是不够的,应当征求一些代表性人物的意见与支持,上报中央与国家立法机关。为此,200510月,他提议 “热烈支持李守庸教授关于将每年七月七日定为全民爱国节的建议”。他将此文拿到武汉市老政协委员联谊会传阅,得到十几位老政协负责人的签名支持。

李崇淮从青年到老年,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直到去世前得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心怀忧国忧民的悲痛心情,捐款2万元给灾区人民,他的终生爱国主义情怀与行动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他的一生,永远令人敬佩,值得学习。

2005年,李崇淮90华诞之际,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民建中央委员会发来贺信,武汉市市长李宪生专程登门看望李崇淮。

2008519日上午9时许,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武汉大学教授李崇淮,安详地坐在沙发上离去,享年92岁。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原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等送来花圈表示哀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