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王兵:与奥运同行

2008-04-25 |

——访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体育建筑工作室主任王兵(1982级建筑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天天临近,王兵好像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兴奋,说起从申办本届奥运会时担任申办报告场馆方案部分负责人,到出任国家体育馆总设计师,他只是说:这是正常的发展,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我很喜欢建筑师这个职业。

毕业21年干了三件事

1987年,王兵从清华建筑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工作,算来已经21年了。回顾20多年的经历,王兵概括为做了三件事

一是参与80年代末的亚运会工程设计和第一次奥运申办。那时他还是刚出校门的学生,但非常幸运地能够跟院总建筑师马国馨学长(65建筑,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一起工作,有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王兵与体育建筑设计结缘,与奥运结缘。

第二件事是参加了北京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设计工作。从19931999年前后六年,在马国馨学长的领导下,作为主要设计人参与了工程设计的全过程。

第三件事,也是分量最重的,就是参与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一系列工作。说起这些,王兵依然平静如初。

申奥成功也有我一份贡献

王兵说,他1999年底完成了2号航站楼的工作,回院后就投入到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工作中。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的任务是配合奥申委工程部,完成北京申办报告中场馆设计方案部分。这一部分是其中的重中之重,500多页的申办报告,场馆方案就占去300多页。另外,针对每个竞赛单项,还要提供详实的支撑报告,以应对各方面的问询。哪一个项目不满足要求,都将影响我们的选票。王兵说,申办过程中其他因素我们无法左右,但决不能让场馆方案这些纯技术问题影响大局。

王兵回忆,从1999年底到2001年上半年,那一年半的时间实在是太难忘了,时间紧、任务重,他们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责任重大!在奥申委工程部的领导下,他们对北京的体育场馆资源进行了仔细摸底,以期尽可能多地利用旧馆。然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步伐太快,经过不断地申办竞争,以及越来越多的观众参与,无形中把对场馆的要求提高到了相当高的标准。虽然场馆方案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设方案,但毕竟是申办承诺,因此一切都必须按照实际去操作。按照国际奥委会以及每个单项联合会对场馆的要求进行设计,在方案中要说明每个场馆的规模、功能、位置,以及交通、环境等等。

场馆方案最后获得了国际奥委会的高度评价。2001713,北京申办奥运成功,王兵说自己太幸运了,因为这其中有自己的一份贡献呀!这时,冷静的他也难掩幸福的快乐。

成功的喜悦过去之后,王兵他们立即又投入到17个场馆设计大纲的编写工作。王兵介绍,这也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动员了全院的力量。当时可以参考的只有悉尼奥运会,可他们留给我们的只是薄薄的几页纸。经过艰苦的奋战,最后的成果是每个场馆都有一本内容详尽、充实、可指导场馆设计的纲要性文件。这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把场馆设计要求系统化、集成化、文献化。

打造“绿色”奥运场馆

2001年后,王兵参与了市政府组织的奥运场馆设计方案招标工作,先后主持了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征集活动和国家体育场设计方案的招标工作。同时,在被称为建筑设计奥林匹克竞赛的全球北京奥运场馆设计竞赛中,王兵领导的设计团队也拿出了自己的绝活。在这两次招标活动中都取得了优胜奖,尤其是国家体育场设计方案,构思新颖独特,巧妙地利用飞艇概念,通过浮空屋面的升降实现屋面的开启与关闭,既解决了可开启屋面的功能需要,又将观光旅游与浮空屋面相结合,开辟了一个可开启屋面以及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的新思路。但在最后的投票中,名列第二。

2003年底,王兵开始主持毗邻鸟巢水立方的国家体育馆的设计任务。国家体育馆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奥运期间将主要进行体操、手球和轮椅篮球等比赛。总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拥有约1.8万个标准座席,是目前国内设施最为先进、坐席最多的室内多功能运动馆。

王兵说,如果“鸟巢”和“水立方”是“红花”,那么国家体育馆就应该是“绿叶”,这是他对场馆的定位。在最终的奥林匹克中心区里我们看到,从“水立方”的正方体外形自然过渡到国家会议中心屋顶的弧线,处于中间的国家体育馆是曲线型的,这样就形成了和谐的一组建筑群体。

由于设计周期短,王兵的设计团队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都很大,但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阶段性的设计任务,保证了场馆的开工需要。

谈起绿色奥运,王兵有他自己的理解。在国家体育馆设计中,他们采用了太阳能光伏电池发电系统、水源热泵技术、钢渣回填抗浮技术等“绿色”概念。但强调可持续发展,其中重要的环节是节省建设投资。国家体育馆设计,没有把重点更多的放在吸引眼球方面,也就不需要很多附加的装饰或采用很新颖材料,这样就可以节约建设成本,减少运营维护费用。另外,相对简单的结构形式,使施工速度加快,从而成为奥林匹克中心区后来居上的开工最晚但竣工最早的场馆。由于在设计的时候就为赛后运营着想,因此,国家体育馆的赛后运营维护费用也将是较低的。所以有人说,国家体育馆是奥林匹克中心区里最“绿色”的场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这个平台上,王兵他们一直紧张地忙碌着。多年来的艰苦工作,使他也获得了很多耀眼的荣誉:2006首都劳动奖章2005奥运工程建设劳动竞赛优胜集体;他主持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眼下,他们正忙于院里承担的场馆以及部分公共区域的运行设计,这也是保证赛事顺利举行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采访结束,我们与王兵一样都相信,北京奥运会肯定会成为奥运会历史上高水平、有特色的一届奥运会! (解红岩)

(转自《清华校友通讯》复57期 )

相关新闻

  • 152009.01
  • 282008.10
  • 232016.03

    清华人的“红与专” ——清华大学[1996级] 王兵 访谈纪实

    “清华园像是一片蕴涵着无穷生机的森林,这里的阳光雨露使我在求学的道路上每一步都吸收到充沛的营养。”王兵学长如是说。

  • 102020.08
  • 012012.04
  • 092023.11

    王军:与中国速度同行

    他是我国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的建设者与领军人之一,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列国产化CRH2型“和谐号”高速动车组,助力中国进入高铁时代;主持研制的CRH380A高速动车组,创造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组织“复兴号”系列高速动车组项目实施和产业化;带领团队攻克高速列车系列关键技术,助力中国高铁成为亮丽的“国家名片”。他主持或以骨干身份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等;获何梁何利基...

  • 292008.07

    王小海 为奥运保电 为祖国增辉

    王小海:1986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1991年本科毕业后,为支援边疆建设,主动回到家乡包头供电局工作,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历任副站长、站长、技术员、包供生产部部长、包供基建部部长等职。2004年初,任内蒙古电力公司调通中心主任,负责内蒙古电网安全运行和电网技术管理。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圆了中国多年的梦想。作为中国的百年盛事,奥运可谓无小事,奥运期间的电力供应自然也成为大事中的大事。2008年,为北京输送...

  • 112008.08
  • 202024.02

    国家卓越工程师王仁坤:与时代同行,勇攀水电“珠峰”

    1月1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首届“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此召开。81名个人和50个团队接受党和国家在工程领域的最高规格褒奖。闪耀的奖章,见证大国重器创新争先的时代篇章。在首次表彰中,中国电建所属成都院王仁坤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回忆起进京领奖的情景,王仁坤无比激动和振奋,“这是对我们千千万万工程师的肯定和礼赞。”“荣誉不只属于个人,归根于成都院和无数水电建设者,更离不开这个伟大的时代。”王仁坤一...

  • 202018.03

    王小川:与改革开放同行,用互联网连接世界

    “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我希望通过参政议政使得我和这个国家更好地连接,能够一起建设更强大的中国,更快实现我们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