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林伯禄:“留连斋”主人趣事

2009-01-16 |

林伯禄,1957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1963年毕业。现为玉林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

琳琅满目的瓷器,风格各异的器型,古香古色的家具,一下子让人有时光倒流的错觉。“您这里可真是玉林版的‘观复博物馆’呀?”一走进“留连斋”我不由得惊叹出声来。其实早在我之前就有人有比我还强烈的感觉了,“留连斋”的好朋友陈国钧的“赏伯禄藏馆即兴”诗就在墙上:

珍瓷满馆闪光霞,古及秦唐贯那拉;

款款归综迷角色,齐齐布展显风华。

壶瓶碗碟求精品,玉器青花美誉嘉;

桌案墨骚同耀影,堪称远近一藏家。

“呵呵,玉林收藏瓷器数我比较多,从明清到民国都有。但全是民窑,不值几个钱哪。曾副会长、李副会长才是收藏大家。”“留连斋”主人玉林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林伯禄老先生谦逊地笑呵呵说道。

“留连斋”里留连多

生怕一不小心碰到林先生的小壶,我索性把摄影器材和外套解下来,细细地欣赏起来。“这是清光绪年间的清花人物提梁壶,当时出差在湖北带回的……”,“这把是民国黑彩踏雪寻梅纹执壶,是在一位藏友手得来……”每当我好奇的目光稍稍停留还来不及问,林老先生的介绍就已经源源不断地娓娓道来了。

“来,我们泡茶边饮边聊。”林老先生头戴毡帽,棕黄色的夹克,随和开朗的性格一点也看不出已是七十多岁的老前辈。趁林老先生泡茶的间隙,我仔细审视起“留连斋”里的书画,画坛前辈庞泰松的山水、已故老书法家蒋海池、黄烈浔的墨宝,全部是本土书画艺术名家与“留连斋”主人的艺术交流。

“留连斋”出自黄老的手笔,蒋海池的书法内容是林老先生作的诗……。“黄烈浔?‘去’得早呀,可惜了!”在林老轻轻的叹息中,我感觉到他对老朋友的怀念。

文化收集情趣多

“造型!藏品的造型是我最关注的,这与我的专业有关。其次才是画工、内容,釉色。”原来,林老先生是老牌清华建筑系毕业,学习了六年建筑学专业,毕业后留在北京建工部设计院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渐渐步入晚年的他落叶归根,选择回家参与家乡建设。他的收藏也始于八十年代初,当时担任领导职务的他经常有机会出差。每到一个地方出差林老先生都有个习惯,到当地的文物古玩商店转转。“大大小小的茶壶和花瓶造型特别优美,样式繁多。最重要的是买小茶壶,对于我们工薪族来说能承受得起。”林老先生面对我这个后学晚辈兴致勃勃地打开了那些陈年旧事。

“一把好的壶,其实往往是造型、釉色、画工具佳的。就像这把,”林老先生指着我身边架的一把小壶说道,“民国粉彩‘王华买爹’壶,器型自然、画工到位。当时拿到手后,画中一个童子与一位白发老者的故事一直吸引着我,但遍查典籍终不得其解。最后你知道我是在哪找到的?”林老卖了一个小小的关子,“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里找到的。”

原来“王华买爹”讲述的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渔夫王华路遇一老者,衣衫褴褛在路边乞讨,善良的王华就请老者回家中,还教育孩子尊敬老者。壶中人物并未出现王华本人,画师通过王华儿子把饭菜恭恭敬敬地端到老者面前给老人家享用的画面,笔触传神地把王华“买”爹回家供养,这样一个寓意深远的故事渲染得感人至深。

听完林老先生淡淡道来的故事后,我忍不住伸手把壶小心翼翼地拿下来,仔细端详起来。刹那间壶中故事的人物,就好像都活了起来出现在我眼前。

“拂晓报捷”缘分多

我们一老一少,就这样一边泡茶一边一把壶一把壶地说着壶里的春秋。这时林老有朋友来取图片资料,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书斋,墙上两幅精心装裱的图片引起我的注意。

“这幅‘拂晓报捷图’是我收藏的一个清代笔洗,由于非常喜欢这幅画,就请人用电脑把上的图片展开接起来的,”林老指着其中一幅说道,“说起来这件瓷器与我很有缘分啊。”

原来,林老收藏瓷器较早较多,所以古玩行里都熟知了老先生的喜好与为人。一次一位容县古玩商专门留了一件瓷器给林老,说是只有林老来才卖,其他人决不卖。林老感觉好奇,专程去了趟容县。一看是一件清代青花人物笔洗,尽管口子上有点残损,但林老一见便已是爱不释手。“看得出原来的主人写书画画时非常专注勤奋,洗笔的次数多且重,把笔洗口子边打缺了好些。”器型与图工深深吸引了林老。“这画的内容合适你,所以我专门留给你老人家的。”“真的?”“真的,不信你看,这是一幅中榜报喜图!正似你当年考中清华的情形相仿。”

画中,一个山村人家,主人正睡眼蒙眬地起来,打着油灯刚走到小院里,正准备去开大门。门外,一个童子正在敲门,后面两位骑马人,官员模样的人正回头与一位书生说着什么,他们的后面两位家丁挑着沉重的行囊紧跟着。画面通体布局紧奏,气氛活泼生动,伴以活灵活现的人物造型;丰富的内容就这样在画师笔下自然流露开来。“秀才不是高中状元就是中进士了。”

“好多人都看了这笔洗,出的钱也很高他就是不卖。我们认识多年要过不少他的货,所以当他入了这件瓷器后,就认定非要留给我不可。这是缘分呀!呵呵。”林老又是一阵爽朗的笑声。“一个商贩尚且能不计较利益与我论交情,这让我感悟良多。”据林老说此图挂在他的书斋就是能常常独对,每一次都能去掉内心那份浮躁,让他在生活处事中多了一份从容与平和。

从事收藏积累多

从二十多年前收藏第一把茶壶到现在,林老已有数不清的藏品。十几年前退休后把这些藏品归类整理,并在家里拿出一层装修成展室,分门别类贴上标签。“刚开始收藏时,有点杂乱无章,但藏品多了,形成了系列越来越感受到有味道了。你看这壶,只要造型好的,就一定画工到位,釉色光亮。好的画师也是有偏好的,制得好的壶才拿来画。呵呵。”林老俏皮地呵呵笑起来,就像一个顽童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

看的东西多了,积累也就多。现在林老能一眼“看”出哪些是“老物”哪些是新仿,也许是当初也吃过“打眼”的亏吧?林老常常告诉新藏友们,不要一起步就专盯着非“官窑货”不入,我们这地方宦室、商贾少,再加上现在几百倍的藏家增长率,想经常遇上官窑的几率可想而知。

其实民窑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收藏切入点,就拿小茶壶来说吧?现在民国民窑精品还有,东西也不贵,工薪阶层藏家可以从中得到不少乐趣积累收藏知识。通过研究器型、字画,追查出处故事等,这样既能丰富我们的生活,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的投资保值,何乐而不为?(邱临)

转自 玉林日报 2009年1月12

相关新闻

  • 032016.03

    新斋856

    十七岁那年,我背着行囊,告别了亲人,经过一天的轮船和一天一夜的火车,来到清华园,住进了新斋856。

  • 172011.02
  • 212017.08

    林洙:守候思成

    多少年以后,林洙回想起来时说,她当年绝对想不到,命运会给她和梁思成安排了那么多的纠葛和磨难。以至于她的后半生,只得以他为中心。

  • 082016.09

    林宰平与《北云集》

    林宰平,名志钧,字宰平,福建闽侯人,近代著名学者。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受聘清华国学研究院,授“人生哲学”、“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课程;1932年任清....

  • 142016.12

    谢迪克:一件趣事

    童年在重庆一个班读书的三位小伙伴,几十年后竟然又联系在一起,这个奇迹的纽带是清华……

  • 282011.11
  • 022010.02
  • 242008.04
  • 242008.11
  • 282015.08

    校友总会看望抗战老兵王伯惠老学长

    8月27日,清华校友总会一行3人与沈阳校友会副秘书长马德禄学长一起,在沈阳看望并采访了原中国驻印军抗战老兵、西南联大土木工程系老校友王伯惠,同时为他带去清华大学校史馆为其颁发的捐赠纪念证书,以感谢王老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