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2001级

学业有成,事业有成 ——清华大学[2001级研] 李桂苹 访谈纪实

2016-03-23 | 来源 《世纪清华人 从清华起航 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二辑 |

【编者按】从本科毕业后顺利分配到沈阳变压器公司,她放弃安稳的工作来到清华园里继续自己的求学,学成后她毅然回到曾经的岗位。李桂苹,用坚持和对职业的爱书写自强不息的人生——


学业有成,事业有成

——清华大学[2001级研] 李桂苹 访谈纪实

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 张笑、赤东阳、郭文涛、孙振庭、闫朝阳、

韦远康、王鹏、栾春朋、张放、乔宁


【李桂苹简介】

李桂苹,女,1992年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毕业,分配到沈阳变压器公司工作,工作出色并通过考试,于2001年9月进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攻读硕士学位,指导教师为袁建生老师。2004年1月毕业,同年2月回到特变电工沈变集团工作,现任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公司设计部分管主任。


清华烙印


   谈到对清华的印象,学姐告诉我们,在清华学习的两年中,掷地有声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及校风“行胜于言”让她感受最为深刻。看似简单的十二个字,却概括了清华近百年的精神传统,令她受益匪浅。

   清华人严谨求实的求学态度,同样也让学姐感触颇多。在这里,看到最多的是师生间互相交流,探讨问题,那些钻研求索的身影营造了踏实认真的学习氛围。学姐说:“正是这种氛围,不仅让我可以更专心的去学习,也使我对待问题变得愈加认真与严谨。这些经历与感受把清华的精神深深烙进我的心中。无论是学业还是工作,这种精神都在催我不断奋进。”


求学经历


   谈到在清华的求学经历时,课业多、学习任务繁重让李桂苹学姐跟我们这几个大三刚刚结束的孩子立刻产生了共鸣。不过,繁重的课业和学习任务,没有招来学姐的丝毫抱怨,学姐认为较多的学业使同学们在清华的生活都更加充实。

   李桂苹学姐告诉我们,在清华最令她感动的人就是她的导师。有一次,导师让学姐完成一份技术报告。学姐根据自己工作以及读研时的经验和理解,完成了报告,本以为只要到达要求就可以了。没有想到,导师竟然把学姐叫到跟前,一点一点的跟学姐讨论那份报告。他们分析了报告中许多细节问题该怎样处理比较合适,报告的不完善的地方又在哪里,导师还为报告提了许多改进建议。正是这样的言传身教,让学姐在面对面的讨论中掌握了相关知识,掌握了做课题、做科研的思想和思路,为以后在工作中独当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清华学习的两年时光里,除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她还从同学那里学到了很多。清华学子都以天下为己任,追求卓越,是一批有理想、有志向、有追求而又肯奋斗、肯吃苦的青年。正是同学们的追求卓越的姿态,鞭策和鼓励着学姐在事业上不断地前行。

   雪天漫步荷塘是李桂苹学姐在清华印象最深的事情之一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在冬天披上了银装,美不胜收,她在忙碌中找到一刻安逸。“十几年的日子一晃而过,而在清华的日子却历历在目,我现在很怀念那些念书的时光。你们更要珍惜现在的大学生活,争取将来为社会、国家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学姐勉励我们。


事业发展


   学姐本科之后先被分配到沈变工作,后又到清华读研深造。但当她拿到硕士学位之后并没有跳槽,而是选择继续留在沈变的工作。谈到这一点,李桂萍学姐说,当时老沈变已经是国内最好的变压器制造厂,几年的工作经历更是让她对沈变有了深厚的感情。同时她也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把沈变发展的更好。此外,自己已经在沈阳生活这么久,家人都在沈阳。这些原因都使她与沈变结缘,在沈变扎下了根。

   此外,学姐还告诉我们,工作中实际用到的知识跟在学校学到的东西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基本知识、理想模型这些基础都是在学校打下的,解决问题、做科研做课题的能力也是在大学锻炼得到的,因此,要好好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机会,打下基础,锻炼能力,才能为未来做好铺垫。同时,学校的活动比较单一,而在企业中比较复杂,要兼顾很多方面,要考虑的更多。工作一定要出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是可以付诸实践的。而学生对待作业或者科研,可以没有成果,但在企业中不行。要合作,单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思维要开阔,要多学习别的领域的知识。不要抱着优越性的心态,在工作岗位上要低调做事,来自清华应该朝着更高的目标发展。企业有别于学校,需要主动地去适应。成就离不开个人努力,勇于奋斗,严格要求自己,但是也需要团队合作。

   谈到变压器行业时,学姐说:“当前沈变厂,还有国内的其他的变压器制造厂的最新的技术和以后的技术趋势都是换流变方向,而我也正在从事这方面的学习和工程设计。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敢于冲到行业的最前端,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才能有生命力。”


生活体悟


   学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还告诉我们,在学校不仅仅要学技术,还要学人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当选一些文化类的课程。正如朱镕基总理所说,先为人,再为学。我们首先是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中的人而存活在世界上。人情世故要懂,世间百态要闻,生活感受要有,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否则,就算自己的能力再大,社会也不会给你一个平台任你发挥才智。

   “清华的孩子的确与众不同,但是做人应当‘傲气藏于胸,和气溢于表’,做事情尽量不要张扬,在什么岗位上就扎扎实实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自强不息,就是要好好干事业;厚德载物,就是要以宽广的胸怀包容别人的过失。”

   在谈到人生道路的选择和就业的趋向时,学姐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到基层、到西部去挥写壮丽一生的志向是好的,但是也应该好好考虑,自己适合不适合在那样的环境工作,自己到底在哪里能够发挥更多的光和热,能够为祖国做更好更多的贡献。不要盲目的选择,一定先要合理定位自己。”

   同时,学姐还给了我们许多忠告。她说:“首先是机遇的把握。在工作中必须要有热情,有激情,能敢于面对挑战。多向领导争取一些工作,努力把它做好,多给自己施加一些压力,遇到机遇要当仁不让。有了这样几个条件,即使开始时自己不是很熟悉,但是在这种压力环境下,个人会成长得非常快。给年轻人压担子,对其成长是很有好处的。

   “二是不要计较眼前的利益,只要一心把工作做好。多向有经验的员工学,习,不要太计较刚刚毕业时的待遇问题,对于善于学习,以技术为基础的人,在企业发展机会更多一些。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就一定会有闪光的时候。

   “三是在工作岗位上,要能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上下沟通。对上要站在领导和全局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对下要设身处地为下属人员和基层群众的利益着想。沟通在工作中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光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是远远不够的。现在的产品开发,往往涉及到很大的团队,需要不同的部门进行协调,进行充分的交流,因此沟通非常重要。当然沟通,不仅是不同部分之间的沟通,也包括同事之间的业务之间的沟通,甚至包括私下的感情的沟通,这对于增进相互了解,进行更好的交流与合作非常重要。

   “四是要谦虚。清华的同学在业务上往往比其他大学高出一筹,但是这只能代表以前,今后的发展主要还是自己的努力,因此与人相处要保持谦逊。平时谦虚地和同事、上下级相处,加上你们自身的能力,未来一定能有机会做一番事业。”

   “当然,毕业于清华,难免会产生一种优越感,不要让这种优越感迷失了自己,要以此为鞭策,放下以前的种种荣耀辉煌,在新的工作环境中,以此作为新的起点,继续奋斗,争取做到‘清华以我为荣’”。


沈变与清华


   说到清华精神与沈变文化的联系,学姐侃侃而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是清华精神的高度概括,而这正和沈变的“四特”精神相合,都是顽强拼搏的体现,这些都是工作中源源不竭精神支持。

   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是沈变和清华的共同点之一。日积月累,厚积薄发,造就了沈变人和清华人在人格气质上的出众。成长生活在这样一个积淀许久的环境中,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感觉到身上肩负着使命和责任,要去将历史传承,将精神发扬光大,因此便会不断督促自己更努力,更踏实。厚重的历史文化也作为源泉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他们身上打上一生抹不去的烙印。这种精神和文化激励着这些青年们去开创出新的业绩,去追求领先的卓越。


【同学感悟】

  当有同学提到自己在身边期间深感清华精神和特变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时,学姐谈到“四特”精神确实与清华精神相映成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与“自强不息”相对应,“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学习”又与“厚德载物”相对应。可见清华校训的本质精神在方法论意义上的高度。

——郭文涛

   可以说,这次校友访谈是我对清华和自身的一次重新认识。通过访谈,我重温并加深了对清华精神的体会,加深了对母校的热爱,也对将来面临就业时如何抉择、走上工作岗位后该如何定位自身角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将铭记学姐对母校的拳拳热爱和对师弟师妹的谆谆教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努力成为明日祖国振兴之栋梁!

同学提出清华的求学经历给学长最宝贵的是什么?学姐说,外人看来清华的学位可能是镀了一层金,但对于自己确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正是这种光环所带来的压力,转化成了在工作中的无穷的动力,使自己在工作中不断追求完美。今天的成绩,不能不归功于清华精神所给与自己的力量。

   ——韦远康

   言谈中,学姐几次谈到清华的校训和校风,可以看出她一直在践行着清华的精神,最后学姐提出了对我们的殷殷期望,让我们珍惜在清华的时光,努力学习,将来才能为社会和国家发挥更大的作用。

——栾春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