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2001级

科研精英,栋梁之材 ——清华大学[2001级研] 曲良体 访谈纪实

2016-03-23 | 来源 《世纪清华人 从清华起航 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二辑 |

【编者按】融汇中西的学识,温润如玉的品格。高薪不是驻足的理由,对故土的热爱和对科研的感情方能使心停留。“回到祖国工作,让我感到更贴心!”


科研精英,栋梁之材

——清华大学[2001级研]  曲良体 访谈纪实

化学系 赵昊岩


【曲良体简介】

曲良体,男,2001年进入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化学系长江特聘教授石高全老师,主攻导电高分子微结构方向,2004年毕业同时获优秀毕业生称号。后赴代顿大学化工材料系跟随碳纳米管领域著名化学家戴黎明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10月在杂志《Science》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了关于碳纳米管仿生壁虎脚的文章,据了解,这项发现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好莱坞大片《蜘蛛侠》中飞檐走壁的绝世本领,有望成为未来一般人都能掌握的基本技能。高空作业的工人也将无需依赖升降机就可以在高层建筑物的墙壁上自由行走。这项研究开启了纳米仿生领域的新篇章。2009年受北京理工大学邀请回国,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化学系教授。


启程


   当我们来到曲良体学长的实验室时,他正在给自己带的两个学生确定研究生科目。曲良体学长看上去只有三十岁,想到他这么年轻就成为了教授,我们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曲学长的办公室不大,不过一桌一椅就几乎占满了整个空间。也因此他坚持要给我们找一间宽敞的会议室,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地方开始访谈。可能是因为曲学长是一名老师的缘故吧,我们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却一点也没有陌生的感觉,他就像对待自己的学生一样,和我们分享他的学生生活和成长故事。


在清华汲取成长的养分


   清华,不仅仅是一个人生标签,它孕育了一种习惯、一种氛围、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种求真务实的科研素养。曲学长首先谈到了在清华的生活,回忆起那段博士生活,充实而愉快,生活匆忙而不失节奏,日程紧张而风度留存。曲学长至今非常怀念的是在清华的那段日子,除了严谨的科研生活,还有丰富多彩的活动等着自己,尤其是清华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狂热,更让他养成了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而这个习惯也一直延续下来,为自己的工作不时地注入一股活力。曲学长提到,他印象最深的是在清华时那种身处集体之中的感觉。无论是在实验室大家讨论学术前沿,还是在各类学生组织中大家活动出游,都让人有一种归属感,感悟一种互相扶助、共同进步的氛围。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大家才会对未来充满憧憬,对社会充满希望,才会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兴趣源于过程,勤奋终将精彩


   在漫长的科研周期中,什么能够让我们乐于将青春时光花费在简陋的实验仪器前,让我们乐此不疲的一次又一次在失败的试验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不向困难低头?是什么,让我们面对被批评得一文不直的审稿意见时敢于重新做实验,重新修补数据,修改文章,继续投稿?答案无疑是对专业的兴趣。曲学长认为,真正的科研是需要兴趣的工作,是一种对于高级事物的探索,过程或许是艰苦甚至是枯燥的,所以一个人首先要立足本身,对自己进行定位。对于兴趣的培养,曲学长认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小培养的兴趣,像达尔文对于昆虫那种就是。另一种则是最普遍的,在研究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培养起来的。一切事物,唯有用心付出,用心感悟,才能发现事物的深层次美,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曲学长还强调,在研究过程中打好基础同样很重要,这就需要勤奋的努力,光有博士生训练是不够的,还是要靠自己读书学习,尤其要阅读与专业有关的学报和理论。广泛阅读很有好处,最好的方法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就像陶渊明,重点把握主要概念,而不拘泥于细节。针对目前化学系一些同学对化学专业不感兴趣,而与化学渐行渐远的现象,曲学长认为,对于一项研究,只要勤奋钻研,总会有所成就,而成就感会逐渐催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又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去,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所以“just do it”应该成为我们面对实验的态度,只有勇于尝试,才会真正爱上化学。

   在做科研的时候,难的不是做实验,而是所谓的idea。关于怎样获得由价值的original idea,曲学长说,这个跟我们掌握的知识很有关系。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所研究方向的前沿,要多读文献,并能从其他大师的想法中学习经验。只有当我们的知识储备足够的时候,我们看问题才会更深入,才能够有想法。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谈到国内和国外学术的差别的时候,曲学长给我们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现在这里有一块草坪,经常有人从草坪上穿过。中国人采取的方法是在草坪旁立一块木板,上面写诸如:“请爱护花草树木”等标语使大家遵守规则不从草坪上踏过。但是,在国外,他们会在草坪上铺出一条石子路,使行人从路上通过草坪。这就是国内国外科研的区别。在国外,当需求出现后,就会顺应需求,引导研究走正确的方向,而在国内的研究限制就会多一些,而这也是造成中国研究滞后,不能突破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国外,中国的学生是很优秀的,因为他们的基础非常的扎实,工作也很刻苦。但是,与国外的同学比较起来,好像总是缺乏一些活力。在大学教育中,应该尝试更多的自主性研究,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现在清华大学在实验课程上增设研究性大实验和综合性大实验是很好的,能让同学们更多自主思考。

   现在越来越多的清华学子在本科毕业后选择出国深造。对此,曲学长认为,应该鼓励学生出国从事科研学习。虽然近几年来,国内实验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在某些方面与国外领先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在学科间的交流方面,国内大多数课题组还比较封闭,这就导致在交叉学科的研究上缺乏协作,而交叉学科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中国的前期分学科基础就很难很快的转化为优势。谈到出国的最佳时间,曲学长认为还是应该依个人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本科生出国由于研究习惯还未成型,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都较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好的适应性,能够很好的融入到国外的环境中,而且具有年龄优势。如果本科生就能够申请到比较好的学校的offer的话,就应该趁早去国外接触更加先进的研究。而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出国则由于有一定的研究基础,研究更有效率更深入可能不需要浪费过多的缓冲时间,但是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变得差一些。所以,对于理科生来说要尽早做好打算。如果决定要出国的话,就要潜心的去准备。曲学长一边讲述自己的出国经历,一边给我们分析不同时间出国深造的利弊。

   最后,谈到目标,曲学长说道:生活是需要规划的,但是目标则是随着对自己和人生认识的加深不断调整的,无论选择何路,只要勤奋努力,都会有丰硕的收获。


【同学感悟】

   我现在读大三了,我们很多人对于自己的未来都充满困惑,是推研,读博,出国还是工作?到底路在何方呢?曲学长说,选择有两种,一种是自主的选择,他的目标非常明确,那么他的每一步都是为了实现他的目标而走的。另一种就是被动选择,或者说是没有选择的选择。而更多的人是这种选择。我们没有必要为将来做很多无谓的担心,只要我们每一步都做好,那么机会就是无处不在的。所以我们应当“立足于今日”!

——唐姗

   跟学长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交流,我的心坚定了很多。曾经为了不确定的未来,惶惶终日,现在想想,也不过是为自己找了些借口而已。机会只会给那些准备好的人。如果我们都没有过硬的本领,那么又有什么资格天天做所谓的放眼未来呢?知道自己人生的大致方向,做好眼前的事情,不浮躁,立足于今日,我们就一定会成功的!

——赵昊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