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2003级

文理兼修,方圆共举 ——清华大学[2003级] 谢宁 访谈纪实

2016-03-23 | 来源 《世纪清华人 从清华起航 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二辑 |

【编者按】天下熙熙,他不为功名神往;天下攘攘,他不为金钱驻足。“心怀祖国,梦行天下”,他从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穿行而过,没有什么可以让他流恋踯躅,他视功名如浮云,视利禄如尘土,惟有那抹绿色是他心中永恒的向往——


文理兼修,方圆共举

——清华大学[2003级] 谢宁 访谈纪实

软件学院 赵芸伟、吴陈沭


【谢宁简

谢宁,男,2003年至2005年在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攻读计算机软件专业二学位。谢宁校友是软件学院首次获得清华大学“启航计划“一等奖学金的两位校友之一。现在新疆某部队技术三室任技术工程师一直以来,谢宁校友毕业后走上军旅生涯、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奋斗奉献的优秀事迹不时为学院师生所提起和传颂。


   谢宁学长是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正式招收本科生之前的二学位校友。2005年,谢宁学长从软件学院二学位毕业后,主动申请到新疆某军事基地参与军事科研工作。自从我们六字班入学后,便时常在彭老师的口中听到谢宁学长的名字以及大加褒奖的话语,这让我们带着些许期待、些许好奇、些许神秘开始了我们的访谈之旅。然而或许因为军队的特殊性,采访谢宁学长变得十分困难。几经周折后,终于得以在一顿饭席间窥见传说中楷模的“庐山真面目”。生活中的谢宁学长并不像想象中军威满面、不苟言笑。相反地,微微显胖的身形,小小的双眼,加上十分随意的着装和一个看上去十分笨重的军旅包,让人初见时倒是觉得学长身上亲和与率性的气息重了几分。然而随着访谈的展开,学长的言谈中不时透露出军人的刚毅,谈吐铿锵有力,话语掷地有声。他将求学经历、工作体验以及在追求梦想的人生之路上每一个转角的心路历程都娓娓道来,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别样精彩的人生。


弃笔从戎


   绿色,象征着生机与活力,它是军人的颜色。绿色的军装下,有着痛苦,有着欢乐,有着向往,有着责任,有着亿万人民的寄托。这是清新的绿、浓烈的绿、四季常在的绿。然而为了追逐这抹绿色,谢宁学长这一路走得并不平坦。在清华的求学期间,谢宁学长的家庭面临很大的困难,正值家族企业出现重大危机和混乱的2年,可以说,他是带着压力度过2年学习时间的。加之学长原本是学习经济管理的,文理思维方式的转变,是他个人求学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问题。在谈及专业转换的原因时,他饱含深情地回忆道,“在经历了99年5月的那次国耻日后,我便坚定了个人信念——从军报国,在文科生从军无望的情况下,报考清华软院,以完成个人知识领域的扭转,实现从军理想。也是基于此,当我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没有丝毫的犹豫,放弃了北京,放弃了内地,放弃了家族企业,放弃了可以放弃的一切,扎根西北从头来过。”

   司马迁说得好:“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淡泊名利难,笑看人生亦难,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挥挥衣袖,作别天边的云彩”更难。谢宁学长展示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瑰丽的人生。从立志到毕业求职,为了追逐心中的梦想,学长已经在波折的从军路上走了整整十年。“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我相信任何一个清华人都会有,只是程度不同罢了。但是有没有真的影响,那就要看自己的理想期望到底有多高了。越高,越难平衡心里的落差;越低,就越容易找到平衡点。十年的煎熬和等待,已经让我懂得了珍惜现在,懂得了体会幸福。所以我当初穿军装的时候,就一个目的,到军队就行,不管是科研还是站岗,都行。”因而,在求职的时候,学长将所有的简历都投给了军队单位,从科研院所到基层部队都有,但还是以武器装备试验单位居多。“现在看来,我还真的是高低上下左右都干过了。开头科研,现在站岗,先前技术,现在带兵。回过头来看,这样挺好,人生么,就应该丰富多彩些”,淡定的话语中透露的是一颗执着而又坚定的赤子之心。


军营上下展身手


   毕业之初,学长刚到部队时从事的是软件开发的工作,而今学长已经开始更多地忙于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与项目组织协调的工作。而这也正符合了现代企事业单位针对在职员工任职的不同阶段,迥然的人才需求观念——早期重技术,中期重交际,晚期看网络。这是学长工作以来感触最深刻收获最大的一点。

   “在软院的时候,由于文理科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我的学习过程异常艰难,没有同班同学的团结互助,我不可能顺利毕业。当时,班里专门为我的学习问题开会讨论,将大作业小组重新编配,以利于我的功课学习。正是这种独特的经历,让我懂得了团结的重要性。”在军队工作期间,谢宁学长先后在3个单位任职,从事过技术研发、工程保障、实践教学和基层带兵工作,每样工作都得到领导的赏识和同事的肯定,就是由于他始终坚持团队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主动为集体谋发展求空间,将个人的诉求拖后,以此换得团结向上的协作氛围和良好的工作作风。他说:“团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儿再大也是小事。个人的发展永远无法脱开团队这一先决条件。如果团队的实力在增强,即便自己的位置低了,实际上也是在提高;反之,如果团队的实力减弱,即便自己出类拔萃了,但是没有团队做土壤,自己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再上一层楼的。”

   “当你工作几年后,工作到一定程度后,参与到具体操作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相反地,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人事管理、人际交往、工作组内部协调等问题中。因此深厚的文化素养、突出的组织协调能力就会变得尤为重要”。鉴于此,学长告诫我们,在培养软件领域的工程化思维的同时,一定要多汲取文科知识,加强人文知识的储备和学习,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当我们工作到一定的高度以后,所储备的人文素养将会令我们的事业锦上添花。


见微知著


长城砖
                 谢宁
长城脚下一青砖,笑看风云情自坚;
凝尘聚土千锤炼,誓做基石守雄关;
长城永固非一日,万里征程多狼烟;
若要长城永久驻,尚需更多长城砖。


   谢宁学长在工作以后,从事过很多岗位工作,相互间差异很大,但他一直都能够坚持较高的工作效率和取得较好的工作成绩,被同事和领导所肯定。“这都源于在校期间打下的扎实功底,彭凌老师及各位老师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对我的个人成长影响极其深远。彭老师、覃老师、刘老师等各位老师从细节抓起,对我们进行全面的培养。从电子邮件的发送、PPT的制作、到毕业论文的撰写、项目团队的组织协调等等。在当时,我们并没有深刻领会各位老师的苦心,但当我开始工作后,才发现上述那些内容在日常工作中是多么的重要。”他饶有趣味地回忆道,“印象最深刻的是彭老师教我们写电子邮件,并且严厉地说:‘下次谁再不写标题,我就再也不看他的信。’从那以后,我明白了‘万丈高楼平地起,优良业绩细节出’的道理。”

   母校的教育令他保持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而正是这严谨求实让他在工作中踏踏实实,反复验证每个数据,保证工程的成功性。正所谓,见微知著,细节决定成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污染,不正是由于操作人员违规操作引起的吗?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不正是由于软件在处理溢出的情况时没有考虑周全,这一点小小的差错而引起的吗?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错误、小误差往往会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灾难。谢宁学长勉励我们,作为一个清华人,应当秉承“行胜于言”的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严于律己,做当之无愧的清华人。


技术内外见方圆


   在总结工作几年来的得失成败中,学长的话语中常常透露出工科的严谨和军人的严格,其独特的外圆内方的谈吐特质不时地展露在我们面前——严谨中彰显谦让,随和中不失坚定。

   学长在部队从事科研工作,虽说一开始是从软件领域展开的相关工作,并小有成绩,但是随着工作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其从事的工作任务也已经扩展到了物理、数学、通信等几个领域,其工作内容也就越来越向项目管理方向转化。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学长非常强调工程化思维。他特别提到,清华的学生之所以胜于其他学校的毕业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掌握了工程化的思维和方法——这也是学长在清华期间最大的收获。同样的工作,其他人做不了的清华学生能做,其他人能做的清华学生能做的更好更有效率。

   谢宁学长这样说:“严谨的工程化思维是我们工作的制胜法宝。”这里学长所谓的“工程化思维”,指的是将软件项目管理中的思维和方法运用到其它的项目中去。学长提到,软件学院带给他的受益最深的知识不是技术本身,而是软件工程中的需求分析、进度控制、风险管理、团队管理和建设等方法和意识。正是这些往往为理工科学生所忽视的知识在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谈话中,我们很明显地感受到学长对于母校的热爱和对学弟学妹的关心。他说:“学校近年来实施的就业引导工作,不仅令应届毕业生收获斐然,而且在不久的将来,对国家、对学校一定都会大有裨益。如果我们有学弟学妹想要从军,走军事科研路线,请他们一定先联系我,我一定和他(她)好好聊一聊。我会和他们说一些具体的东西,并提出一些我的个人意见和建议。”


【同学感悟】

  谈话间,我们从学长身上看到了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优秀品质。学长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追求的人,他并不在乎名和利, 很明确自己在追求什么,在为什么而奋斗,为了自己喜欢的事业宁可舍弃一些自己并不在意的东西。学长简单地和我们谈了谈他在那里的生活,收获很大,至少对我这样一个即将奔赴西部进行一年支教的人很有参考价值,学长也特意给了我一些建议和叮嘱,让我要学会适应那里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思路。

——张海生

   在访谈过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谢宁学长总结出来的清华教给他的两件事。一是教会他做人,二是教会他做工程。这么大一个世界,不乏智商高的人,智商高的人自然做学问也不难。但无论一个人智商多高,要学会做人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我们清华学子来说,大家都具有一定天资,因此对我们来说,在学校学习知识是一件基本的任务,而在学校学会做人则是一件更加重要的任务。在工作单位里,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上司下属之间的关系,往往比自己的技术能力更加重要,也更加难于培养。与上司有隔阂,即使能力再强也会难以被发掘;同样,与同事有隔阂会使得团队难以共同开发,与下属有隔阂更会使得工作难以进行。因此我们在学校里就应该有意培养自己的做人能力。

——刘嘉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