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洪深和他笔下的青岛

2014-07-03 |

洪深(18941955),学名洪达,著名剧作家、导演。1912年从天津考入清华学校实科,被编入丙辰(1916)级。1916年秋进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烧磁(瓷)工程专业。1919年,转入哈佛大学,师从著名的戏剧教授倍克学习戏剧,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国外专攻戏剧的留学生。1928年,洪深创意将英文Drama译为“话剧”,区别已陈腐的“新剧”,中国话剧从此定名。

1915年,一位名叫“乐水”的文学青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一篇《青岛见闻录》。在这篇洋洋洒洒近万字的文章中,他讲故事一般地记录自己在青岛的各种见闻和亲身经历。而“乐水”便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角——洪深。这位曾住在崂山别墅,后来在山东大学担任过外文系主任的“中国戏剧和电影先驱”,有着坎坷颠簸的一生。而他在青岛不长的时间里,给这座城市留下了许多历史记忆。

“华人在青岛,有婚丧大事者,必用执事前导……有山东人相称,呼二哥而忌呼大哥,因大哥乃武大郎,二哥乃武松也。”——1915年 ,《青岛见闻录》

  1894年,洪深生于江苏常州一个书香门第。先祖洪亮吉曾是乾隆年间颇有名望的文学家。到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洪深的父亲洪述祖被委任为内务部秘书,一时炙手可热。

  然而,1913年,洪述祖却因卷入“宋教仁遇刺案”而避居青岛。“当年宋教仁被杀,舆论认为是袁世凯授意,洪述祖策划的。洪述祖这样在北京就呆不下去了。于是就到青岛来躲躲。”学者鲁海介绍,由于当时青岛还是德国人的租借地,因此成为许多人避风头的选择。而洪深,也随着父亲的搬家,来到青岛这座城市。

  据鲁海介绍,初到青岛的洪述祖住在湖南路,“具体位置已经不知道了,说他家对面便是逊清的两江总督周馥的住宅。但周馥这些逊清遗老都不喜欢洪述祖,因为他是袁世凯的人。”不久,洪述祖在崂山的南九水修建了一处名为“观川台”的别墅。洪述祖住在青岛期间,洪深正在清华学校读书,每逢寒暑假时就到青岛的家中。

青岛观川台(资料图片)

  “余至青岛,前后凡四次。两次在1913年夏间,一次在1914年春,一次在1914年夏天。统计在岛时日,不过四月。而见闻所及,颇有可记录者。”在《青岛见闻录》中,洪深描述了自己1915年以前来青岛的经历。“街上不见有多数巡警植立,然秩序之佳,乃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之况。较之香港、旅顺,盗贼辈出者,不可同日而语……”

  对于当时社会的风俗,洪深则对这里的欧人和华人进行了对比观察。德国人的法治精神令洪深十分敬佩,当时一位德国侦探六岁的女儿被自家男仆诱奸,侦探长愤怒异常,本想开枪杀了男仆。但被其他德国人以“德国有法律,奈何私杀之”为由进行了劝阻,最终男仆被法庭判处六年徒刑。而“德人好饮酒,好乘汽车”的习惯也给洪深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乘汽车出游,每过酒肆,必狂饮”。直到一位德人酒后驾车引发了一死一伤的事故后,当局才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整治。

  而对于在青岛的华人,洪深更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寓岛华人可分三级,上级为大人先生……中级为寻常商人,及洋行中司事翻译,每月得数十元至数百不等。下级如苦力及人力车夫,每日得一元以上”。然而,相比这些外地来青的人员,生活最紧张的却是青岛本地人,“本处乡民,贫苦特甚,大半种地瓜而食。如有食大米者,即目为富豪。而山多田少,且不易种。”

  “久住青岛的人,谁不知道南九水是崂山一个胜景。谁不知道我父亲观川居士在那有一所别墅,名为观川台。又谁不知道日本人在战胜德国那一年,日本人硬把这所别墅占据了,开上了一片料理店,至今还开着。”——1934年,《我的失地》

  总之,在青岛的洪深不仅“细心观察当地的码头、炮台,调查政治、历史、法律,探询平民的社会生活”,还受此感悟写出了自己的戏剧处女作《卖梨人》。“这是他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咱们国家第一个有对白的独幕话剧。故事是受到崂山梨的启发写的,讲的是一个卖水果的小贩如何被恶势力欺压和反抗的事。”青岛大学中文系教授、戏曲学者宁殿弼说,“虽然这个剧情比较简单,但是在那个时代,开了一个先河。”

如果不出意外,洪深或许会继承父亲的房产而定居青岛,或者至少把这儿当成另一个“家”。然而,1914年日本攻占青岛后,洪述祖的观川台被日军占领。此后,洪深来青岛时“总得设法到南九水去探视一次。去时,总是一个人独自去的时候多……我轻易不敢对人家说,我才是这屋的真正主人”。虽然日后料理店因经营不善,“日本人许我父亲可花6000块钱来赎回。但他不愿花钱买回本就是自己的东西。”不久之后,洪深彻底离开了青岛,1916年他踏上了去美国留学之路。

  “我父亲一开始是去的俄亥俄州立大学,在那学习陶瓷化工。那个时候,他学的虽然是理工科,但也在当地报纸、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还自己编创戏剧。1919年,他转到哈佛大学,攻读戏剧。”洪深的女儿洪钤介绍说,而洪深转学的那年,洪述祖因在上海被宋教仁之子发现,而告之法院,后被绞死。“1942年,父亲对同在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执教的马彦祥叔叔说:“我的那次家庭变故,给我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决定,第一,我这辈子绝不做官;第二,我绝不跟那些上层社会的人去打交道。我要暴露他们,鞭挞他们。这样我就只有学戏剧这一条路。这条路我在国内学校读书时候就有了基础的。”

1942年秋,摄于四川,洪深坐在左侧(资料图片)

  1922年,学成回国的洪深先后在上海暨南大学、复旦大学任教,创作了《赵阎王》、《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等知名剧作,并成为上海左翼剧联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而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者和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之后又编创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并为当时处于起步阶段的话剧制定了名字和基本章程。

  然而,由于一系列进步举动,在上海的洪深上了“危险分子名单”,成了被监控的对象。洪深在上海很难继续工作、生活下去,于是他和妻子带着三个孩子再次回到青岛。1934年,他接替梁实秋成为山东大学外文系的主任,教授《大学戏剧》、《小说选读》等课。教课之余他仍然从事戏剧研究和演出活动,还创办了“山大剧社”。在此期间由他导演和主持的著名话剧《寄生草》演出,获得好评。而不久,他的第四个孩子也在青岛出生了。

  “洪深在青岛的时候,还加入一个‘和声社’,这是个京剧社团,都是票友。后来,他还介绍老舍也加入了。”鲁海介绍,洪深虽然是话剧家、电影家,但是他个人对京剧也很喜爱。“资料记载,有一次他在山大的晚会上表演京剧,他用脚把一顶放在地上的帽子挑飞起来,然后正好戴在头上,全场一片掌声。”

  然而对于青岛这座城市来说,这段时期洪深在青岛创作的《劫后桃花》则显得更有故事。宁殿弼介绍说:“这里讲的是前清遗老祝有为,在青岛海滨建有花园别墅。后来被日本人给占了,家里人也遭到迫害。这明显就是按他自己家的经历写的。”剧本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1935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导演张石川率领《劫后桃花》摄制组到青岛进行外景地的拍摄,在洪深的帮助下,先后在青岛海滨、沙子口、李村、总督府等地取景。

  除了创作《劫后桃花》,洪深还写了许多散文、随笔。如发表在《太白》半月刊上的《我的失地》、《留得青山在》等。1935年夏,他与老舍、王统照商定出版一个文艺刊物,洪深建议叫《避暑录话》,“避暑”是双关语,既是天气的暑热,也是避反动派腐朽统治的炎热。他在“创刊词”中写道:“他们在青岛,或者是为了长期职业,或者是为了短时的任务,都是为了正事而来的。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闲者;没有一个是特为来青岛避暑的。然而,他们都对人说着:在避暑胜地青岛,我们必须避暑。”

  “北地的十月梢,树上的叶子,应当都是黄落了,然而青岛还没有落;青岛的树上依然是青的。有人说,青岛的好处,就好在青上,如果没有这些树,青岛便和别的城市一样,不见得有什么出色了。这句话也许是真的。”——1934年,《留得青山在》

  然而,再次回到青岛的洪深,依然没有作过多的停留。

1935年,北平学生爆发“一二九运动”,掀起浩浩荡荡的抗日爱国斗争,并迅速波及到了青岛,山东大学学生成立“救国会”进行罢课、游行。不久青岛当局的军警逮捕了十几名救国会的领导成员,被关押进了警察局的看守所。洪深去看望他们的时候,同学们说:“您常教育我们说要做一个爱国的学生,我们进行爱国斗争被捕了,您却不管了。”洪深虽然对当局的行为很气愤,但也很无奈。报纸刊载,1936年洪深离开了山东大学,学生的期末考试试卷寄到了上海,由洪深在上海批阅之后寄回了青岛,不久他正式辞去山大教职,到中山大学当了英文教授。此后的洪深,再没回到青岛。1955年,洪深在北京病逝。

福山路1号,洪深故居(资料图片)

青岛文化名人雕塑园内的洪深雕像

  如今我们走进青岛的百花苑名人公园,可以看到洪深的雕像。在福山路一号,可以找到洪深的故居。似乎洪深终于可以留在了这座他曾经怀念、而又最终离开的城市。“其实,我听妈妈说,爸爸的故居好像是在黄县路上,不是现在这个,但这些细节都不重要了。父亲对于青岛可能只是一个过客,但青岛对父亲来说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洪钤说,父亲讲他在青岛教书时,日子并不宽裕,但回忆很多。

  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洪深依然是个相对陌生的名字。同样是“电影艺术家”,他可能不如自己的孙辈洪金宝出名。同样是话剧家,他的作品也不像老舍的《茶馆》那样家喻户晓。的确,历史的先驱总是容易被人遗忘,而他们的探索精神却激励至今。

  但先驱真的被遗忘了吗?采访中,笔者从在美国的朋友处得知,今年11月,洪深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留学时编创的话剧《为之有室》将在该校重演。这幕近百年前的话剧重登舞台不知是否会演绎出新的故事。

  (文/记者 孙英男 实习生 李雨齐)

转自《半岛都市报》20131015

相关新闻

  • 062021.10

    杨振宁和他的母亲

    1992 年夏,天津南开大学为杨振宁先生的七十寿辰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在许多讲话之后,振宁自己报告他的生平,配以幻灯片。他回忆童年、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往事,回忆抗战时期生活艰苦的岁月,说到他的母亲时,嗓音突然哽咽了。会场上的空气凝止了几秒钟,我的心一紧,当时在座的听众大概也都吃惊而动容。这样一个极端灵敏、多功能、储存了大量信息的头脑,因为“母亲”这个符码的出现,忽然发生故障。显然,“母亲”不是一个一...

  • 192017.12

    许国璋先生和他的“语言”

    纵观许国璋先生的学术作品,又深感他颇得传统学人的遗风,既求索学问,也讲究文章。他的学术作品时至今日依然耐读,这同样是一个重要原因。

  • 062016.04

    翁文波和他的“男子汉事业”

    正是他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为中国寻找大油田打开了大门。

  • 242008.01
  • 282010.09
  • 202014.06

    严宝瑜和他的博客

    严宝瑜,北大教授,生于1923年,江苏江阴人。1942年考入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学习理论作曲。1944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学习西方文学及德语。1....

  • 022022.03

    贾庆伟:海归博士和他的机器人之梦

    日前,宁波韦尔德斯凯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技官贾庆伟(1983级本、1990级硕,自动化)收到来自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的贺信,祝贺他成功当选该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是联合国认可的俄罗斯规模最大的社会性科学院,成员均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和专家,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贾庆伟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士、硕士,武汉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宁波工程学院兼职教授,清华...

  • 232023.08

    冯友兰和他的旧邦新命

    河南省唐河县城西北部,有一片青砖灰瓦的建筑群,不起眼的外型,却是中国的一片文化高地。这里生动的展览能把游客带入到真实而又玄妙的哲学天地间,这就是冯友兰纪念馆。迈进古色古香的纪念馆大门,第一进院落正房门口,挂着一副木刻对联: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上联说的是冯先生的平生志向,下联则是冯先生要达到的精神境界。“旧邦新命”源于《诗经·大雅·文王》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原意为周虽然是历史悠...

  • 312013.03

    斯人已去 日记尚存——张源潜和他的日记——程法伋

    张源潜学长先我们而去了。噩耗传来,悲痛之余,总有点难以置信,他身体素来壮健,精力旺盛,心胸开阔,勤学电脑,笔耕不辍,堪称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的典范。....

  • 23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