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曹禺的启蒙老师张彭春

2012-05-22 |

张彭春(左)指导曹禺排《财狂》,1935年于天津

20世纪初,南开的新剧(话剧)活动在张伯苓校长提倡下蓬勃开展。张校长的胞弟张彭春领导南开新剧团,从这个“北方话剧的摇篮”里,走出了像曹禺那样的大师。

张彭春是南开学校首届毕业生,1910年考取清华第二届“庚款”留学生,同胡适、赵元任等赴美。他攻读教育学与哲学,课余喜爱戏剧。1916年获硕士学位回母校,立即被推选为新剧团副团长,校刊称:“先生于此道久有研究,且极热心,从此我校新剧前途自必更放异彩矣。”

张先生果然不负众望,带领南开新剧活动进入发展的新阶段。当时国内尚未建立导演制,他将西方正规的导演制用于南开新剧团,被誉为“中国第一导”。

他排演了自己创作的写实主义剧本《醒》。该剧有中、英文两个脚本,19161010日用中文演出。当时周恩来在南开读书,是剧团的中坚力量,任布景部副部长,扮演剧中一女角,受到张先生指导。1223日应届毕业生又用英语演出,参与舞台工作的周恩来,在校刊写道:“是日排演,颇多引人入胜之处。佳音佳景,两极其妙。”

尽管《醒》还稚嫩,但其历史意义不容忽视。《醒》比发表于1919年、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话剧剧本”的胡适的《终身大事》要早3年。张彭春不仅写出新型剧本,并带来一套完整的、效仿欧美的导演方法。张彭春运用这种导演方法排演该剧,这比被话剧史家称作“中国导演制度的创立者”的洪深1924年首次为上海戏剧协社执导《少奶奶的扇子》还要早8年。是张彭春第一个将西方戏剧理论和编导艺术直接移植到南开新剧团,从而形成我国早期话剧运动南北两个中心之一的北方话剧艺术。

若说《醒》尚不完美,那么1918年演出的《新村正》就足以展示张彭春的卓越才华。该剧由他编导,成功运用西方现代话剧的技巧,使观众耳目一新,引起轰动。“五四”以后,文学界对这个剧本评价极高。

1919年张彭春出国深造,1923年学成归国,受清华诚聘出任教务长。1926年他辞职返回南开,任中学部主任,兼大学部教授,在哲教系讲授他的本行,在英国文学系讲授“西洋戏剧”,课余依然为南开新剧团倾注心血。此时剧团团长时子周已离校,他便独当一面,将易卜生的《国民公敌》、《娜拉》、莫里哀的《悭吝人》和王尔德的《少奶奶的扇子》等具有民主思想的世界名剧搬上南开舞台。

排演《娜拉》时,确定了演员后,张导首先同演职员分析研究剧本与剧作家,也就是如今说的“案头工作”,自制一“易卜生生平创作年表”挂在黑板上,作专题讲座。

1927年排演《国民公敌》,突接直隶督办、奉系军阀褚玉璞发来的禁演令。此人土匪出身,野蛮愚昧,得知南开排演了一个姓易的人所写叫《国民公敌》的戏,便一口咬定该剧是攻击他的。看到这纸命令,大家觉得既可气又好笑,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停排。而张彭春不甘心就此罢休。转年3月是易卜生诞辰百年,他渴望演出此剧,以纪念近代戏剧之父。于是他把剧名改为《刚愎的医生》就顺顺当当地演出了。事后他笑称:“当然,改剧名未经作者同意。”

排戏时张彭春一丝不苟,要求极严。他总让演员一遍遍排练:“不行,没戏!再来五遍!”反复排演把演员们折腾得疲惫不堪,背地发牢骚,埋怨导演无情。在学生中流行一句歇后语:“张先生排戏——受不了!”

导演要求演员在出场前酝酿好情绪,这叫“带情绪上场”。他根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原则:演员在舞台上生活,而不是表演。每排一出戏,他呕心沥血,从不用场记,排演前夕全都记在脑里了。

为推敲台词和动作以及细节处理,排演场上张导经常停下来。他停止的标志是挥一下手,然后习惯性地用手拍自己的宽大脑门,闭上眼,“嗯,嗯”地思索。演员们静静等候,直到导演一声“开始”,又马上继续。学生们在背后喜欢模仿张导独特的举止言行,尤其爱学他闭着眼“嗯,嗯”地思考和拍脑门的动作。

但张彭春也不能总是一个人说了算。遇到和他同样认真的教师演员,往往会提出不同意见。几人争得面红耳赤,激动地指着对方:“谁错了,谁请大家到‘全聚德’吃烤鸭!”学生演员们便起哄:“好!那就今晚去!”

在张彭春领导下,南开新剧团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其中最突出的是曹禺(万家宝)。曹禺12岁考入南开,两年后参加南开新剧团,成为骨干。在男女不能同台演戏的时代,多由他反串女角。曹禺在这个艺术摇篮里度过愉快的6年,提高了艺术修养,开阔了眼界,并确定献身戏剧的人生道路。

曹禺平日沉默寡言,并不引人注目。可是一演戏,一进入角色,就像变了个人。张彭春发现这是个好演员,排《国民公敌》时让他扮演女主角。后来排《娜拉》,张彭春再次把扮演女主角的重任交给他。《娜拉》是一出很难演的戏,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戏的中心围绕着女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展开,全剧演出成功与否完全靠这个人物的表演。曹禺把娜拉演活了,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将女主人公对自由的热切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曹禺的出众才华折服了观众,更令他的老师欣喜不已。张彭春总让他扮演主要角色。在排演场上,曹禺的艺术天赋有时使得导师也感到意外。此刻一贯严肃的张导便会激动地拥抱这个得意学生。

张彭春预见曹禺前途无量,将自己珍藏的一套英文版《易卜生全集》送给他。曹禺后来说,易卜生是现代戏剧之父,对自己一生的创作影响极大,为此他十分感激张先生。

离开南开,曹禺考入清华,毕业后那部震惊文坛的处女作《雷雨》问世。他在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多次回母校参加演出。193410月,为庆祝南开中学建校30周年,在新落成的瑞廷礼堂,张彭春和曹禺携手合作,重演《新村正》,并邀请林徽因设计舞台布景,使得校庆日锦上添花。翌年,南开新剧团演出《财狂》(《悭吝人》),曹禺再次在张彭春执导下扮演主角,把这一人物演绝了。此次演出轰动华北文艺界,天津《大公报》出了特刊,《益世报》出了专号。郑振铎、巴金、靳以专程从北京赶来观看。1936年曹禺在《雷雨》的序中深情写道:“我将这本戏献给我的导师张彭春先生,他是第一个启发我接近戏剧的人。”

1932年张彭春到苏联考察教育,同时参观莫斯科的梅耶荷德剧院,与富有创新精神的苏联导演梅耶荷德进行艺术切磋,收获很大。梅耶荷德在上演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剧《宗教滑稽剧》时不落大幕,取代舞合布景的是一个象征地球的大地球仪,舞台与观众席联成一片,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具有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回国后,张彭春导戏在幕与幕之间通过灯光明暗来显示,这是受了梅耶荷德的影响。

1930年梅兰芳赴美演出,张彭春任剧团顾问兼总导演。最初美国观众因听不懂戏词,中途退场现象屡有发生。张彭春便想出一个主意:每场开演之前,他身穿礼服出现在舞台上,用流利英语向观众讲解中国戏曲的特点,对即将演出的剧目内容作简要介绍,最后强调:“中国京剧是古典戏剧的精华,只有文化水平高、又有修养的观众才能欣赏。”

经他一讲,观众对剧情有所了解,而且都愿做“有修养”的观众,从此演出效果极好,场内鸦雀无声,再没人中途退场。局面一下子就被这位长着聪明大脑袋的张先生扭转了过来。

当时正值美国经济萧条,但绚丽多彩的中国京剧仍博得美国观众的青睐,两周的戏票三天内被预售一空。梅剧团在美国各城市取得极大成功,梅兰芳也荣获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此次访美演出,引起世界瞩目,提高了中国京剧的地位,这都与张彭春的协助分不开。

据说陈省身先生说过:天津值得骄傲的,在戏剧的萌芽时代,产生了彭春先生和弘一大师李叔同。纵观张彭春先生对中国话剧和京剧艺术的贡献,可以说,陈先生此言绝非过誉。

(龙飞)

转自《中华读书报》2012516

相关新闻

  • 082020.06

    吕晶:我的古典音乐启蒙老师

    我的古典音乐启蒙老师是母校清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清华基本上还是一所纯工科院校。和许多其他清华学子一样,我在清华学到重要一课,以后对我一生都有影响的一课....

  • 222009.12
  • 162016.12

    被遗忘的民国名流张彭春:为《世界人权宣言》贡献中国智慧

    1923年,张彭春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同年,他应邀回国出任清华学校教务长。在他的建议下,清华正式向教育部申请升格成为大学,并于1925年获得批准....

  • 172016.03

    哭冯老师

    电子工程系七四届雷O班全体同学深切怀念冯振明老师

  • 012021.02

    纪念朱金铨老师

    今天收到讣告,朱金铨老师不幸离世,享年87岁。1996年我读大一的时候,朱金铨老师教我们“土木工程概论”。当时的我正处于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期,好几门课都学得很艰难,难得有“土木工程概论”这样科普性质的课可以喘喘气,而且朱老师对我们要求也非常佛系。我记得当时这门课是在晚上上课,晚饭后朱老师气定神闲的给我们科普土木工程的内涵。相比起平时上课冲锋抢座位、下课冲锋去食堂,晚上冲锋抢自习教室那样的高节奏生活,...

  • 062023.11

    怀念杨武之老师

    杨武之老师是使我受益很多的一位老师,也是我非常敬重和经常怀念的一位老师。1943-1944这一学年我在昆明联大附中读中学六年级。学校的全称是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现改名为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联大附中实行六年一贯制,中学六年级相当于高中三年级。开学前,我到学校注册的时候就听说,我们联大附中的主任黄钰生教授(西南联大师范学院院长,兼附中主任),为了加强我们班的教学,聘请了好几位著名的专家来...

  • 232023.02

    张其锟:革命启蒙

    黄绍湘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是我们的班主任,同时教我们英语。她个子不高,带一副眼镜,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她的丈夫毕中杰是学校教务主任,夫妇俩都是中共地下党员。在校期间,黄老师经常向我们灌输进步思想,可以说,她是我的革命启蒙老师。

  • 142024.09

    我的恩师李作臣老师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那么几位恩师,他们以独特的魅力、深厚的学识以及无私的关怀,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对我而言,李作臣老师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引路人。作为唐山人的他,不仅拥有一颗热情洋溢的心,更以他那地道的唐山口音和爽朗的笑声,成为了我们心中永恒的温暖记忆。李老师,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他的身上,热情与善良并存,睿智与勤勉共舞。每当提起李老师,我的心中便...

  • 082015.01
  • 312021.08

    钟家庆老师二三事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即将到来,谨以此文缅怀钟家庆老师。1976年粉碎“四人帮”,1977年3月1日,我们“6字班”学员才入校学习。当时的校领导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决定为每个班配备若干名专任教师。钟家庆老师是学校为我们班配备的数学课专任教师。上第一节数学课时,钟老师给我的印象是和蔼可亲,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大体上讲了讲学好数学的重要意义以及一些原则性的学习要求就下课了。由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