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1年夏,张育曼在美国首都华盛顿
张育曼教授是核反应堆工程和核安全专家,196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他用很长时间恳切地谢绝采访。记者最后说,访问您,是为了记录一个群体的足迹,回顾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赴美访问学者的经历,也是为了探讨不同时期留学生的历史作用。他这才答应接受采访。
他的父亲于1935年考取“庚款”赴英国留学,到曼彻斯特大学学习纺织专业,两年后第二个儿子出生,名育曼。“二战”初期父亲学成之时,带着襁褓中的张育曼回到抗战中的祖国。
1954年张育曼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一年后转入工程物理系,1960年从核反应堆工程专业毕业,留校任教,同时参与科研。
结束了“文革”岁月的蹉跎,刚刚担任工程物理系核反应堆工程教研室主任的张育曼通过校内考试和全国外语统考,获派赴美学习。清华大学派出的9人半数是专业教研组主任或副主任,都十分珍惜这意想不到的学习机遇。
张育曼回忆:“刚到美国,首先接触的是发达的‘物质文明’,髙速公路、地铁、超市、汉堡包……我们纷纷议论,都期盼祖国繁荣富强,同样拥有。”
张育曼来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核工系学习,为国为民族争气争光的心理压力是很大的。不到一年,他自选题目和方法,独立完成的论文被美国核行业一级杂志刊登。此后应邀到伊利诺依大学(香槟—欧巴拉分校),从事先进格林函数节块法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后来为国内主要几家核电设计院采用过。
出国前,清华大学校领导何东昌教授曾对他和张楚汉讲:“你们学工的去美国进修,应争取到公司里参与一些工程实践。”经张育曼努力争取,得到华裔教授汪志馨推荐,教育部批准,他延期回国,来到有4个压水反应堆的佛罗里达电力公司核分析部门从事研究。不到半年,他独立完成了该公司一台压水堆核电站(18个月)换料改进的概念设计,可大大降低运行费用。公司审核3次,接受了他的概念设计,其后几年公司做了大量工作并成功地实施了这一改进。1985年他为此收到公司原副总裁的感谢信。
在美国实地考察和学习,张育曼深感我国核工程领域的技术水平及敎育水平和美国有很大差距。伯克利分校有几位国际知名的华裔科学家,如陈省身、田长霖、李远哲和沈元穰教授等。李远哲和沈元穰白天忙于繁重的讲课和科研组织,晚12时到凌晨2时经常进入实验室检查和指导博士生。他们治学严谨、献身科研的精神给张育曼留下深刻印象。
在伯克利,张育曼的两位指导敎授之一的L·Chambre敎授是核工系和数学系的“双份”教授。在美期间,几位导师学识的渊博精深使张育曼十分钦佩。
田长霖教授时任机械工程系主任,和张育曼时常见面。田教授告诉他,美国一流大学的实验室条件往往难与大公司相比,但也能有创造性的科研成果,靠的就是教授水平。田教授还说,尽管美国富有,但在科研上,尤其涉及到建实验室和装置时,尽量利用已有的,学校之间互用实验室的做法很普遍。为科研课题申请经费时十分重视节约,而且看重对完成课题的承诺。
在美学习期间,张育曼访问过麻省理工学院、普渡大学、宾州大学、斯坦福等多所大学,调研核工专业的教学科研情况,特别是研究生培养机制,调研收获对日后回国教学和科研很有帮助。
两年时间很快,归国的话题从来没有停息。刚到美国的1979年1月初,两位华裔同行邀请张育曼和崔国文到中餐馆吃饭,台湾老板的女儿跑出来和他们拉话,她说,你们从大陆来,知道什么叫留学吗?留学就是“学了留下来”,你们是怎么想的?
张育曼说,为了我们出来学习,国家花了很大的费用,我们要回去报效国家。我们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回去,但我俩是要回去的。
归国前,张育曼应邀到一对来自台湾的博士家住了一晚,看了他们回大陆的录像。他们问张育曼:“你在美国两年多,已经习惯了美国的生活,回国后会不会很留恋这里和这段时光?”张育曼坦诚地说:“两年多来,我确实觉得美国的科学技术先进发达,在这里科研出成果的效率比国内高。但是我没有留下来的想法,而是归心似箭,希望把这里学到的一切回报给国家。”
张育曼告诉朋友,他在佛罗里达电力公司独立完成换料改进概念设计后,公司核分析部门副经理当面邀请他留在公司工作,明确地说可以把全家人都接来。但是张育曼谢绝了。
学成归国后,张育曼全身心地和同事们一起努力提高教研室的敎学和科研水平。1984年10月他调离清华大学,担任新组建的国家核安全局副局长。1989年初任期已满,他没有接受续聘,而是要求回清华任教。经批准回校不久,1989年6月底,国家教委借调他先后担任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教育参赞。1994年他再回清华任教,一年后应邀到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和大亚湾核电站当了7年顾问。1995-2004年间,他还担任了国家核安全局核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1999年至2002年,张育曼被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博士聘为国际核安全咨询组成员,提供核安全方面的咨询。2002年10月,张育曼年满65岁时结束职业生涯,回归清华园。
回顾往事,张育曼对生活充满感激之情。他把走进清华园,并有幸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赴美国留学看作幸运一生中两个重要的里程碑。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他兴奋地说,由于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了,当年我们在美国看到的高速公路、超市……现在都有了,国家正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钱江)
转自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9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