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33年弹指一挥间

2008-12-08 |

中航第二集团公司012基地副主任翁金山(1970精仪)

012是飞机制造基地,生产的大型“运八”飞机是我国目前自行设计制造的最大的军民两用运输机;405厂是我国重要的核燃料生产基地。有一批校友在那里艰苦创业,茁壮成长。

翁金山学长

我是在1964年从江西南昌考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工程系,报考清华精仪系的原因是因为我哥哥1961年考入这个系。记得当时的系主任是金国藩,教研室主任是严普强。可能因为我出身于工人家庭,我当上了班长。我们这一届正规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也就两年,后来文革开始了。1970年毕业时我们班共有7位同学分到国防科工委系统,拿到报到通知单才知道我要去报到的地点是陕西洋县马畅公社307工地。和我同时分到这个厂的清华同学一共有5位,其中有自控系一名,冶金系两名,动农系一名。

记得当年交通很不方便,从陕西略阳下火车后,厂里就派车来接,路很难走。到了012系统办事处,吃饭馒头都是发黑的。心想在汉中都这条件,到了洋县就更没谱了。饭后,卡车继续在崎岖的山路上往东进发。大约两三个小时后,车子才开到307工地,这才知道是搞飞机起落架的。厂里当时只有两百多人,都是从老厂过来的。工地的军管干部和人事干部非常热情地来接我们几位大学生,并请我们吃了一顿大米饭。对我们五位家住南方的小伙子而言,能吃上大米饭,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高兴之余大家也忘记了旅途的疲劳。

307工地(后来改为572厂)从1967年就开始筹建,我们去了后才开始动工。当时规划在更远的山沟里建厂,我们几位接受的第一项任务是修路,51日下达的计划,71日要完工,每人负责一段,带领三线战士施工。后来,由于规划的调整,我们就在原307工地的位置建厂搞基建,我们的工种定为泥瓦工,按照标准,每人每月粮食定量40斤。我们当时的基本思想是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刚到达的第二天正赶上运水泥的车来了。我们五位学生二话没说就去和工人一起卸水泥,一次扛两包。工人们当时并不认识我们,后来听说是清华大学刚分来的大学生,都赞不绝口,这件事给工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修厂房修路需要片石,我们就上山去放炮开采,从山上往山下运。由于我们吃苦肯干,又是清华分配来的,厂里的军管干部对我们都很重视。后来大家陆续都安排到了不同的岗位。

我们都是单身,干起事来特别投入,所以上上下下评价都很好。随着工程的进展,对基建技术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多,面对着一些具体的问题,如基建中大的金属构件,需要“看大样”、“放大样”,虽然不是自己的专业所学,也没有老师指导,但通过反复琢磨也能处理得比较好。

基本建设完成后,我们工程连队改为机修车间。我开始在车间担任技术员,没多久又担任了工艺室主任。1972年我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我们厂里召开第一次党代会,我作为知识分子代表进入厂党委,如果说有什么原因使我进步得比较快,那就是母校好的声誉使厂里对清华的毕业生特别看重。1974年我担任车间支部书记,其实主要干的是车间主任的活。在车间干了六年后,来到厂里的科室。1977年后,先后在计划科、生产科、技术科、人事劳资教育科都当过科长。1982年我被任命为厂副总工程师兼企业整顿办公室主任。1983年担任副厂长,1984年就调任012基地副主任一直到现在。

我们那一批分到基地的清华70届两届同学大约有五六十位,目前在基地的只剩下十来位。都已是基地的管理和技术骨干。

回顾几十年的经历,有几件事情让我至今难以忘记。第一是开始建厂时我们和工人兄弟打成一片,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第二件是“运8”飞机起落架试制成功。当时外界称“草棚里飞出了金凤凰”。第三件是80年代初企业整顿,厂里产品质量下滑,管理下滑,我当时担任厂里的副总工程师兼企业整顿办公室主任。花了两年的时间,使得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迈上了一个台阶。起落架厂到目前为止,其基础管理工作在基地都是数一的。第四件事情是军转民。对航空工业来说军转民是一个很大的转弯,看得早一些的企业主动一些。主要看企业是否能把自己的技术优势发挥出来,一度有些企业搞洗衣机、电冰箱都垮了。而我们厂的民品生产主要利用了本厂液压技术的强项,搞液压油缸,所以一直做到现在,是比较成功的。正确的产品决策,走什么路,是非常重要的。

我到基地后,主要抓管理。可以说,各个方面的管理都做过,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是三线企业的脱险搬迁。从“七五”末期开始立项,“八五”实施搬迁,“九五”收尾,前后有十多年的时间,基地有七个单位实现了整体搬迁,两个单位实现了部分搬迁,极大地改善了三线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和职工的生活条件,也为企业进入市场经济,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条件。第二是近几年来重点抓了企业结构调整。199986日,在十大军工企业挂牌之后,我们汉中航空工业集团也正式挂牌。从此,汉航集团作为汉中航空工业各单位的资产出资人出现,而不是作为上级管理部门出现,这样就把汉航集团做实了,同时作为一个集团公司,可以享受到优惠政策,有了这些国家给军工行业的优惠政策,企业改革脱困的步子就比较快。我们012基地下属有18个企业,4个事业单位,职工三万五千人。我们将企业分为三类,分别采取措施改革脱困。对好的企业争取项目进行技术改造,使其减轻债务,组建股份公司争取上市。对于中间状态的,有一定潜力,有发展优势,但负担比较重,债务比较重的企业,主要通过债转股和技术改造,使其减轻债务,积蓄发展后劲。对于一些小的,比较困难的,确实缺乏生存能力的企业实行破产。破产后利用有效资产进行改制重组,使其焕发生机。同时所有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实行三产剥离,使之面向社会,独立经营,实现主业和辅业分离,做到精干壮大主业,放开搞活辅业。到目前为止,基地的结构调整改革脱困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效益明显好转。我们抓住军品重点型号任务研制,着力进行技术改造,大力提升研发和制造能力,为基地后一步的强势发展打下基础。

33年弹指一挥间,回顾这几十年来的工作经历,我本人没有太多要求,比较容易满足,不刻意去追求什么东西。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厚德载物是我们的校训。几十年来,我和企业以及企业的职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国家给了我很多,正厅级干部,研究员级高工,政府特殊津贴,中航二集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最为重要的是我得到基地上上下下同志们的信任。这一生虽然都在西部三线地区奉献,但我确实没有什么后悔的。

相关新闻

  • 022008.12
  • 192011.01

    感谢母校

    路而红(1980自动化)在阔别30年后的今天,我和1976级的同学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踏进清华园,看到熟悉的校园、老师和同学,往事历历在目。 33年前,我们第一次走进清华大学,母校张开双臂,热情地迎接我们。还记得:在主楼208教室,居余马老师常常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到深夜,他经常被同学们围得水泄不通,只有从声音中才知道他在哪里;胡东成老师为我们讲授电子技术,每章的重点和难点,他都用唐诗引出和点评;时任系党委副书...

  • 152005.03

    1965届校友毕业40周年纪念活动的邀请信

    1965届校友毕业40周年纪念活动的邀请信 1965届校友毕业40周年纪念活动的邀请信 ...

  • 082022.04

    柳百成:为中国制造领跑世界而奋斗

    1955年,柳百成从清华大学毕业;次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爱国奉献、创新思维、顽强拼搏、健康体魄、热爱生活。”柳百成用这20个字总结自己的人生道路。1978年12月26日,改革开放后的首批52名赴美访问学者,登上了赴美的飞机,这是中国打开国门、走向世界...

  • 172019.01

    王桂侯 刘思雄:缘定清华,伉俪情深共白头

    相濡以沫,相伴到老,假如你在人群中看不见我,那我就站在高处让你看见,假如你在年老时听不见我,那我就提高音量让你听见,没有海誓山盟,只有相守共白头!

  • 292022.03

    空8班和我们的大学生活

    时光荏苒,之前一直认为还非常遥远的毕业20周年转眼就要到来。以前只是在园子里看着一群群的老校友返校,感觉这样的日子还在并不遥远的记忆中。所以便在“逝者如斯夫”的感慨中,回忆一下我们这个团结的班集体——空8。很多人一听到我们的班号,就觉得很有佛性,尽管我们费尽口舌来解释这个“空”并不是“四大皆空”的空,而是空调的“空”。我们1998年收到的录取通知书上的专业名称是“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在学校是小专业,...

  • 262011.07
  • 242023.08

    清华二校门十二咏

    今有两岸清华十二位校友——张成昱、朱宇、吴锌、朱蕤、王钰、朱顺波、黄唯、俞爱群、戚前方、董重青、赖敏儿、刘洪亮再聚“清辉雅集”,共创《清华二校门十二咏》分享给世界各地的清华大学校友,同寄对清华母校之思,同寄对清华大学美好未来的衷心祝福和深切期盼。

  • 052018.03

    为国奉献 无问西东

    曹宗巽(1920年5月4日—2011年5月15日),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生物系,毕业后后留校任教兼读研究生,导师....

  • 122020.10

    黄维枢、王如璋夫妇访谈|用一生诠释清华人的风骨

    黄维枢、王如璋夫妇简介黄维枢,1935年出生于江苏南通,毕业于江苏省南通中学,1956年考入清华大学工业热工专业,后因苏联专家变故,于1957年新学期开始时转入电机系高电压技术专业和王如璋学长同班。1962年毕业后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