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韦君宜写《思痛录》

2008-01-31 |

君宜,女,原名魏蓁一,湖北建始人,19171026生于北京。1934年秋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哲学系就读。第二年即积极参加学生救亡运动,193512月投身“一二·九”运动,1936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到延安。解放后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19864月,不幸因患脑溢血导致右半身偏瘫,2002126病逝,享年85岁。一生著述颇丰,有长篇小说《母与子》《露沙的路》,中篇小说《洗礼》(获中国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中短篇小说集《女人集》《老干部别传》《旧梦难温》以及散文集《似水流年》《故国情》《海上繁华梦》,长篇回忆录《思痛录》等。

君宜终于熬过了十年文革。

“新时期”开始后,她虽心有余悸,但依然宵衣旰食,忘我地工作。为了解决“文革”十年造成的“书荒”,她和严文井主持集中重印了中外文学名著近五十种,在社会上引起了极

大影响,被誉为“新时期文学出版复业”的先声……

君宜担任总编辑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成了思想解放澎湃洪流中一朵翻腾奔涌的浪花。

她不拘礼节,似乎也不大懂人情世故。家里来了客人,她既不让座,也不沏茶。有时候,社里的编辑去她家里谈稿子,谈晚了她也会留你吃饭,但并不显得特别热情,似乎吃饭就是吃饭,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她工作效率极高,审稿速度极快。操着一口京片子,和作者谈稿子时,从来不讲理论,而是单刀直入,一语破的,问题抓得极准。比如她会说,你写的这个女人不对劲儿,根本不像女人,如何如何。作者听了,不得不佩服。

在倾心投入文学编辑出版事业的同时,君宜自己也开始了执著、坚韧、深刻的精神涅槃。

在与她有类似经历的人都纷纷抚摸伤痕、倾诉冤屈、表白心迹之时,她写下的,却是记忆苦难、清洗灵魂、叩问人性、呼唤人格的作品,如中短篇小说《清醒》、《洗礼》、《招魂》、《旧梦难温》,散文《当代人的悲剧》、《负疚》、《抹不去的记忆》,都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独异之色。到了《露沙的路》和《思痛录》,更是字字血泪,篇篇歌哭,堪称泣血锥心之作。

她的很多文字,都带有精神自传的性质。愧疚,沉痛,觉醒,追问,反思,于其中一以贯之,真正感人地记录了她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复活之旅。

1985年下半年,她坚决要求离任回家。在人文社为她举行的全社员工参加的告别会上,她哽咽着,不停地擦着眼泪,说:

“……这里是个联合国,我指挥不了人,人人都可以指挥我,上面的,下面的。到这里来,不要想当官,我在这里的官是最大的,当我这样的官,有什么意思?……我一辈子为人作嫁衣裳,解甲归田,也得为自己准备几件装殓的寿衣了……”

从此,她再也没有踏进人文社的大门。

1980年,她为杨述写了一篇悼文《当代人的悲剧》。“我要写的不是我个人的悲痛,那是次要的。我要写的是一个人。”她这样写道,这个人在十年浩劫中间受了苦,挨了打,这还算是大家共同的经历,而且他的经历比较起来还不能算是最苦的。“他最感到痛苦的”,还是人家拿他的信仰——对党和马列主义、对领袖的信仰,当作耍猴儿的戏具,一再耍弄。这种残酷的游戏,终于逼使他对自己这“宗教式的信仰”发生了疑问。这疑问,是“付了心灵中最苦痛的代价”换来的。

到了写《思痛录》,她的思考比以前更加深化、更加深刻,也更加悲怆了。在一个广阔的大时代背景上,她不但思考了自己的一生,思考了自己的革命生涯,而且也思考了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

君宜自19864月因脑溢血偏瘫后,1987年又右臂摔伤骨折,1989年再患脑血栓,1991年骨盆又震裂……

就是在这接二连三、难以承受的病痛打击和折磨下,在右手的神经已经坏死的情况下,她以超常的意志和巨大的精神力量,依然坚持练习写字,依然坚持下地走路,依然坚持继续写作。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就是在病床上,用左手,写完了晚年最重要的作品《露沙的路》和《思痛录》。

(来源:《美文》2007年第1)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