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父亲谢国章的一生及他的清华情结

2016-07-06 | 谢梅玲 | 来源 常州校友会 |

提起笔,我想起了父亲的脸庞,岁月似镰刀,收割着青春岁月,在爸爸那慈祥的脸颊上留下道道痕迹。我爸谢国章教授(1929年6月26日—2002年7月30日),出生于江西丰城的农村,5岁开始上学,1940年考入江西樟树中学。那时正值抗战时期,他家乡处于战区边缘,他只好跟随学校迁到千里之外的会昌县城就读,饱经了颠沛流离之苦。1942年他转入以收录战区流亡学生为主的国立十三中学,十三中设在风景秀丽的江西吉安青原山,学校教师和设施均属全省第一流,他如鱼得水,努力学习,加之天资聪慧,因而成绩一直名列全校前茅。高中毕业后他到武汉报考清华和浙大,两校均录取,他选择了清华。1947年秋他来到了这个向往已久的读书天堂清华园,目睹那秀丽的校园风景,第一流的教师、设施和校舍楼,他无比振奋。四年的学习中他在一大批国内外著名教授的教诲下,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处于前茅,1951年清华物理系毕业,他以优异成绩分配到北京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从事科研。1955年在他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本应和物理所后来成为“两弹一星”功臣的一批同事一道,去为国家建立显赫功勋。然而,事实却未能如愿,在随后到来的政治风浪中,他以家庭出身问题而离开了物理所,从此他走上了一条坎坷之路。

1958年他在一位中学老师的好友杨锡类先生的帮助下,来到常州工作。最初在常州化工研究所从事科研,他靠自力更生、刻苦钻研,不到半年就研制出常州第一只半导体器件氧化锌热敏二极管,并首次发现氧化锌在195°C有一热电转换点。此成果在上海《电世界》杂志发表后受到国家科委及若干高校的来信来人了解推广。1960年他调到刚成立的常州机电研究所,负责筹建一个为全市服务的理化试验中心,不到一年他即从无到有建立起这个试验室,并如期开展了对外服务工作,为常州工业的起步和发展作出了一份贡献。此刻他本应受到更大器重,为常州建设多作贡献,岂料反右、四清及文革等政治风暴,又把他下放到金坛山区农村。

1976年文革结束,在邓小平的拨乱反正政策下,他的工作和生活回到了正常轨道,他从农村上调后安排在技术要求很高的常州半导体厂,工作上备受器重。从此他精神焕发,以冲天的干劲,为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了大量开发研制工作,取得了不少填补国内空白的成果,其中耐高温抗辐射CMOS电路的成果曾解决军工急需,受到嘉奖,他还身兼《半导体技术》、《集成电路动态》等期刊的主编工作,撰写和翻译了大量文章发表。

1984年4月底谢国章学长在苏锡常联合校庆会上发言,左1为原清华副校长赵访熊教授

随着事业的日益辉煌,他的家庭和社会关系也逐渐走向欣欣向荣。1981年他发起成立了常州市清华大学校友会,从1981年到1998年的17年中一直由他负责常务工作,坚持每年开一次校庆大会,负责接待了多批来常考察访问的清华校级领导。从1988年始一直被邀出席清华大学校友总会每两年举行一次的联络会议。他还使清华校友会最早成为市民政局审批的合法团体。他为清华大学常州校友会倾注了大量心血,扩大了清华在常州的影响,为促进校友之间的友谊甚至为一些校友举家调迁和出国作了力所能及的工作。

1986年他奉调河海大学机械学院,领导上委以学报主编兼情报室负责人的重任,他勤奋扎实地做了大量高水平的工作,不到半年就办起了作为高校水平的三大标志之一的学报。1987年春,他奉命负责筹建常州市翻译学会,不久又负责筹办成立了“常州青年翻译爱好者协会”,尤其是他1987年出版的《科技英语翻译技巧》更是体现出出色的语言能力,并获得常州市政府特颁专著一等奖。他在“文革”中置政治纷乱于一边,潜心学习外语,英、俄、德、日均一一学来,以英语最为精通,翻译电子、机械、物理等专业的英文文献一般不用字典、不打草稿,一边看原文,一边即译成成文,译文准确、流畅一向为翻译界所称道。

1990年他退休了,他将晚年致力于他最感兴趣的微机械研究。1991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微机械专著《微机械的制造与应用》。1984年他在上海一家期刊《电子与自动化》率先发表了我国第一篇微机械论文,还陆续发表了五十多篇微机械论文。其中不少已被国内外检索丛书或文库所收录,被公认为我国微机械研究发展的先驱。1995年6月,他应邀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了微机械专业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欢迎和赞赏。1997年以来获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及美国传记学会授予的多种奖励和荣誉称号。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还聘请他为副总裁,美国传记学会选他为副理事长,香港科学院聘请他为顾问,随着事业的日益辉煌,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的邀请函纷至沓来。

以上种种所刻画出的他的人生历程是曲折的。在经历了学生期和踏上社会时的似锦年华后,接着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坎坷低谷期,其中耽搁了他一生中最好的年华。所幸随着文革的结束,在邓小平政策的指引下,他仍终于获得了大展才华的机会。虽然难免有“大器晚成”之遗憾,但他在常州这样的条件下能获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以及国内外学术界频频授予他各种荣誉,已为他的人生价值作出了客观的评价,至此他可以告慰了。


相关新闻

  • 082022.11

    刘跃进:记忆中的水木清华

    从姜老的书房出来,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落日的余晖映红了西边的天空。时惟早春,寒意未尽,而我内心却温暖如春。西溪旧地,道古桥边,谈话间,一个甲子的风云,好像在指缝间倏忽滑去,留下来的是对水木清华不舍的记忆。

  • 292017.08

    一生情结,一身清风——梅贻琦与清华

    近日,王雪瑛的最新文集《倾听思想的花开》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下为该书中“一生情结,一身清风——梅贻琦与清华”一节的部分内容——

  • 262009.05
  • 272023.12

    读懂父亲的一生

    我们眼中,父亲是一个勤奋工作、平易近人的教师,在家言语不多,从不宣扬自己的工作成绩,因此,对于他的学术成就,我们知之甚少。直至“文革”结束后,通过1982年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60周年和1983年地学界为袁复礼90寿辰举行庆祝会...

  • 112020.03

    7个故事,串起他爱国奉献的一生

    钱学森是一位科学界的巨擘,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灿烂的科学人生和感人的人格魅力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日前,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 202016.04

    1946级校友陈章:清华是一生的牵念

    虽然陈老在校就读的时间很短,但他一生不懈的奋斗、对祖国和人民的奉献,都是在践行着清华精神。

  • 282023.03

    梅贻琦:一生清华,一世清白

    翻开清华大学编选的《游美同学录》一书,百余年前赴美留学的众多人物一一映入眼帘,其中不乏欧美同学会早期会员:周诒春、颜惠庆、梅贻琦、顾维钧等,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的名字让人眼前一亮。梅贻琦作为“永远的清华校长”是家喻户晓的,但是曾为欧美同学会骨干会员的这段历史鲜为人知。1919年4月30日,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的正当要求,5月7日,内忧外患之际,欧美同学会在会所召开大会,梅贻琦被推举为赴使馆陈述国人决心的...

  • 112020.05

    杜敏:平凡而幸福一生 清华佑我

    做梦都想不到我能进清华!我家庭出身地主,父亲因是前国民党军官而在押,又有海外关系,在那狠抓阶级斗争的年代,我是进不了清华的!不,是政审绝对通不过,根本....

  • 212018.03

    梅贻琦:一生肝胆为清华

    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极其重要的大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在能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的教育家中,梅贻琦先生无疑是第一流的人物。他带领清华学子....

  • 162021.06

    父亲曾炳钧与清华的悠远学缘

    父亲曾炳钧与清华的悠远学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