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谢国桢全集》:研究南明史料的一个钥匙字号

2014-12-03 |

谢国桢(19011982),字刚主,河南省安阳人。1926年考取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主要随梁启超学习和研究,次年毕业。后曾于国立北平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云南大学任职和执教,解放后相继在南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后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

《乡园忆旧录》跋

《悔馀存稿》

《顾炎武与惊隐诗社》

《谢国桢全集》 谢国桢著 北京出版社

看到书案上的十册《谢国桢全集》,不由感慨万千。屈指算来,先生离我们而去已经33年了。当我把先生全集出版的消息发到微信上以后,立刻得到众多友人点赞或留言,其中不乏年轻朋友。这实在是一件令我深感惊喜的事情。我由此而想到,中国的学术,在世事变迁中,依然顽强地继承并延伸,就如同眼前这厚重的《谢国桢全集》,依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

  我于1978年考入中国社科院历史所,追随国桢师研习明史。在先生生平最后的几年,无论是在永安里与孙楷第先生合住的老屋,还是在团结湖被先生命名为“瓜蒂庵”的新居,在我的印象中,都永远只有那一间堆满古今书籍的房间,那既是先生的工作室,也是先生给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而先生给我们讲授最多的,并非书本上的知识,却是他的求学治学的经历与体会。我由此而知道,先生如何在18岁的时候从河南安阳来到北京求学,如何考北京大学三年而未被录取,如何从吴北江先生学习诗文,又如何得到梁启超师祖赏识而被破格录取进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当这些往事如烟般过去的时候,最终成就的是先生这样一位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的学者。而先生的这一生治学成就,也就体现在这厚重的十册全集之中。

  “我是一个愚笨的人”,先生说到自己的时候永远这样评价,“做起事来粗枝大叶,错误百出,虽然读了点书,都是浮光掠影,不求甚解;纵然也写了些不成熟的文章,徒负虚名,不过是抄撮成文,徒见笑于通人。所以时光虚度,从小到老以至皓首无成。要是说在明清史和版本目录学上尚有一知半解的话,也是承良师益友的启示和帮助,自己也是不敢自居其功的。”我觉得这倒不是先生过谦与自贬,而是一种文化风范,是文化人的自我认知。我常想,先生这一代学人,他们身上所特有的那种风范在今天实在是难以找到了。

  二

  全集的首篇,就是先生的发轫之作—《增订晚明史籍考》。这是先生在先师祖饮冰室教家馆时,按照先师祖的教诲而开启的治学之作。如其自序中所说:“桢之草斯辑也,盖始于侍先师梁启超先生饮冰室丈席,先生插架颇富,即于所藏丛书中求之,犹嫌以为未足。”乃再得之于海盐朱希祖先生、东莞伦明先生、江安傅增湘先生,继而读遍北平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东方文化会、孔德学校图书馆,乃至鄞县马廉先生所藏,复远游江浙,北上沈阳,足迹遍于南京图书馆、上海涵芬楼、吴兴嘉业堂、海盐涉园、平湖传朴堂、上虞在斯堂,乃至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凡有明史稗乘,必登之于册”。我每次拜读这部书的前言时,都无法想象如此充满灵性的桐城派古文,竟出于先生30岁之时。而先生由此一发不可收,其后再成《清初开国史料考》《明代农民起义史料选编》《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明清笔记谈丛》,直到晚年成书的《江浙访书记》。

  我有幸陪同先生晚年行走于江浙一带访书。当先生带我们登上漕河的夜行船,伴随着汩汩水声讲述晚明时代张宗子们的往事时,我还未曾想到这会最终影响我的一生。到今天我才知道,从那一刻起,我便随先生走进了晚明时代,这也成为我今生不能放弃的治学旨趣所在了。先生爱书,访书,读书,也藏书。不过他并无丰厚的家赀,只能依靠工薪和稿费来购置书籍,所以先生戏称之为捡拾瓜蒂,即别人看不上的东西,他视如宝物,收藏起来。这也练就了先生对于古籍版本的火眼金睛,于人弃我取之中得到了不少有价值的古籍。后来先生索性将自己的书屋由“佣书堂”改名为“瓜蒂庵”。

  先生这些版本目录学(或曰史料学)的功夫,其实目的还在于明清史研究。他晚年出版的论文集《明末清初的学风》,书名采用的是在“顾炎武学术思想研讨会”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的题目。这才是先生生平治学的旨趣所在。先生在清华国学院时写成的《明季奴变考》,是他治明清史的开端,那还是先师祖新史学开启的时刻,先生从此以一生之精力追寻着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们的足迹,从未有所懈怠。先生的《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不是曾经得到鲁迅的好评和引用么?他对于晚明史的开创研究,不是被柳亚子称为“是研究南明史料的一个钥匙”么?

  今天在这部《谢国桢全集》中看到的所有内容,在初版后皆有再版,甚至三版、四版,且不仅于一家出版社印行。一个学者的作品,能够有如此的生命力,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表现其学术价值呢?

  三

  我曾看到过先生手写的书稿,而且至今还保留一部分,作为永远的珍藏。那是用工整的钢笔或者毛笔,认真写于稿纸或者毛边纸上面,有些精品就写在了荣宝斋制的红丝栏毛边纸上面。这次出版的全集第九、十两册,便保留了先生的《悔馀诗存》《锦城游记》《悔馀存稿》和《刚主籀史书目》手稿,那是何等认真的佳作,简直就是一件件学术艺术品。

  全集前有先生的《自述》,有先生之女谢纪青教授的《怀念我的父亲》和先师孙谢小彬的《如其不可而为之》三篇文章,这是先生一家三代人在为世人讲述一个学者生平治学的历程。我在匆匆翻阅这十册巨帙的时候,看到了先生于1975年元旦写的一首《题潍县陈氏旧藏演器及其他拓本后》,其中云:“校致攻坚事万端,何暇襞积理丛残?河山举目无穷碧,尚留花絮在人间。”如同先生的遗著全集,这朵永存于人间的花,是绚丽多彩的学术百花园中一枝永远不会凋零的奇葩。

(作者商传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转自《光明日报》20141129

相关新闻

  • 152014.10
  • 272016.07

    史学大家 书生本质——喜见《周一良全集》出版

    周一良(1913—2001),生前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他的学术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史、日本史、亚洲史、佛教史、敦煌学、中外文化交流史,....

  • 252019.03

    刘明先生捐赠刘仙洲教授珍贵史料

    3月13日上午,刘明先生捐赠刘仙洲教授档案史料仪式在档案馆举行。刘仙洲之孙刘明先生代表刘仙洲教授的亲属,向清华大学捐赠了刘仙洲教授受赠的9幅珍贵画作。....

  • 212022.02

    史料•史观•史学——漆侠先生与他的历史研究

    漆侠(1923—2001),原名漆仕荣,字剑萍,山东巨野人,历史学家。1944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抗战胜利后转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史学部。195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53年转入天津师范学院(河北大学前身)任教。曾任河北大学宋史研究室主任、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历史研究所所长、宋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先后担任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河...

  • 242008.09
  • 182018.12

    书讯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长编丛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长编》是旨在全面、系统、完整记录西南联大历史的大型编年体资料汇编。这项工作不仅需要广涉各种类别、各种体例、各种来源的浩繁资料,还....

  • 252023.09

    《曹禺全集》出版 万方:或以此重新了解父亲

    在纪念剧作家曹禺诞辰113周年之际,《曹禺全集》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正式推出。24日,在《曹禺全集》首发式上,曹禺之女、作家万方直言,《曹禺全集》或将提供一个新的渠道,让自己重新了解父亲。曹禺自幼酷爱戏剧。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23岁的曹禺发表处女作《雷雨》,这部作品不仅奠定了他在中国话剧史上的杰出地位,也被视为中国话剧艺术从年轻走向成熟的标志。曹禺一生写了十多部戏,除了《雷雨》,其他代表作还有《日...

  • 252020.11

    全国劳动模范夏德明:一个逐梦电网的清华博士

    2020年11月24日,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网东北分部调控分中心系统运行一处处长夏德明同志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参加了此次....

  • 232015.06
  • 262019.06

    杨俊林:保存六十年的清华史料捐赠给母校

    清华大学哺育了我八年,捐赠这些史料也算作为我一个清华学子对母亲的一点儿回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