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鲜为人知的清华大学绵阳分校

2019-03-29 | 田明霞 文/图 | 来源 《绵阳日报》2019-03-24 |

3月13日下午,72岁的清华分校退休老员工符云志指着西南科技大学“清华楼”的那两间窗户对记者说:“我在这两间办公室里工作了20余年。”这幢石砌的“清华楼”是三线建设时期,清华大学在绵阳兴办分校时留下的建筑物。符云志说,时光虽已远去,但绵阳人没有忘记这段历史。今天,依然有人将这个地方叫做清华分校或201或651。

清华楼

清华分校为何藏身绵阳

站在西南科技大学校史馆校园沙盘前,记者看到,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只占今天全校全貌中的一个角。到今年,清华分校迁回北京已40周年了,如今这里已是西南科技大学,3万多名莘莘学子在这占地4000多亩的大学校园里读书成长。虽然校园老区内仍旧多为山坡地,但是道路畅通,梧桐等树木成林、一年四季都有樱花、紫薇等鲜花盛开。

1970年国庆节上午,符云志第一次来到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时,看到的却是一片荒芜。那天,他和1400多名清华师生一道从北京开往绵阳的闷罐专列下来后,背着铺盖卷、洗漱用品,沿着一米多宽的机耕碎石路,步行两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所在的青义灯塔公社。

符云志1965年8月入伍,1970年从中央警卫团转业到清华大学信控系人事组做管理工作。没过多久,信控系一半师生来绵阳参加三线建设,符云志是搬迁小组的负责人之一。从此,符云志留守绵阳直到2007年从西南科技大学保卫处退休。

符云志在清华楼前留影

“我们一来,就抢建教职工简易宿舍,也就是‘干打垒’房子,还有就是修食堂。”符云志说,为了建学校,清华分校每个师生都常去对面山上运石头,每次来回要一个多小时。即使到了后期,分校开始进行正常的科研教学工作后,每个教师也要轮流做基建工作。

符云志回忆,1965年,为了三线建设战备需要,中央决定,我国4所著名大学启动内迁。很快,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来四川绵阳,选定了龙山下涪江边的青义灯塔公社为校址。接着,建筑系8位老师带着两届毕业生来绵阳设计分校校舍。他们搭帐篷住在青义镇,每天步行到分校规划的山头画图、设计、计算。从1965年春天起,代号为651信箱的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开始动工修建。1969年岁末,651工程更名为201信箱(清华大学绵阳分校信箱代号)。1970年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的几百名教职员工,首批进入清华大学绵阳分校。

符云志说,在教室里,同学们坐在两米多长的木凳上,把两米多长的木板摆在砖块上当课桌。从1970年起,上千名工农兵大学生,先后走进了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学习。首批学员中有朱德、刘少奇、刘伯承的儿子,他们都是雷达专业的学生。让符云志印象最深是刘伯承的儿子刘向阳,因为刘向阳个子高大,是学校篮球队员。无线电专业在当时至关重要,在国防方面尤其如此,那就是永不消逝的电波。

当时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女生有一幢宿舍楼,而男生有5幢宿舍楼。这三个高干子弟和别的同学一起住在8人一间的男生宿舍里。他们学习自觉性很强,课余也推着小三轮车到山上去搬石头来修建住宿楼。1973年,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完成了修建。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住宿楼其中有一间目前作为小区物业办公室,进门是约2平方米的厨房,里面是两间各约10平方米的小房。符云志就是在这样的楼栋小套间里结婚生子,住了10年。

清华楼永不消逝的电波

当青毛石砌小楼墙面上“清华楼”三个大字映入眼帘时,敬重之情油然而生。记者看到,这里已于2018年下半年被绵阳市政府列为“绵阳市历史建筑”,“清华楼”如今是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的行政办公楼。当年清华大学绵阳分校留下的教学楼、行政楼、食堂、学生宿舍楼、实训楼、露天放映场等13幢建筑物,都还在使用中,它们和“清华楼”一样,已被列入“绵阳市历史建筑”。

“因为种种原因,最初清华大学计划搬迁五个系来绵阳,最后真正搬来的只有无线电系的一部分。”符云志说,1973年,校园里还有一大片为预备建造教学楼而平整的空地,后来其他系不来了,空地就改为了水田。

校园内景

符云志记得,当年清华大学绵阳分校从1970年开始招生,老师基本上都是五十年代毕业的老清华大学毕业生,他们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来教学生。没有教材自己编,没有实验设备自己造,师资不够四处调。进工厂、学军、下部队、下农村时,师生住一起,学生们睡上铺,老师睡下铺。在艰苦的环境中,清华绵阳分校的师生,出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包括光通信机、川沪输气管道。在绵办学的那些年,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培养出了1000多名优秀人才,我国第一个激光测距仪、第一套数字通信系统等许多一流的科研成果也诞生于这里。“清华楼”前立着一块纪念这段历史的石碑,是2009年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校友所立,上面刻的字“涪水激,自强不息。蜀地坤,厚德载物”,似乎在无声地述说那段办学的辉煌历史。

校友重聚

符云志回忆,这些年来,有不少老校友返回清华楼前怀旧,给同学们讲他们当年在这里边读书边建校的往事。现在的西科大学子在当年清华分校学长们曾经学习过的教室里读书,在他们曾经就餐的食堂里吃饭,只是现在食堂饭菜十分丰盛,食堂也更多了。而当年的食堂只有一个,学生每月32斤粮,教职员工每月25斤粮,其中搭配两斤豌豆,黄豆、胡豆各一斤,外加一斤红苕干。符云志说,当年分校教职工中绝大多数是北方人,学生也以北方人为主,大家想多吃点面食也难以如愿。没有自来水,学校就自打水井,教职员工每月分到30块蜂窝煤和一斤半的散煤,生活燃料不够,当年的绵阳市木材加工厂就把报废的刨木花之类的送过来,分给每家用。

1979年初,清华绵阳分校接到了总校文件通知,批准分校迁回北京。同年,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从绵阳东郊搬来清华分校校址办学,现在发展为西南科技大学。剩下近200个本来就是四川人的教职工选择留在绵阳,符云志也成为留下的一员,后来并入到西南科技大学直到退休。


相关新闻

  • 092012.08
  • 292019.10

    电子工程系举办清华大学绵阳分校返京40周年纪念活动

    为纪念清华大学绵阳分校返京40周年,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清华大学绵阳分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 10月26日,电子工程系在西南科技大学举办绵阳分校....

  • 252009.08

    清华大学绵阳分校纪念碑在西南科技大学揭幕

    2009年8月24日上午,清华大学绵阳分校纪念碑揭幕仪式在西南科技大学老区清华楼举行。

  • 082021.01

    鲜加诚:情系清华绵阳分校——纪念分校返回北京清华园四十周年

    一九七八年十月,寒露刚过的龙山枫林,在微雨中如同点燃的火烧云,干打垒的办公楼、校舍、黄瓦红砖的图书馆在秋色中隐现,宛如一幅幅厚重的风景。清华分校伫立龙山,涪江在远处静静地流淌,似乎带着潺潺的忧伤……我踏着校园小径,俯身捧起一掬泥土,已是泪眼婆娑。一九七八年十月十八曰,是分校第一批师生从绵阳启程迁回北京清华园的日子。莘莘学子、谦谦老师,在别离校园的时刻,依恋的心泪在...

  • 082016.12

    清华大学杨斌副校长访德期间与部分校友亲切交流

    清华大学杨斌副校长访德期间与部分校友亲切交流

  • 282015.10

    重聚绵阳分校圆梦有感

    记清华大学无线电系雷达专业七〇级部分学生赴绵阳分校圆梦之旅

  • 092020.11

    袁帆校友捐赠国立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等珍贵史料

    11月6日上午,1975级建工系校友袁帆将收藏的一套上世纪30年代国立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等7份入学资料捐赠给清华大学档案馆,为母校迎接110周年校庆献....

  • 242016.03

    清华大学1971年大事记

    12月11日 四川绵阳分校大体建成。本年 下半年校内进校战备挖防空洞施工。 注:资料选自《清华大学一百年》,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 192022.04

    清华大学“笃行励业奖”开始申请啦!

    亲爱的各位校友:长期以来,学校积极引导支持毕业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为了表彰坚守在公共部门、国防及军工领域和其他重点领域的基层一线校友,学校现开展“笃行励业奖”评选工作,评选条件与流程如下:一、评选条件“笃行励业奖”主要面向公共部门、国防及军工领域和其他重点领域的基层一线校友开放,同时校友需在相应领域工作满3年。(一)公共部门校友 1. 在西藏、新疆、...

  • 212017.08

    清华行知计划骑遇支队访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

    日前,清华大学行知计划骑遇支队的队员们来到上海,采访了曾在“出彩中国人”舞台上让观众和评委热泪盈眶的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团长、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