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年前,我们正是风华正茂的有为青年,由单位推荐到清华大学,成为史上第一批工农兵学员。
我们满怀激情,一腔热血,肩负重任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从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来到清华园,迈开了我们新的人生步伐。尽管年龄相差悬殊,尽管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但我们有强烈的愿望,要把祖国交给的学习任务完成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我们团结一心,互帮互学,克服种种困难。在此期间,我们同老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老师们的耐心讲解、热情辅导下,我们如期完成了学业。牢记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奔赴四面八方,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在各行各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金秋十月,我们70级无线电系雷0班自发组织部分同学从北京、上海、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湖北、山东、江西、广东、四川汇集到绵阳分校,重游故地,去寻找我们的人生新起点。


昔日的绵阳分校今日已成为西南科技大学。当年我们在此学习、生活的条件是艰苦的,但我们虽苦犹乐、虽苦犹荣。在学校校史馆校园沙盘前,由西南科技大学校友总会副会长、原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朱強老师向我们详细的介绍了学校发展史。绵阳分校的选址,是清华大学蒋南翔校长在任时所定。在沙盘上看到原来的分校也只能占西南科技大学全貌的一个角。昔日成片的荒山现已变成具有现代化气息、浓郁人文的科技校园。高大的教学楼、宽敞的图书馆、学生食堂、篮球场、游泳池、露天电影场、成排的学生宿舍楼,满目葱茏的绿树鲜花,小桥流水,让我们十分惊喜,赞叹不已。


西南科大领导和校友会的热情接待,让我们倍感亲切和温暖。我们欣慰的是:我们上课的教学楼还在,当我们走进教学楼,站在教室门前流连忘返时,仿佛今天的课程又要开始了。当年老师认真给我们讲课的场景浮现在我们眼前。老师办公的清华楼还在,它的建筑与众不同,是用青毛石建成的,墙面上耀眼的“清华楼”映入到我们的眼帘,显得格外庄重。我们住过的宿舍还在,当我们走进宿舍楼,寻找我们生活的记忆时,打扰了年轻的同学们,我们向这些年轻的大学生讲到,四十多年前我们也曾在此生活过,他们会心的笑了,热情的邀我们去拍照。我们活动的运动场还在,在运动场里打上一场球,上场的老同学投篮的风姿不减当年。我们曾就餐的食堂还在,在此和同学们共进了午餐。学生食堂的饭菜十分丰盛,让我们看的眼花缭乱,不禁想起当年我们的正餐只有四、五个菜,且没有什么荤菜,生活还是艰苦的。在此看到的一切,都让我们心动,把我们的思绪又带回到学生时代的回忆中。


我们漫步在校园中,走过清华楼,来到西南科技大学特别为1965—1979年在此学习生活的清华大学师生修建的纪念园地,其中有一面纪念墙和一尊纪念碑,碑文上刻有“涪水激自强不息蜀地坤 厚德载物”。大家见到这个场景,非常兴奋,纷纷在此拍照留念,留住这值得回忆的时刻。


我们更欣慰的是几十年的风雨,几十年的成就,分校变大了,大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并已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高校。由一斑而窥全豹,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如日中天,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材,改变着祖国的面貌,铸强着祖国的实力。有先进的教育才有强大的国家。今天,中华巨龙的腾飞,教育功不可没。可谓是:清华师生留墨香,西南科大谱新章!
我们衷心希望西南科技大学变大,再变大!变强,变更强!
二〇一五年十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