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印象

2008-07-31 |

鑫(1990级建筑)

(一)

对清华的第一印象并不好。那时在新生报到前两天提前到校,独自进了将在此生活五年心目中的圣地,结果大失所望。从南门走进来,两旁都是工地,还有许多破旧的厂房,到处响着隆隆的机器声,和想象中的大相径庭,感觉象个“破旧的大工厂”,直至走过岗亭、教学区那笔直的林荫大道展现在眼前,才觉得这才是学子心中的清华。假日里的林荫道十分安静,两旁的建筑一幢接一幢向远处伸展,看不到尽头,仿佛一幅永恒的风景,没有止境,让人沉醉其中。而不久之后那上下课时万车攒动的蔚然壮观又令刚进清华的我为之慑服,也许,这才是高等学府的样子?

现在清华园漂亮多了,林荫道两旁也修建得整整齐齐。不久之后,我们又将沿着这条路步出清华,那时是否会想起初次走上这条路的感觉?

(二)

在清华呆了五年,印象最深的地方不是礼堂,不是图书馆,而是一个少为人知的地方:焊接馆302,那曾是我们过去的专教,那里的门窗总也关不严,夏暖冬凉,烈日炎炎时恨不能把身上的皮也扒下来凉快凉快,可还得穿着长袖衫,以免汗水把图弄湿;冬日里裹着军大衣,戴着皮手套还在画那些零点几毫米的线条,现在想来都有些滑稽。我们曾无数次在那里挑灯夜战,而后在黎明的曙光中一路高歌着杀回宿舍小憩,或者上了早操回去再干。后来有人创下了连轴转四天四夜的纪录。我们曾在那里开烛光舞会,紧张的生活中也有一些轻松浪漫。最后一次从天花板上空降了一块一米见方的墙皮,差点拍到近在咫尺的一对舞伴头上……我们还在那里搞新年联欢,弥勒佛似的胖班长想出一个主意,把全班人的名字用即时贴剪贴在窗玻璃上……

后来我们搬去主楼,再后来有了新系馆。后来人不会再有我们的体验,焊接馆也装饰得如主楼一般冠冕堂皇。可是我不时留恋那间破旧的教室,门窗总在吱嘎嘎响,天花板里时时有耗子给我们做伴。怀念那些熬夜画图,风中放歌,那些苦中求乐的日子……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走到焊接馆那扇曾经熟悉的大门前。大教室已被分隔成小间,有了新主人,室内也焕然一新。可是我看见,窗户上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依旧,证明着这里曾有属于我们的生活。不知为什么,新主人并没有把它们除去,也许,他也曾如我们,这些引起了他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三)

在清华住久了,印象最深的还是清华人。那些朝气蓬勃的学子,两鬓苍苍的教授,每日在身边来去匆匆,形成一幅独特的风景。清华的课很重, “大一如高四”,相信是每个清华人都有的体验,也由此明白清华何以称“最高学府”。慢慢地在向外人的抱怨中也透出几分清华人的骄傲与自信。

对清华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些立在校园各处的雕像,闻一多、朱自清、吴晗等等。刚开始想到自己能和这些名人们同称校友,颇有几分自鸣得意。可后来听到越来越多的伟人们的名字和清华联系在一起时,我却开始惶恐不安了。老一辈的清华人人才济济,栋梁辈出,正是由于他们,清华才有了今天的荣誉和地位,泽及我们这些后辈,清华人才一直为社会所倚重。而现在,我们中虽也不乏优秀的人才,但已缺少了他们那种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使命感,也就没有了他们那样宏伟的抱负。现在考虑更多的恐怕是个人所得而不是清华人的历史责任。于是社会对我们也不再是一片溢美之辞,开始有了怀疑的目光,不满的诘问。而我们当中有些人也许并未意识到,我们无论走到哪里,背上永远写着“清华”二字,世人都在瞩目我们。

我只是希望,缘园年、员园园年以后,那时的清华人说起我们这一代,也能象我们现在说起闻一多、朱自清、钱学森等前辈们一样津津乐道,充满自豪。那时我们可以说:我们不负清华……年时光也许只是生命中一个暂短的瞬间,一晃即过。可是在清华的这几年对于每一个清华人的影响都是难以磨灭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