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我的洛铜情结

2008-12-02 |

马荣振(一九六七动力)

1968年,我告别美丽的清华园,来到洛铜,在洛阳这块新中国工业发展基地的热土上,工作至2004年,已经61岁的我从岗位上退了下来。回顾这整整37个春秋的职业生涯,尽管工作中曾出现过不少的不足和遗憾,但总体上甚感欣慰,因为我没有辜负母校的教导和培养,我把在清华的所学,把毕生的精力,把对事业的热爱和对有色金属加工业的情感,以及一个清华学子报效祖国的忠心,全部倾注到洛铜的事业之中,以自己成长的经历见证了洛铜作为一个老国有企业在两种体制下的发展历程,并与它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洛阳校友会会长马荣振近影

洛铜作为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于1954年开始筹建,1965年全面投产。工厂原名为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1961年改名为黄河冶炼厂,1972年改为洛阳铜加工厂,1999年改制为洛阳铜加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洛铜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重有色金属加工企业,1992年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123家特大型企业之一。目前企业拥有总资产35亿元,职工近万人。我到洛铜之后,主要在洛铜的主体厂——铜板带厂工作。铜板带厂承担着洛铜三分之二的生产任务。六七十年代,洛铜的主体设备还是苏联援建的老设备,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当时的企业领导大胆决策,开始对铜板带生产系统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号称“八国联军进洛铜”的技术改造工作。这次改造,先后引进了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典、瑞士、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工艺和技术装备,建成了新型的铜板带生产线,于19884月投产至今,为洛铜这个老国有企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我主持的《辊缝仪研制》技术项目荣获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三等奖;《仿金合金研究及巨型铜像制作技术》获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技术进步一等奖;参与的《耐蚀金铜像制作工艺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

20世纪末,中国市场经济大潮兴起,企业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这样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洛铜和大多数老国有企业一样,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1997年,洛铜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我担任了洛铜加工厂党委书记,当时企业处于低谷,经营亏损。我们班子党政一心,协调配合,着力转变观念,大力开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加快产品调整步伐,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快速提高,经营形势迅速好转。当年企业一举实现了盈利。

1999128,洛铜迎来了企业发展的一个新契机——洛阳铜加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企业开始了由工厂制向公司制的转变。我出任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搞好国有企业对万名职工负责,这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始终鞭策与激励着我。在新的机制下,我们班子把企业发展的着眼点定位于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发展目标上,决心把洛铜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铜加工企业。

1999327,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校友到洛阳调研。当晚亲切接见了在洛阳工作的五位清华校友。座谈时,胡锦涛同志说:“当前,党中央的政策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你们在国有企业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记得我们在学校时,经常说党叫干啥就干啥,而且还要干好。你们正是这样做的,通过你们的努力,国企发展了,虽然个人没富起来,但你们所感受到的成就感,别人是体会不到的。”他的话给了我极大的鼓励。

1999年到2004年这段工作中,作为洛铜集团公司的党委书记,依靠全员的努力拼搏,使洛铜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从1996年的38000吨产销规模逐步攀升至200495000吨以上。我自己也可以欣慰地说:没有辜负总书记的嘱托和希望,没有辜负母校——清华大学的培养。

洛铜,我一生工作的地方,我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

清华,培养哺育我的母校,永远给我努力进取的力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