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难忘第二次求学

2008-12-02 |

黄家旗(2001电工硕)

1998年我们来到了这个令我们敬仰、神往的清华园,参加清华大学电机系工硕4班的学习,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二次求学。时间飞逝,转眼间已过数年,然而在清华电机系学习的日日夜夜,仍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1998年春季,我们作为企业优秀人才,被选到清华大学电机系参加了电气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荷塘月色中月夜蝉声的清华美景未来得及欣赏,便开始了紧张艰苦的学习生活。毕业多年再回到学校是否适应,心里忐忑不安。系领导开学典礼的一席话,又平添了一份沉重的压力:你们是企业的优秀人才,欢迎你们来到清华学习。但经历过清华,走出清华后就要代表着清华的水平。因此,来到清华,只有刻苦学习,方能取得真经,投机取巧是万万行不通的。

我们班是电机系开办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以来的第四个工程硕士班。全班共有19人,来自全国各地供电部门和输变电设备大型骨干企业。有的是领导,有的是技术骨干,年龄最大的38岁,最小的25岁,学习基础也参差不齐。有的人是大学毕业15年又重新回到学校学习,这个学校又是全国最高学府,因此,学习中的困难可想而知。

为使这个班能顺利完成学业,取得好成绩,系领导颇费心思,采取了许多措施:配备了班主任,负责我们的日常生活及其它杂事,使我们免去了后顾之忧,可以专心致志地学习;安排了基础课程补习,以便我们能顺利进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更令我们感动的是,为我们安排的教师多数是德高望重的教授、博导及学科带头人,如钱家骊、谈克雄、姜建国、吉嘉琴、陈寿孙、郭永基、王赞基、顾丽珍和汪礼瑞等。他们严谨的教学作风,认真求实的工作态度,令我们难忘;他们渊博的知识,精湛的学识,高尚的师德,优秀的学风,使我们受益匪浅。

我们当中三分之二的学员都已成家,上有父母,下有妻小,家庭的牵挂,入校初期一时难以静下心来。再加上学校的严格要求,课程的重负,有时真想一走了之。然而,是清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是教授耐心细致的教育,是电机系领导的热情关怀感动了我们、吸引了我们。别人能学好,我们为何不能?

入学一个月后,大家很快进入了学习的角色,我们仿佛又进入了高考岁月。每天披星戴月来往于宿舍和教室之间:早晨七点到教室,晚上十点半回宿舍。中间是两点一线,从教室到食堂,再从食堂回教室。中午不休息,困了就趴在课桌上小憩片刻,然后继续学习。晚上十点半每每都是管理员的催促、驱赶,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休息。

由于工作多年,对我们大多数来讲,英语是我们学习的第一难题。原来基础较差不说,现在又面临年龄较大记忆力差的情况。为了学好英语,大家走路背单词,吃饭论单词,背着单词进入梦乡,有时梦里还在背单词,真是着迷。我们刻苦学习的劲头,得到了各位教授的好评。担任我们英语教学的汪礼瑞老师说:在我所教的工程硕士班中,你们是最刻苦、进步最快的一个班。你们的好学精神,值得别人学习,也令我感动。汪老师不断地为我们开小灶补基础,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如此下来,我们英语水平提高很快。

班风好,学风浓,这是系领导、教授对我们的一致评价。全班同学不论基础好差,都废寝忘食,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学习是我们的惟一大事。有时都达到了入迷的程度,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有一位同学去打开水,在去的路上又想到了学习中的问题,拎着凉水又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继续他的学习。口渴的同学到处找不到水壶,不知道水壶去哪了?找了半天才在这位同学桌旁发现,一壶凉水静静地放在那里。

风景秀丽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与清华相邻,只有300多米的距离。尽管我们以前没有去过圆明园,没有一个同学舍得时间去。系领导看我们学习非常辛苦,决定系里出钱让班主任柏正凯带队,领我们在星期天去香山一游。这是我们在98学年仅有的一次集体活动,游玩时仍有同学单词本不离手,玩中偷闲背单词。

我们刻苦学习的精神,良好的学习风气,感动了老师。他们担心我们的身体,多次劝我们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休息。顾丽珍老师从家中带来补品,让我们补养身体;同学有病,顾老师又从家中拿来药品。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们倍感亲切,有如在家中的感觉。全班同学真诚团结,互帮互学,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的刻苦学习,换来了丰收的喜悦。全班19名同学全部通过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取得了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的资格,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也是清华电机系办工程硕士班以来,入学率最高的。目前已有三分之二的同学获得了工程硕士学位,回到各自的单位,有的还被委以更重要的工作。是清华老师的实事求是、谦逊严谨的敬业精神使我们学到许多知识,开阔了视野;是清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使我们学到了为学为人的道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也必将激励着我们去上下求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作者为北京平高电气清华研究所所长

相关新闻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212010.07

    清华大学2010年夏季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

    7月20日上午,清华大学2010年夏季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综合体育馆隆重举行。

  • 282016.03

    幸运的精灵——经零班的故事

    八十年代的第一个秋天,我们31位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年轻学子,怀着极其兴奋的心情,踏入了清华园。我们是刚刚成立的经济管理工程系(经管....

  • 152016.01

    何泽慧的人格魅力

    她虽然并非天文学家,然而科学家的敏锐观察力使她无意间捕捉到一次天文奇观:这就是1970年3月20日前后在东方出现的一颗慧星。

  • 012007.08
  • 292022.09

    张永红:教师节,我为导师写首歌

    第38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作为一名在职博士生,我拿什么来回报我的导师?尽管每一位老师对学生付出都是真诚的、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但每一名学生应常怀感恩之心、常有报答之念。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师给予学生的往往是涌泉之恩,如果作为学生不能给老师以滴水相报,那还谈何知恩报恩、知行合一呢?我认为,对老师的尊重,就是对传统的尊重、对知识的尊重、对美德的传统,也是对知恩报恩、知行合一的自觉践行。都...

  • 132019.05

    邓新元:赴台湾长庚大学任教的经历

    我曾于2006—2008年的三年间,每年的秋天学期(每年的8或9月至来年的1月)赴台湾长庚大学任教。从2006年第一次赴台任教至今已十多年过去了,但很....

  • 272008.10
  • 052018.03

    为国奉献 无问西东

    曹宗巽(1920年5月4日—2011年5月15日),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生物系,毕业后后留校任教兼读研究生,导师....

  • 01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