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回首半个世纪前的一串脚印

2008-12-02 |

——清华无线电系建系前后

张克潜(1953)

1948年春假,平津解放前夕,我作为一名普通高中学生,参加了天津南开中学进步学生团体组织部分学生到北平参观大学的活动。在北大参观了著名的红楼和民主广场。住在师大时听到了夜间搜捕进步学生的警笛声。看到在清华西校门外的墙上涂写着肃清文化潜匪大字标语,听说夏翔教授在海淀挨了军警的打。一走进清华园,气氛迥然不同,在明斋和大饭厅之间走廊的民主墙上贴满了解放区的刊物和香港的进步报纸,介绍解放战争和解放区的真实情况,仿佛置身于解放区。这次活动除了使我看到仰慕已久的美丽的清华园外,更使我们接受了一次人民民主革命的洗礼。明斋和大饭厅之间的民主墙成为我心目中清华的革命圣地,可惜现只存在于记忆中了。

就在这一次,在清华园里我知道了孟昭英先生的名字。那是通过一本介绍美国在二战期间发展雷达的刊物上。从这本刊物中知道了孟昭英、冯秉铨、毕德显、陆钟祚、鲍家善等中国著名电子学家的名字。刊物中第一篇是孟先生写的介绍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MIT Radiation Lab.)的文章。文中描述了二战期间美国许多科学家放弃了自己热衷的纯学术研究,响应反法西斯的正义的召唤,集中到麻省理工从事雷达的研究开发工作,使微波与雷达技术奇迹般地迅速发展起来,为战胜法西斯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当时身临其境,在雷达天线开关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成果,被记录在《雷达丛书》。特别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先生对我国发展无线电和电子学事业的热烈期望和深思熟虑的建议。又听说孟先生曾于三十年代后期在博士论文工作中研制成世界上波长最短的微波电子管。后来又知道清华还有哈佛博士无线电专家常教授和从德国回来的著名网络专家闵乃大教授。这是我第一次认识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组。当时我是一名炽热的无线电爱好者,对几位先生肃然起敬,幻想着能成为他们的学生,立志投考清华大学。

两年以后的1950年秋,我如愿考进清华电机系。当时电机系电讯组设在电机馆三楼,楼顶上架着几付短波天线,令我神往。

第一学年结束后分成电力、电讯两组,由学生自由选择。我当然选了电讯组。选择的结果全班一百零几人中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选电力组,三分之一选电讯组。正好合适。

1952年夏,正在进行院系调整,最初听说苏联专家的意见是清华电机系只保留电力组,把清华电讯组与其它学校的电讯组合并成立邮电学院。实习回来后知道经过钱伟长、孟昭英、常等几位先生的力争,清华电讯组得以保留,和北京大学电机系电讯组合并,成立无线电工程系,由孟昭英教授担任系主任,常教授任副系主任。我们听了都很高兴。我作孟、常二位先生弟子的愿望终于实现。

秋季开学后,我们五三届(1950年入学)和比我们低一年级的五五届学生(1951年入学)一起从电机系转入无线电系。但那时许多工作特别是学生工作还是同电机系合在一起,有时称为电无系。与此同时,两届北大电机系的学生也合并过来。班上的人数翻了一番。原两校的学生很快就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大家都为能成为新的无线电系第一批学生而欢欣鼓舞。

建系之时,无线电系里原清华的教授有孟昭英、常、闵乃大、马世雄、吴佑寿、杨弃疾、吴白纯、王华俭、陆家和、冯庆延;职工温宏庚、潘泰珊。原北大的教师陈阅德、冯子良、韩丽英、孙观朝;职工马国良、李文华。当时南德恒在学校任设备科长,陆大任教学研究科长,不在系里工作,但还是无线电系的教师。

为了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急需建设人材,我们年级提前于一九五三年暑期毕业,统一分配工作。我从小的志愿是做一名工业家。但分配结果却是留校教书。

作为一名最年轻的助教进入无线电系后,看到孟、常二位先生殚精竭虑,率领中青年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翻译苏联教材,准备新课程,建设新实验室,整个无线电系充满了蓬勃的朝气。

不久,我被分配电真空教研组,当时电真空专业刚建立,招收了第一届学生,就是管八班。我们的任务就是当管八班升到高年级时能及时地为他们开出专业课程。教研组设在电机馆三楼的一间大办公室,实验室设在二院。除孟先生外,大家对新专业都不熟悉。孟先生就率领陆家和、韩丽英、孙观朝、冯庆延等学长和我以及研究生陈仁怀、范隽元、马瑞麟、王欲知等学习新专业知识,准备新的课程及实验,为了开辟一个新事业,济济一堂,切磋琢磨,乐此不疲。下班后还时常带领我们到昆明湖练习游泳。我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员。那种宽松的社会环境、浓厚的学术气氛、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融洽无间的师生关系至今令我魂牵梦绕。

为了建设新系和新专业,蒋南翔校长与通信兵部的王诤部长、十局的王士光局长会商,请工业部门予以支持。从此清华无线电系就确立了为我国电子工业服务的方向。

1956年,孟、常二位先生参与制订国家十二年科学规划,我作为秘书跟随左右。规划中决定在中国科学院建立电子学、半导体和计算机等研究所。孟先生被任命为电子学研究所筹备组副主任,年底组团赴苏联考察,历时数月,访问了苏联无线电电子学研究所等多家研究所和工厂。回国后畅谈访问的收获和国家发展电子学的宏伟蓝图,并带回几只行波管和行波管零件,使我们大开眼界。

1955年起,陆续为电真空专业第一期学生如期开出了专业课和实验。1957年,五八届部分学生提前留校参加工作,1958年以后又陆续来了许多青年教师和实验员。这时在孟、常二位先生领导下设计的无线电系新址——东主楼正在建设中,大家对无线电系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无线电系从初建阶段进入了大发展的新阶段。

* 作者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曾任系主任。

(摘选自《电子工程系建系五十周年纪念文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