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怀念敬爱的母亲王作民

2009-06-15 |

段东平

王作民(1916—2005),1935年转入清华大学,1938年毕业于外国语言文学系。当年曾在蒋南翔等同志的领导下参加一二·运动。1984年从中国外文局离休,曾任新世界出版社副总编辑。

王作民留影

参加朝鲜战争停战谈判工作归来的段连城(右1)与王作民(左2)及女儿们。

2005年元月10日下午209分,母亲王作民与世长辞,终年89岁。母亲一度饱受病痛折磨,但去世时平静、安详。

母亲幼年时期正值军阀连年混战,她从小就随家人到处逃难,虽未能系统接受中小学教育,但聪颖好学的她16岁就考入浙江大学。在浙大母亲结识了胡乔木等同志,第一次接受了进步思想教育,并积极参加了驱赶反动校长的活动,因此被校方除名。为了躲避反动政府的追捕,她不得不东渡日本,一年后回国,并于1935年转入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期间,母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成员,并在蒋南翔等同志的领导下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及一系列爱国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抗战后母亲辗转到达重庆,虽然没有正式参加党组织,但她一直与邓大姐和陈舜瑶同志(19369月入清华大学土木系学习。1956年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编者注)等保持联系,并尽力为党组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1947年母亲从重庆新闻学院毕业,并考取了公费赴美国留学,她当时专程到重庆的红岩新村请示邓大姐是否应该去。邓大姐说,去吧,新中国成立后,党将需要一大批知识分子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497月刚从美国密苏理大学新闻学院毕业的母亲得知上海解放的消息,她和父亲毅然怀抱着只有6个月的姐姐,和其他一些爱国青年一道登上了开往祖国的“戈登将军号”轮船。由于当时祖国的海岸线已被美国军舰封锁,同船的进步学生纷纷拿出自己的钱物,父母也摘下了他们的结婚戒指,恳求船长设法将轮船在祖国靠岸。历尽千辛万苦,父母最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由于母亲沿途过度紧张劳累,致使奶水完全中断,可怜的姐姐从一个白胖娃娃变成了瘦弱多病的孩子,这令父母心疼不已。尽管如此,返回祖国的那一刻,这些爱国热血青年的心情是何等激动啊!我永远记得母亲讲述参加开国大典的情景,他们的激动心情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母亲说当时只任凭泪水纵情流淌,因为祖国母亲终于摆脱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和宰割,中华民族终于推倒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封锁,我党急需向世界发出我国政府的声音,急需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支持和同情中国。在美国学习新闻专业的父母很快加入到新中国的对外宣传工作中,他们充满理想和激情,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母亲将姐姐交给保姆照顾,从不因为家务影响工作。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51年我国决定派遣志愿军赴朝谈判代表团,父亲被党组织指派前往,当时母亲正怀着我,但她毅然支持父亲赴朝工作。后来母亲回忆说,那时父亲的信息只能通过信使传递,很久才有一次,她拖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还要工作,困难和辛苦不言而喻。每每问到母亲当时的感受,母亲只说非常惦念父亲,却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的艰难只字未提。待到父亲调回时我已两岁半了,为了纪念这段难忘的历史,父亲为我取名“东平”,即是期盼东方尽快和平。

从美国归国后母亲一直在外文出版社(即现在的外文局)工作,她先后在该社多个部门任编辑和翻译,母亲对待工作勤勤恳恳、精益求精,并且经常加班加点,我记得儿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节假日父母能不加班,带我们去公园玩玩,但这点愿望却大多会变为奢望。

谈到母亲,我想最该说的是她在“文革”中的经历。当时江青一伙出于篡党夺权的目的,妄图打倒一大批党内老干部。由于母亲在30年代就开始接受进步思想,并与周扬、胡乔木等同志有过接触,江青一伙为诬陷这些老同志,妄图通过母亲的“口供”陷害他们。面对这些荒诞的无稽之谈,母亲横眉冷对,给予严厉驳斥,这激怒了江青及其同伙,1968513母亲被强行押解到秦城监狱,开始了长达5年零7个月的铁窗生涯,其间母亲饱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她经历的苦难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但我可敬的母亲在“四人帮”的淫威下坚贞不屈,她始终不肯在任何诬陷栽赃的文字材料上签字,表现出母亲性格中最可贵的浩然正气。

197311月母亲重获自由后,郑重向组织上提出申请,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当时问母亲,“文化大革命”中您受到那么多不公正的待遇,为什么依然对党初衷不改。母亲回答我,如果你看到当年黄浦江畔帝国主义列强租界旁“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你就会理解我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我从十几岁就敬仰共产党,对党的感情有如少女的初衷。

母亲从秦城出来时已超过退休年龄,但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各行各业急需人才,外文局领导同志又邀请她回外文局工作。此时的母亲又焕发了青春,再次不知疲倦地投入到她所挚爱的工作中,其间母亲曾担任新世界出版社副总编辑,参与翻译和编辑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为“文革”后国家外文出版发行事业的复苏尽了一份力量。

1982年至1983年,母亲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推荐,由美方出资,赴美各地采访并写一本向中国读者介绍美国

风土人情、社会、政治等诸方面的书。当时母亲已届66岁高龄,但她欣然接受了邀请,只身赴美一年,不顾年事已高,行程数万里,走遍美国南北东西,广泛接触美国社会,深入了解美国各个阶层,收集了大量丰富多彩的第一手材料。回国后母亲倾注了全部的精力,以优美、流畅的文笔,将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写成了三十多万字的长篇游记《美国万花筒》。此书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全面介绍美国的书籍出版后受到广泛赞誉,被国内许多知名报刊予以介绍,《北京晚报》连载刊登,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好评。母亲这本书后由我父亲段连城翻译成英文出版,同样得到了众多外国读者的好评。

母亲最令我敬佩的是她人品的高尚,她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

母亲走了,但她对祖国的爱,对事业的爱,对亲人的爱永驻我心。

亲爱的母亲,安息吧!

2005年元月15

相关新闻

  • 102017.01

    父亲王士菁与鲁迅研究

    本文为王士菁先生的子女撰文,缅怀博学慈祥的父亲。

  • 142010.12
  • 292023.01

    父亲王溶往事

    父亲抗日战争爆发前是北京大学的学生,1937年“七·七”事变后,几经辗转来到云南昆明,后又继续在南迁来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联合办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学习。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后太平洋战争爆发,随着美国援华空军和中缅印战区远征军对军中译员需求量增大,西南联大考虑选调外语系三、四年级学生应征入伍充任译员。当时父亲和很多同学一起,满腔热血报了名,决心投笔从戎,奔赴抗日救亡最前线。父亲他们几百“学生...

  • 092019.07

    回忆父亲王积涛

    1939年,他因不愿在沦陷区过亡国奴的生活,考取转学插班生到大后方昆明的西南联大化学系,路上辗转跋涉艰难,到校时已是11月份,迟到两个月。报到的第一天....

  • 112020.08
  • 262014.12
  • 262023.12

    怀念敬爱的滕藤同志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52010.02
  • 102009.10
  • 022022.08

    纪念朱德熙逝世30周年丨怀念我敬爱的朱德熙先生

    朱德熙(1920年10月24日-1992年7月19日)我是在1960年底分配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工作的。在此之前,我读过朱先生发表在《历史研究》和北大中文系《语言学论丛》上的两篇研究战国文字的论文。作者分析问题的深入细密、论证的有力和文章的简洁流畅使我深为折服。这两篇论文激起了我对战国文字的浓厚兴趣,并使我对作者产生了景仰之情。在50年代,吕叔湘先生和朱先生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风行全国,影响很大。我当然是首先通过《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