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恺尧(1959土木)
1954年,我从天津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暖通专业,1959年毕业,转瞬间已经过去50年了,该向老师和校友们汇报几项干成的事。
“供热”是清华一个专业中的一门课程,但对我们千家万户来说,它可是影响冬季生活的一件大事。我国北方,在百姓家居能耗费用中,每年供热费约占60%。一个住户冬季的采暖费,比用电、用水、用煤气费都多,也比全年买粮食的钱要多。建设部公布的全国住宅供热面积为30.06亿平方米(2007年底)。按较低的北京热价每平方米24元计,全国每年供热费720亿元。现已公认,我国住宅能耗是发达国家的好几倍。建设部“九五”计划要求完成一步节能30%,2000年要求完成二步节能50%,2003年要求重点城市完成三步节能65%。仅以完成二步节能计,全国每年可节省热费360亿元。这样宏大的节能目标激励人们力求为少耗多省尽力。
我在清华学了供热基础理论,对以供热改革推动节能降耗感悟得早一点,深一点。我当了三届天津市政协委员,曾三次在市政协全体大会上发言、四次与市长对话呼吁供热改革。市领导正确决策,于1999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以“变暗补为明补”,“谁用热谁交费”为标志的供热改革。我在国内外发表过二十多篇论文,多方联系争取国际合作及资金,为天津保温管厂、京津供热研究、集中供热政府贷款等多个项目融资和引进设备、消化、吸收技术并实施见效。为推进中国的供热改革,干了些开创性的工作。
中国第一个预制保温管厂
1982年4月的一天,突然接到市政府通知,市领导要我汇报出国学习情况,我是1981年作为联合国大学研究员公派去冰岛进修的。李瑞环等市领导详细听取了我关于冰岛地热利用及丹麦、法国等区域供热先进技术的汇报。李瑞环边听边插话提问,对发展供热相当重视。热能输送是供热节能的主要环节之一,要改善我国跑冒滴漏的供热管网,必须摒弃多年沿用的里外都漏的地沟敷设。李瑞环听我说冰岛供热用直埋保温管,从市郊热源输送到市区,18公里只降温2度,表示出极大兴趣。汇报后,他讲了三条意见:一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老百姓住房有暖气的太少了,要大力发展供热;二是要引进和利用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三是要大胆寻求外资。最后他对我说:“你尽管弄钱去,哪怕只有十万、八万也行。不要怕有人说三道四,你只要能从国外弄回钱来,我们就敢用。”
当年,市里派我去北京参加利用意大利政府赠、贷款谈判。三天谈成引进制造保温管设备的款项。那时,有些干部思想解放还很滞后,搞来外资还会受到刁难,办好事也要顶着压力闯关,抗内忧难于寻求外资。
经多方联系,1982年5月,丹麦供热协会代表团首次来华到天津访问。李瑞环市长亲自会见了代表团,并就合作事宜签订了协议。1983年5月,李瑞环率天津市政府代表团访问丹麦,亲自考察了先进的供热技术。此行使天津市领导更坚定了保温管项目的推进。回来后,立即叫我把丹麦的保温管技术资料译成中文送去。阅后批示:“此事作为重点科研项目,抓紧再抓紧。”
当时,从设备到工艺技术,如全套买国外的,贵得难以承受。我建议,只利用意大利援款引进设备,工艺技术自己干,被市政府采纳。我被责成主持引进设备和工艺设计,综合了在联合国大学学到的技术和从冰岛、丹麦等多国考察搜集的资料,结合中国的条件,完成了工艺设计,节省了一大半资金。
次年在天津建成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预制保温管厂。该厂现已发展成年产三百多公里、产值三亿多元的中国一大保温管厂。我也为主持该厂设计获得1987年天津市科技进步奖。
中国第一个UNDP供热项目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向市领导汇报我国供热损耗比发达国家大得多,技术落后,必须改革。有人不爱听,不相信,甚至还有人叫嚷“查一查他”。为此,我与丹麦供热协会主席拉森达成共识,要先在中国建一个示范项目,让国人在家门口“眼见为实”。
当时新到天津的李岚清副市长对供热发展改革非常支持。1983年5月16日,李岚清决定申办联合国项目,推进供热示范性工程。7月16日,他叫我到他的办公室,提起毛笔给外经贸部国际局局长写信,请他们支持天津办成丹麦政府赠款供热示范项目,并叫我持信去北京申办。
其间,北京热力公司领导与我联系,也愿意参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于1985年批准拨丹麦政府赠款实施北京、天津供热研究示范项目,任命我为该项目的国家项目主任。1986年,我带领北京热力公司及天津热力公司的工程师到丹麦合作设计并考察。这是丹麦人接待的第一个不用翻译的中国代表团,被认为是真来干工作的,颇受尊重。我们和丹方合作,初拟了在北京、天津各建一项示范性工程的草案。后以丹麦拉森咨询公司名义编制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呈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通过了UNDP的三方审评。该报告后来为天津华苑、天津梅江等供热项目争取国外资金,起了重要的引证作用,使项目顺利地得到外方的响应。
中国第一个采暖分户计量收费系统
建设部对我多次汇报的国外先进供热技术及改进老式定流量供热系统和解决供热吃大锅饭的大量浪费热能的现状非常重视。1984年建设部批准建立“天津基岩低温地热井水采暖设计及节能研究项目”。该项目既含建筑物的墙体及屋面保温,又设置了供热系统调节、采暖分户计量、分室调温装备。把建筑物节能和供热系统节能结合,集合为建筑节能。1985年建成中国第一个采暖分户计量系统。1986年冬,建设部委托建筑科学研究院派专家现场监测,1988年春,建设部鉴定该分户计量系统系“国内首创”。我作为主持人分别获得建设部和天津市两项科技进步奖。
热能是商品,供热要推向市场。我潜心研究了供热如何在市场经济中发展改革,悟出必须通过住户为个人利益主动调节室温的行为,才能达到住宅节能降耗的目的。我称之为“行为节能”。
当时,还没有实施按计量收费的社会条件。为创造条件,必须拿出样板,才能推进实施供热计量。1997年,我带着几位工程师到凯立花园居住区,与外国能源服务公司一起,从设计到指导安装、调试、测定,实施了分户计量。并为启动实施按计量收费,争取到主管单位的支持,实现了分户采暖计量收费/退费。建设部等组织了几次现场会,与会的北方各地建筑节能工作者无不表示赞同,对全国影响很大。这也为建设部制定进一步的供热改革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凯立花园居住区只有5.4万平方米,只是集中锅炉房供应的一部分。示范小区节能退费,锅炉房看不出节省了什么,管理者对退费不满意。这时我又提出“管理节能”,“两个系统工程一体化”的概念。即不只抓行为节能的源头——用户端,同时要抓由管理者控制的热源和输配系统的节能,称之为“管理节能”。一手抓行为节能,一手抓管理节能,形成两个系统工程一体化。才能真正落实节能实物量,使供热节能得到实效,持续发展。
我们的建筑节能实践和起步供热市场化进程受到国际的认同。1998年,我作为建设部代表团五个成员之一,去欧洲参加中国与欧盟谈判建筑节能合作。天津供热分户计量的经验受到欧盟能源总局(DG X VD)的肯定。建设部和欧盟协定由欧盟资助在北京和天津各建一个包括建筑物保温和供热分户计量的系统性建筑节能项目。
后来,我主持编制的天津梅江区域供热利用国外贷款项目报告,体现了整个供热系统皆可调节,且相互反馈。该项目建成后实际节能效果达到建设部提出的二步节能50%的标准。
高兴的是,“分户计量”,“分室调温”,“按计量收费/退费”的方案已由建设部在全国推广。建设部已确立了43个热改试点城市。每个试点城市都有实现住宅供热分户计量收费的面积指标,愈来愈多的城市实现了大面积采暖分户计量收费,其中领先的天津市已有1千万平方米住宅安装了供热分户计量设施。
中国第一个采暖热价方案
采暖分户计量收费实施中,遇到中国独特的问题是,单位热量算多少钱?中国沿用的是按住宅面积计热费,而每平米耗热量本身就是不确定值。以面积计热费,与热能科学计量单位不相干,与用户利益不挂钩,与节能与否没关系,是大量浪费热能的祸源。供热单位的赚赔是糊涂账,上级难于审计,用户监督无门,必须从根上解决。
2002年,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在“国家高技术应用部门发展项目”中,设立了“住宅采暖热价分析与确定”专题,下达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牵头承担,我为项目主持人。该项目于2003年8月通过鉴定,建设部于10月8日批准,并报科技部备案。
鉴定委员会认为:“本课题以节能为第一目的,拟出可操作的现实热价方案。”说白了就是:能打破供热“大锅饭”困扰,独具中国特色的节能科学热价方案出台了。
我曾多次被邀请在建设部及有关机构组织的节能会上,向几乎全国各大城市有关供热人员宣讲热价方案。几年后,已知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出台的当地热价方案与建设部批准我们上报的方案基本相同。
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了五十年,自愧干成的事太少,没能完成的缺憾太多。清华的精神鼓舞我,永远为专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不懈努力。
孙恺尧,曾任天津市热力公司副经理,天津市建筑设计院顾问总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