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即将迎来110年校庆,老清华、清华人一直被视为时代人文精神的写照,为今人向往。老清华名媛,可分三部分。一是女学生,二是女教员,三是教授太太。三者间有交集。但由于老清华对教职工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夫妇不同校,故出身清华,又与夫婿共同服务清华者在1949年前极少见,几可不计。 ——此文为女生篇清华学校时期清华大学的前身,是1911年成立的庚子赔款留美预备班,后改为清华学校。庚子赔款这段屈辱的历史,始终激励...
校庆前夕,2019年4月22日早晨,虚岁90的老学长高生文先生及长子走进同方部。我们请老先生父子就坐于雅致舒适的布艺沙发,追忆往昔峥嵘岁月,激励后辈自....
1992年,作者探望韦君宜(左)将毕业了。一个下午,北大31楼227房间。舍友莉莎进门,递给我一封信,说:“也许这是你在等待的。”一个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信封,在红色的单位名称旁,有“韦君宜”三个字的钢笔签名,字迹有些潦草。信不长,打开看完,我坐在上铺,垂着双腿,泪如雨下。信中说:“你的才华在闪闪发光。”我复信后,她很快来了第二封信。君宜让我周日去建国门她家,说有些话要当面跟我讲。她家在一个深深的院子里,有...
小时候最喜欢听的一首歌是“我坐在高高的白杨树下,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想不到现在我自己来讲过去的事情了。
李曾中*我的父亲李宪之教授,是一位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936年在德国柏林大学学成回国,便来到清华大学为国效力,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又辗转到达长沙、昆明,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6年抗战胜利后,父亲带领全家随校复员回到清华。抗战出走南逃时,母亲正怀着我,在贵州盘县逃难途中生下了我,而当1946年返回北平时,我们已经是弟兄四人,年龄分别从3岁到8岁。四个活泼淘气的男孩子,在清华园的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