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过去了四十个春秋》又十年

2011-08-01 |

杜 敏(1961动力)

在2000年复42期《清华校友通讯》上,笔者送上了一篇《过去了四十个春秋》,转眼又过去了十年,光阴催人啊!

1961年在农村劳动,左起:叶日泉,蒋英豪,汪其甫,杜敏

值此清华百年大庆,又恰逢已过古稀之年的我等毕业告别母校整50年之际,再回来看望并由衷地告慰培育我们的“母亲”——清华。

也许是真的老了,记忆力变差,经常是拿着东西找东西,或刚放下的东西、转身就找不到了。然而奇怪得很,青年时期的往事,虽然过去了四五十年,却仍然历历在目。每当我同老伴闲聊之时,我常对她说:清华,赐给我一生好运。

1956年我于北京十九中高中毕业后,顺利地考入了清华大学动力系热12班。当时从十九中考进清华的还有电机系的朱桐、黄玲,动力系的周邦宁,建筑系的徐锐,工物系的赵中仁(已故)等。事后再回首,那真是我的好运气啊!为什么?因为看一下我的家庭出身,查一下我的社会关系,无论是之前的1955年,还是之后的1957、1958、1959……的任何一年,我都绝对进不了清华的,不,是根本上不了大学的!恰巧就在1956年,周恩来总理响亮地提出:“要看成份,不唯成份,重在政治表现。”就这样,让我“钻”了个空子。看来,我同清华就是有缘分呀!

高考后,我在北京的姑姑家,焦急地等待发榜。一天,还在上班的姑姑,从收发室拿到一封信,打开一看,就什么都不顾了,立刻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回家,一进门就激动得流着泪水,一把将我抱住说:“录取通知,录取通知!你,你考上清华了!”当我看清后,便抱着姑姑边跳边笑起来,她嘱咐我:“杜敏,托共产党的福,你可要争气啊!”

我怀着极为兴奋的心情,进了清华园。那时上大学,比现在要简单和轻松得多。卷个铺盖卷,带上几件换洗的衣服,既不交学费、杂费,也不交住宿费,家境困难的,还有等级不同的助学金可申请。这些,肯定会令现在的大学生和家长们羡慕不已了!

我们热61级共三个班,总共九十余人,其中女生十余人。男生住进了化学馆旁红砖二层的第一宿舍。这宿舍当时就是学校最差的,要与现在的学生宿舍,或学生公寓比起来就根本不用提了。那是同以前的火车硬卧车厢差不多的房子:一条走道,左边串了三间没门、没墙的房,右边就是以煤作为燃料的炉子和火墙,每间房有四张双层床,共住24人,我们在这里住了一年多。十年前我还特地去看看,房还在,似乎已改成仓库了。

五年多的大学生活,我是拿着10块钱的助学金度过的(当时每月伙食费12.5元)。由于家里经济环境不好,这五年多的寒暑假,我都没回过一次远在贵州遵义的家,没去看望瘦弱又多病,且承受着巨大政治压力的妈妈。放暑假时,我常与别的同学一起,到附近的四季青公社、温泉公社和农科院试验研究所等地方去做小工,能得到一点微薄的收入以补助学习和生活上的消费。

在清华的五年多时间里,我们历经了各种劳动锻炼:十三陵修建水坝,校内“土”电厂的建设,大炼钢铁等。这些活动,令我们树立了一个正确的劳动观念,所以我们利用假期去干点农活,实在是小菜一碟,不费力,也毫不为怪,而且也为我毕业后参加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毕业了,我被分配到哈尔滨的东北电力建设局第四工程公司工作。这一分配结果,既是我预料之中,却又令我大失所望。因为在强调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我们又经历过多次“运动”的锻炼,使我早就料到,像我这样的人,是不会分到好单位的;可又抱着一丝希望,期盼不要分我到离母亲太远的地方。然而结果却是要我去到那更远的东北。在当时,个人是无能为力的,无奈,必须服从分配。

由于凑不齐回家所需的遥远旅程的车资,便决定不回家了,直接去东北报到。不曾想,同宿舍的郑永亮(已故)、黄振康、杨继鑫、邵乃辰等都劝我先回家看看母亲,如若不然,她老人家一定会急坏的。当他们知道我不回去的真正原因后,甚至还提出要给我经济援助。他们的力劝和这番好意,令我十分感动,直至50年后的今日,我仍然感到:五年的同窗情啊,多么难得,多么珍贵,我由衷地感谢他们!但可惜的是,他们中已经有人再也听不到我的感激了!

我着实没想到,回到家后,家里的变化给了我一个十分欣慰的惊讶:自我考进清华后,戴着“地主分子”帽子的妈妈,处境竟然变得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妈妈说,整个遵义考上清华的,实在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何况我还是当地知名地主家庭的儿子呢!这消息越传越开,越传越久,后来,不管是农村的,还是城里的人,对妈妈都一天比一天地客气,再也没发生过批斗“地主分子”时的那种凶狠场面了

我在一次施工工程中不幸受了重伤,大腿股骨骨折,后来人们常笑谈道:“杜敏,你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因此就调换了工作,先后到电力学校和工学院任教。在当教师的这段时间里,有几件事令我终生难忘:

“文革”初期,我已有了俩女儿,大的还不到三岁,小的才几个月,每天我都要带着大女儿从城南赶到城北上班,小女儿则由她妈妈带走。我到校后,先把女儿送到学校的托儿所,再去上班。那时已经停课闹革命了,每天不是学毛选、背语录,就是写大字报,或开批判会。那日一上班,全校师生员工都聚集在礼堂开会,会前照例进行了“早请示”和 “跳忠字舞”,就等着开批判会了。这天有点奇怪,近千人等了好一阵,才见托儿所的阿姨领着一帮小朋友进来,在前排预先留出来的位置上坐定后,主持人才宣布:“批判会前,先由托儿所的小朋友给我们表演几个节目,大家专心看看,好好向这些小朋友学学。”于是,小朋友们表演了集体背语录,“跳忠字舞”等,最后让一位小朋友表演背诵毛主席诗词。真没想到,上台表演的居然是我那尚不满三岁的女儿。她向大家鞠了个躬就开口了:“小小寰球,有几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她一口气,没打个磕巴地背完后,台下立刻响起了非常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只见学生们和老师们都交头接耳地打听:“这是谁的孩子?多大了?”当得知是我的女儿后,不少人都赞叹道:“当然啦,清华的后代嘛!”

批判会散会后,托儿所的一位阿姨悄悄地把我拉到一边小声说:“杜老师,你女儿今天怎么啦?大清早一来就不高兴,小朋友们一起进行‘早请示’时,我去叫她,她说:‘我不请示!’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我爸爸不让我请示。’杜老师,这话要是让那些造反派听见了,可就麻烦了。由于早上我们还要来给大家表演,还有她单独朗诵毛主席诗词的节目,她要还是这个状态,那怎么得了!我就把她一个人叫到一边,给她说了半天,才好了点,所以我们才来晚了。看到她上台时我真捏一把汗,深怕出点差错,没想到她的朗诵,那么顺畅,又那么受大家欢迎,这才放心了!杜老师,你回家后好好同她说说,乱说话可了不得。”我听后,心里真打了好一阵寒噤!对她连说了好几声谢谢,才目送她离去。是的,我女儿遇到了一个好阿姨,否则,在那年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到了70年代初期,我还在电力学校教书,一场席卷全国的“上山下乡”高潮来了。鉴于自己的出身和社会关系,我肯定是要下乡插队落户的,我同我的爱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宣布。

没想到,事情真是太出人预料了!当我爱人单位的军宣队代表,来校商讨我夫妇俩的插队落户事宜时,学校的工宣队和军宣队马上就向来人表示:“毛主席教导我们说:‘除老弱病残外……。’ 所以,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杜敏是因公受伤,我们决定不让他去插队。”就这么,我又逃过一劫。后来,队长对校革委会成员说:“关于杜敏的事,我们还考虑到,学校肯定是还要办下去的,把他放走了,你们一个小中专,还想清华再给你分配毕业生来?”这不,又是沾了清华的光。

回首往昔,有一件事,至今我都后悔莫及,那就是对太阳能利用的研究。早在“文革”中期,也就是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插队落户的走了,造反派都去大串联、大联合、大辩论和搞文攻武卫去了,我无事可做,便同几位工人老师傅商量,想一起干点实事。由我先搞了个初步设计,然后大家再边干、边学、边琢磨、边试验,终于制造成功一个6平方米的太阳能热水器,并配制了一个一次只供一人使用的淋浴小澡堂,一天可提供十多个人使用的热水。要知道,在寒冷的东北,在那年月,洗澡可是件很奢侈的事,几个月,甚至半年不洗一次澡的都大有人在。我们请校长、党委书记和老师们来尝试,来提意见,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好评。借此东风,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又造了一个80平方米的大型太阳能热水器,可供全校师生分批轮流使用。这在全国大概都属首创,不久就上报纸了,又得到了学校和上级的表扬。为此,我也被邀请进京,参加了全国农业工程大会。

不久,我就调到了南方的工学院,到了那里,我仍没放弃,继续着手研究“无动力太阳能自动跟踪装置”。可是不久,我去了香港,就再没机会去搞太阳能研究了,而国内差不多又过了十多年,太阳能热水器才逐渐普及起来。可惜呀,我起步那么早,却没有能取得更进一步的成效,这是我唯一遗憾终身的事。

我到香港后,除了在一家台湾老板的公司打过工外,还在中资光大集团的“光大科技公司”工作过。这家公司专门生产电视机和计算机用的荧光屏,当时他们正有一个难题久久不能解决,即荧光屏后有一个很薄的钢片栅网,上面有密密麻麻的上万个小孔。这栅网必须要进行黑化热处理,可是由于热处理效果不佳,致使栅网上总有锈斑,从而废品率高达80%~90﹪。碰巧我去荐工了,他们看我一是清华的,二是我的毕业证上印着“热能动力”,是搞“热”的,便录用我了。当然啦,我知道我的这个热,同他们所需的热,完全是牛头不对马嘴的两回事,但听香港人告诉我说:“在这里你去荐工,千万不要说不会、不懂这一类的话,真不会也要说还行,试试看。”后来,经过反复琢磨,试验,我利用在学校里基础课的知识,终于一反往常,把成品率提高到了85%~95﹪。

有一天,光大集团董事长王光英来参观,当总经理介绍我时说:“他是清华毕业的,他来后……”,王光英握着我的手时,我毫无准备,却下意识地问了一声:“王光美同志还好吗?”我看得出,他似乎有些激动了,大概他没想到,在这英属殖民地的香港,还有人关心受难主席的夫人。他在握着我的手上,又更使了点劲,我甚至发现他的眼里闪过一点泪光。没想到,中午吃饭的时候,总经理特地到职用餐的大食堂来,把我叫去专门宴客的小食堂,坐在了王光英和他女儿之间……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不知道王光英和王光美怎么样了?他们还听得见我的问候吗?

在40个春秋后的又10年里,我和北大毕业的老伴同行,虽做不到蒋校长提出的“健康地工作50年”,而只是健康地生活了50年。同时以清华和北大精神,去激励和抚育我们的三个孩子。还好,他们都没有辜负我们的希望,出了一个博士,两个硕士,都早已成才,比我们强!我们就十分满足了。下一步的目标是:活过八十,来庆清华一百周年!

2010年4月

相关新闻

  • 162010.03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272011.07
  • 162021.06

    羊东:过去二十年投资的反思

    羊东,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90级校友,现任软银赛富基金投资合伙人。199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97年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会计学院。1997-2000年任职于香港美林和所罗门投资银行部,2000年初加入软银中国基金,2001年末加入软银赛富投资基金(SAIF),是基金的创始成员。发掘并主导投资的项目包括完美时空、58同城、知乎、MetaApp、理财魔方、浩鲸软件、图灵机器人等,并创造了高额回报。他同时是亚杰商会副主席。羊东我是零...

  • 032018.07

    雍富强:四十年风雨彩虹 四十年自强心路

    1978年,告别美丽的清华园、敬爱的老师和同学,铭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踏上工作之路。

  • 112018.05

    刘彦昌:毕业四十年(诗二首)

    清华毕业弹指间,献身祖国四十年。 平凡岗位埋头干,踏实工作无怨言。

  • 162010.04
  • 212011.01
  • 142012.05
  • 052017.04

    毕业十年

    不知不觉间,时间进入2017年,我们已经毕业十年了,2003级的小伙伴们即将迎来属于自己的第一个秩年返校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