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丁文魁:毕业50周年忆清华生活(七)

2014-04-17 | 丁文魁(1964自动控制) |

永远梦回的清华园之七:注重品德培养

清华,这个“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到1958年我们入学时提出了这样的培养目标: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体魄健全的、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高级工程技术干部。

清华在对学生培养过程中,一直把政治思想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开学典礼是第一堂政治课,讲传统、讲责任,要我们做一个真正的清华人。我们入学正赶上“大跃进”,思想教育内容就更加丰富了。我们的思想奋发向上,“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深入人心。

我们到校不久,党委就做出了“关于在全校开展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运动的通知”,大力宣传共产主义思想,使全校师生提高觉悟,进一步改造思想,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和世界观。

百花山劳动回来,11月中旬,我们又参加了大炼钢铁,在小土炉前“炼红心,洒热汗,为1070(万吨)而战”。白天上课,晚上炼钢,累极了,但我们谁都不甘落后。没有煤了,我们就去西大饭厅“偷”,真有点共产主义“各取所需”的劲头。那几天炼出了钢,学校很高兴,半夜在东操场放电影,记得是名叫《画中人》的童话片,挺好看的,但我太累了,看着看着就坐在地上睡着了,直到电影演完。清华的大炼钢铁运动多少影响了我们的学习,学校较快地停止了这个运动。虽然,后来证明大炼钢铁运动是错误的,但它对培养我们劳动人民感情、一心想把祖国建设富强的信念,却起到了很大作用。尽管那个岁月的教训值得总结,但是,那仍然是一个值得我们这代人留恋和回忆的年代。

11月,还开展了“共产主义大辩论”,讨论共产主义要不要取消阶级,劳动是不是人们的第一需要,即关于劳动的“幸福论”和“痛苦论”。我们在政治活动时间去图书馆查看报纸,翻阅《红旗》杂志,准备辩论提纲,辩论会上争先发言、各抒己见,政治热情十分高涨。当时“左”的色彩很浓厚,仿佛共产主义明天就会到来。记得我说共产主义实现至少还要两、三年,都被看作太保守了,现在想想真是太幼稚可笑了。

那年“一二九”,党委第一副书记刘冰作了题为《做共产主义者必须做普通劳动者》的报告,强调生产过程是对学生全面培养的过程,培养劳动人民感情,学会组织生产的独立工作能力,用共产主义劳动态度推动教学、生产和科学研究工作。培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产主义新风尚,提高共产主义觉悟,加快建成教学、生产、科研联合基地。

清华当时的政治课,强调系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在不同年级分别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概论。在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政治思想教育,党委的主要成员都担任政治课老师,我们的哲学课就是党委副书记兼团委书记艾知生讲授的,他有时还到班上来参加我们的讨论会。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写得真好,使我懂得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于光远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使我初步了解了商品、剩余价值和剥削,了解资本主义的实质,坚信资本主义一定会灭亡,社会主义一定会在全世界胜利。通过这些树立我们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革命人生观。

1959年3月11日,第14届学生代表大会提出任务:深入思想革命,掀起学习马列主义理论高潮。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掀起学习和劳动的高潮。进一步开展课外文化、体育活动,掀起全面跃进高潮。加强团结,学习先进,继续鼓足干劲,发扬谦虚踏实作风。

1959年8月,党的八届八中全会通过决议,反对右倾,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红旗。当时我们只觉得政治气氛比较紧张,党外并不了解党内的斗争。我们学生在学习初期,团组织号召大家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在班级讨论时我谈了对1958年大跃进的一些认识,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有些干部强迫命令风严重,农民不满意。大炼钢铁中费力大,成品质量差,只有政治意义没有经济意义。结果,受到了批评,虽然我当时感到委屈,但对于我这从小一帆风顺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好事,它使我更勤于思考问题,也使我成熟多了。

学习毛主席著作

1960年国庆前夕,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第4卷,学校又引导我们学习毛主席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

1960年,周总理邀请首都大学生参观人民大会堂。那是初秋的一个夜晚,我们来到了人民大会堂,看了中央万人会议厅,又看了各省的会议厅,它的规模之大是我以前从没见过的。参观之后使我们深受教育。

1961年4月30日,是清华大学建校50周年校庆日 。虽然当时我国正处在经济困难时期,但学校还是组织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全校2万余师生员工以极大的热情参加了校庆活动,在庆祝大会上,第一副校长刘仙洲作了重要报告。5月2日晚,在校内举行了盛大的游园晚会。入夜,“水木清华”河灯漂浮,大礼堂前灯火辉煌,师生们载歌载舞,共庆清华50华诞。我在校庆期间第一次全面的参观了各系的实验室 、工厂和校庆展览,对清华又有了深入的了解。《新清华》发表了题为“为培养又红又专的干部而奋斗”的社论,指出“我们培养的干部,应当具有共产主义的觉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无产阶级世界观,具有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无产阶级的革命作风。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任,能经得起任何风浪考验,真正成为坚强的革命接班人。”“在业务上,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具有真才实学,能掌握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能攀上无产阶级科学文化顶峰的人。”“身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从事一切活动、做一切工作的基础,青年时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代,我们应当把青年的身体健康作为我们培养红专干部的标准之一。我们要为实现‘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的工作50年’而努力奋斗。”

清华还通过建立制度来规范同学们的行动,如:

对班集体制订了10条,大意是:

班级的基本任务是,团结全班同学,努力做到“思想好、学习好、劳动好、身体好”,促进同学全面成长。

一个好的班集体必须有优良的班风。

思想工作是班级工作的基础。

引导同学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勤奋学习,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是班级的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

搞好班集体,必须有一个能够发挥战斗作用的团支部。

搞好班级工作的关键要有一个好的班干部队伍。

在班上要形成民主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空气。

要相信同学是要求进步的,团结好全班有不同特点的同学。

要开展有益于同学身心健康的课外文体活动,关心同学生活。

团委、分团委的工作必须面向班级,落实到团支部。

对同学制订了集体生活公约:

爱公物护草木,珍惜国家财产;

不吵闹不扰乱,遵守公共秩序;

尊师长讲礼貌,发扬同志友爱;

爱清洁讲卫生,养成良好习惯;

守纪律守制度,维护社会公德。

这些,对于我们班集体成长和同学们的思想品德修养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上庄劳动

在天竺劳动

参加校外劳动,是使我们了解社会、培养劳动人民感情和集体主义精神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校期间,除了百花山植树外,我们还参加了多次支农劳动:

1959年6月,去海淀圆明园附近的生产队,插稻秧。

1960年8月,去通县张家湾,种白菜。

1960年11月,去昌平县马池口,收白菜、摘棉花。

1961年6月,去海淀苏家坨,收小麦。

1963年10月,去西郊上庄,玉米田间管理。

1964年6月,去顺义县天竺,收小麦。

1961年冬天,我们还去北郊北苑附近的炮校,参加了为期半个月的军训。军人的生活紧张而有序,但我们有时也洋相百出,记得有一天半夜紧急集合,我们行装打的丢三落四,有位女同学的背包很不标准,教官说像是闯关东的。我们见到了好多种炮,还看了16筒卡秋莎火炮射击演习,夜晚,一排排炮弹拖着闪亮的尾巴呼啸而去,蔚为壮观。

还有几件事我的感触很深:

1960年2月2日,山西平陆61名筑路工人突然食物中毒,生命危在旦夕,北京各界人士闻讯,星夜行动,千里救援,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动人情景,这就是著名的“平陆事件”。当年谢添导演一天写出剧本,北影用了16天排完了一部电影,片名叫《为了61个阶级弟兄》。主题歌唱到:“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亿万人民是一个整体,同呼吸,共命运,万众一心建设社会主义,…。一人有事,万人相助,一处困难,八方支援,…。”这几句话成为对一种社会制度特点的概括,也教育我们一代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社会。

1963年春天,一个响亮的名字传遍全国,也传遍了清华园,他就是雷锋。3月5日,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总理、刘少奇主席、朱德委员长也分别题了词。周总理的题词是:“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雷锋那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那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品质净化了我们的思想。雷锋的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也成为我们又一条座右铭。

1963年4月,新华社播发了有关我国建成大庆油田的消息,《人民日报》发表了“大庆精神,大庆人”的文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鼓舞着我们这些即将走上社会主义建设岗位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