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刘晓亮:怀念丁文魁学长

2023-10-26 | 刘晓亮(2005级硕,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2022820日上午,我突然接到郝玉林秘书长电话,说丁文魁学长走了,他说自己刚在北京八宝山,参加完丁学长的遗体告别仪式。我一时呆住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反复确认,才极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一事实。一瞬间,丁学长的音容笑貌,浮现在眼前,宛如昨日。

郝玉林秘书长,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纪念丁文魁学长,我没有丝毫犹豫,就接了下来,这是我愿意做的事情。文字,或许能够穿越时光,留住一点时间的涟漪。就用这篇文章,来表达我对老学长的深深思念之情。

时钟拨回到2008年,我记得很清楚,512日,我第一次来天津,到天津今晚传媒集团参加面试。8月份,我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毕业,正式来到天津工作。和许多外地来津校友一样,我在离单位不远的地方,南开区鞍山西道龙井里小区,租了一间小屋居住,室友,是来自清华土木系的李丰。

刚住下不久,我就接到了一条短信,那时微信还没有普及,短信中说,他是丁文魁,清华天津校友,要来探望刘晓亮学长。我当时就想,称呼我学长,想必对方很年轻,这位学弟,还挺热心。待到有一天,有人敲门,说是丁文魁,我兴冲冲开了门,想一睹“学弟”年轻的面庞,结果,是一位长者,我一下就明白了,原来,“学长”只是敬称。丁学长详细询问了我和李丰的情况,嘱咐我们有事就联系他,联系天津校友会,这些话语,让初来天津的我,心里涌出许多温暖。

2008年,有将近30名校友来到天津工作,很多校友希望能聚一聚,在学校时,我在校研团组织部工作,愿意参与校友活动的组织工作。于是,920日,我便和丁文魁校友一道,在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组织了来津青年校友的第一次聚会,我们在一个校园餐厅的二楼聚餐,气氛热烈,令人难忘。

丁文魁学长关心青年校友工作,在他和时任天津校友会秘书长郭齐江学长的推动下,校友会正式成立了青年分部,这也是如今天津校友会各个分部里,成立时间较早的一个分部。2008年之前,每年来津校友较少,2008年之后,来津校友人数,每年都在三四十名左右,多的时候,能接近百名。

201111,天津校友会副秘书长丁文魁(左2)、天津校友会青年分部主任刘晓亮(左3)陪同校友总会老师登门看望卞慧新老学长(左4),祝贺老人家百岁诞辰

那时的天津校友会,经费不宽裕,每年的青年校友迎新工作,都需要校友们自筹,场所也是哪里都有,记得有一年,我们在水上公园组织校友迎新工作,丁文魁学长,正组织大家做自我介绍,一位公园管理人员走了过来,紧张地问我们在做什么,怕是“非法集会”,待我们解释清楚后,才安然离开。从青年分部迎新活动举办开始,丁文魁学长每年都会参加,让人感念不已。

每年来津校友人数不同,单位不同,时间不同,但丁文魁学长很“神奇”,大部分能在来津前就取得联系。有一次,我询问学长,才发现了其中的“奥密”。原来,每年五六月份,校友们毕业前夕,丁文魁学长都会主动联系母校就业办,搜集来津毕业生信息,提前“掌控”,然后,他会一一发短信,让新毕业校友与他联系。这样的工作,丁学长一做,就是十几年。

天津校友会有一个特色刊物,《清华校友苑》,多年来,这个刊物的主要负责人,就是丁文魁学长。从组织稿件,审稿,到排版,印刷,事无巨细,丁学长都会认真去做。有一次,我问他,排版是个技术活,您不是编辑,怎么也会使用排版软件呢?丁学长自豪地告诉我,“自己学呗!”他还补充道,“我们清华人有个特点,善于自学。从学校毕业后,很多新技能,新知识你都不会,那怎么办?只能自学。而且,我相信,那有什么难的,肯定能摸索出来!”原话我记得不很清了,但意思从不敢忘记,也不会忘记。所谓清华学风,清华精神的传承,大概就是这样吧。

丁学长生活简朴,从来没有穿过名贵的衣服。在参加青年校友活动时,丁学长喜欢穿清华的T恤,或者是一件紫红色的无袖绒线对开衫,也是校友总会发的纪念服装。每次发言,他也常常会热情地回忆起自己的清华校园生活。原来,一位毕业生对母校的感情,是可以抵过漫长岁月的!学长原工作单位,是天津核理化工程研究院,曾任副院长,但从不摆架子,在单位附近,学长有一间住处,我曾去过,只有几十平米,装修很简单。

最近五六年,由于要照顾在京生活的孙子,丁文魁学长主要居住在北京,但每年的青年校友迎新,以及年底的校友大会,学长都会回来参会。有时,大家会劝学长,您年龄很大了,京津之间往返,也挺累的,实在不方便,就别过来了。但丁学长“不听劝阻”,还是会按时到达,与校友们进行交流。后来,丁学长获得了学校颁发的“清华校友紫荆奖”,我想,这是实至名归,也是对丁文魁学长热爱校友工作的一个最好诠释。

如今,丁文魁学长已经离开了我们,我想,只有继续努力前行,继续做好校友会工作,将学长的精神传承下去,才是对丁学长最好的纪念!

云山苍苍,海河泱泱,学长之风,山高水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