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丁文魁:毕业50周年忆清华生活(六)

2014-04-16 | 丁文魁(1964自动控制) |

永远梦回的清华园之六:勤奋地学习

作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师的摇篮”,清华一向以治学严谨而著称于世,在大学的6年里,我们无时无刻不体会到这一点。

重视基础课教学是清华的一个相当突出的特点,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我们在校期间理论学习约为4000课时,其中基础课就占70%,作为工科的重点基础课《高等数学》和《普通物理》,我们都学了2到3年,当时是分别按理科院校数学系和物理系的深度讲的,我记得高数用的参考书是苏联斯米尔诺夫著的《高等数学》,物理用的是苏联福里斯著的《普通物理》,这两套书在苏联也是高校难度最大的基础课教材了。清华理论教学过程十分严密,每一次上课的内容都包括讲课、复习、习题课、课外习题这样几个环节。课堂上特别注重讲清基本概念,鼓励同学多看参考书,以加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清华发给学生5张借书证,每张借1本书,我常常把5个借书证用得光光的。习题课多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提示要点,举一反三。课下作业题目不多,但非常精练,起到巩固讲授的知识的作用。由于清华集中了各地尖子生,我虽然在中学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但在同班的高考精英们面前就相形见绌了。入学之初,学习方法也不太适应,但在清华学生浓重的学风熏陶下,我和同学们一样学习非常认真、刻苦、努力。

上高等数学课

课堂上用心听讲,认真记笔记,还学会了用与中学不同的方法:在笔记本每一页的左侧留出两、三厘米的一竖条,课堂上不用,留待看参考书或复习时,把自己的收获理解加上去,这样既加深了印象,也便于以后查阅。大1、大2时一般是1周24节课左右,所以有充足的时间留给同学们用。老师主张我们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独立思考,搞清基本概念。大学低年级都没有固定教室,两大节课之间休息20分钟,换教室可真紧张,特别是两大节课若分别在东、西区,就只能一路小跑了,生怕迟到一分钟。1959年10月之前,京包铁路从清华园内通过,如果正赶上过火车,那就更紧张了,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了。那时同学们绝对没有逃课的,记得当时校历规定,“三八”妇女节女同学放假半天,但不补课,结果女同学没有一个休息的,都照样去上课,她们戏称这是“写在校历上的假”。

课余我们最常去的要算是图书馆了,清华学生也都有钻图书馆的习惯。如果第一节没课,我们总是老早就去饭厅拿上个馒头,边吃边去图书馆,生怕去晚了找不到座位。图书馆前,往往在开门前就堆满了人,门一开,大家就一拥而进,在这一刹那,同学们都似乎失去了清华人的文雅。如果是下第一节大课或下午去图书馆,那情形就不同了。宽大的二楼阅览室常常是座无虚席,那么多人看书却很安静,几乎听不到什么声音。如果站在门外听,还以为室内没什么人呢,但一走进门,就发现屋里竟有那么多的人,就使你不由得把踏在地板上的脚步放得轻轻的,待找到一个座位后,轻轻拉开椅子,轻轻坐下,然后轻轻打开书本,唯恐打破了肃穆的气氛,干扰了别人。我们常去念书的地方还有北院、三院、新水利馆、二教等。因为大家有学习的习惯,宿舍也比较安静,不去图书馆在宿舍也可以好好的学习。到了高年级,有了专业教室。我们班的专业教室是在西主楼的南配楼4层南侧,与西主楼(电机系)用天桥相连,于是我们就基本上在那里复习功课了,不必再为抢座位而奔忙了,不过有时想念图书馆那幽静的环境,还是想到图书馆去。

学校制定的《校务通则》,明确的规定了学习、考核、升级、毕业等制度。当时正值我国搞“教育革命”,贯彻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当时的政治空气下,清华也不可能不受到“左”的影响,由于生产劳动刚刚被列入教学计划,尽管清华努力做到不停课去搞政治运动和生产劳动,但我们大1时劳动偏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有些课程试办电化教学,而当时的手段又很落后,记得化学课和物理课有的部分就是在西阶梯教室或大礼堂上的,教学效果不很好。学校很快发现了问题,总结了经验,纠正了这种做法,使教学按着它的固有规律进行。很快,我们都感到学习有了很大进步,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由于清华的基础课扎实,老师又传授了很好的学习方法,同学们很快的就培养起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到上专业课时就觉得轻松自如多了。

我们读书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口粮减少,甚至吃不饱,不少同学浮肿,虽然学校减轻了一些课业负担,但同学们的体质还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可是大家对学习没有丝毫放松。钱元成同学浮肿得很厉害,但是他一直十分刻苦地学习,因为我们都知道读清华不容易,只有学好功课,将来能拿出真本事来,才会无愧于清华的培养。

清华的考试制度也很严格,对课程的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每学期考试科目3科左右。记分方法是,考试科目用5分制,后期个别科也用百分制记分。在经济困难时期,为减轻学生负担,减少了考试,未组织考试的科目,成绩则记为“已修”。一般是复习一门考一门,考前复习两、三天。考试题目初看不难,但实际上是较难的,因为每个题目都涉及到这门课程重点之处的基本概念,只有概念清楚,思路敏捷才能作对。考查科目的成绩,以平时作业和小考成绩及课堂提问综合评定,分“及格”和“不及格”两种,不给出具体分数。我们班一直是自4年级学习成绩最好的班级之一,全班没有一个留级的,也很少有补考的。这除了同学们的自身努力之外,我们都不会忘记班里的热心人,学习委员王志文,经常关心大家的学习,了解学习情况,反映同学们的要求,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各科代表也都认真负责,收作业,对所负责的那科也格外花力气,使自己学的更好些,以便帮助同学解答学习中的问题。

在宿舍做作业

我在清华的6年所取得的成绩更离不开班集体和热心的同学们,因为我好几年都没和大家住在一起,到班上去的时间相对也少,学委、科代表还得给以特殊关照,布置作业、收作业、安排答疑、更改上课时间等,没有一次忘记我的。

我6年的成绩是(课程名称后面有“*”者为考查课):



教我们课的老师已经记不全了,教“高等数学”的一位姓郑、一位姓张(记不得名字了),何成钧教“普通物理”,艾知生教“哲学”,章名涛教“电机原理”,郑大中教“过度过程分析”,周明德教“脉冲技术”,童诗白教“电子技术基础”(阎石辅导),方棣棠教“控制用电机”(吴文虎辅导),吴麒教“自动控制理论”,高正祥教“控制电器原理”(王博文辅导),陈永康教“控制元件制造工艺学”,张慕津教“特殊控制系统”(谭浩强辅导),涂连华教“磁性元件”,徐光佑教“磁放大器设计”,梁樱儿教“模拟理论及计算技术”(吕文超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