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杨绛:百年芳华大师风骨 期颐之年笔耕不辍

2011-07-18 |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天(17日)是著名翻译家、作家杨绛先生百岁生日,老人的亲友对媒体表示,没有什么特别的庆祝活动,她的生活照常,读书、写作。多年来,读者通过她的译作、小说、散文认识杨绛,而她的事业也成为很多共事者的记忆。

  三联书店是杨绛和钱钟书夫妇多年合作的出版机构,日前,三联书店与杨绛先生交往的编辑们同记者一起讲述杨绛的故事。

  杨绛先生百岁,三联书店是她和钱钟书夫妇两人多年的合作伙伴,给老人祝寿,三联总编辑李昕说,这着实需要动一番脑筋。

  李昕:准备送花篮,她说我家里实在没地摆,而且花篮太多了。你还是别送了。她跟我这么说你说怎么办?

  记者:老人多年来一直进行创作,李昕也是经常去看望她的人之一,每次去之前做些功课,带去的文字材料是杨绛最喜欢的。

  李昕:或者说我给她带了一沓材料,她说你等等啊,这一沓材料一会儿功夫,有时候是上万字啊,当着我的面全部看完。她看东西的速度非常的快,她是一字一句的读的,她读完后还可以给你讲中间的东西,她一边读还一边常常会心微笑,我们常常坐在那儿在欣赏她在阅读。

  三联书店的老掌门人范用和钱钟书、杨绛夫妇都是至交,而从上世纪80年代起,《干校六记》、《杂忆与杂写》、《将饮茶》,直到新世纪的《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还有长篇小说《洗澡》和译作《堂吉诃德》都已成为永久的经典。而她和钱钟书夫妇因此产生的稿费,早已不入自己的账。

 李昕:他们的稿费实际上他们自己都不领的,我们每次去看先生实际上只带一张稿费通知单,给先生报一个账,告诉她你又有多少多少稿费了,但这些稿费我们已经全部给您转到清华大学“好读书”基金会里去了。

 2001年开始,“好读书、读好书”这句杨绛先生和家人信奉的人生箴言赋予这个基金更多美好涵义,稿费已经捐出将近一千万。2003年,素色封面的《我们仨》出版,这也成为杨绛迄今为止印数最高的散文集之一,钱钟书、杨绛、钱瑗,三口之家的温暖让很多读者不舍掩卷,在92岁高龄之际的创作,她的内心独白也让很多人为之动容。

  杨绛: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这个学者之家的亲情,在五年后的另一本书《我们的钱瑗》中,再次得以展现。这本书的编辑张荷说,她自己也在整个过程中为此感动。

  张荷:因为杨绛先生非常看重这本书,她可能甚至比她自己写的书她更看重,因为这是纪念她的女儿。杨绛先生对于她的女儿是非常喜爱的,她称钱瑗是她平生唯一的杰作。

  杨绛先生为女儿的纪念文集亲手挑选照片,亲手配上文字说明,有读者说,这个三口之家实在是让人幸福得不得了。钱钟书与杨绛夫妇都是学者,女儿是高校教师,多年以来,杨绛先生依靠自己的退休金生活,过得很朴素,她家的阳台是整个小区唯一没有封闭的。

  李昕:她自己家里面用的家具都是十几年前的,而且她水泥地白灰墙都没有装修过。

  近几年,杨绛的生活起居有人照顾,普通访客一概被拒绝。

  李昕:她是拒绝采访,这个就是先生的惯例,之前她就不接受采访,她不追求名利,她就觉得自己写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就已经足够了,有没有人知道我根本就不重要。

  百岁的杨绛先生仍在写作,她的家人说,她每天工作到凌晨,清晨起床,规律作息中保持着写作,甚至练字。

  李昕:精力允许的话她会陆陆续续的会把《洗澡》的续篇写出来,而且她还给我说她还在搞《红楼梦》的研究,谈到她会写一些有关《红楼梦》的随笔,最后也可能会编辑出版。

三联书店的编辑们说,他们在等杨绛先生的新作,为她做书。

(记者王娴 刘黎 实习记者李梓畅)

转自 中广网2011717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