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箫一剑平生意——98岁刘绪贻教授的情怀

2011-09-30 |

  人物名片:刘绪贻,著名美国史专家,1913年出生于湖北黄陂,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47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回国后任武汉大学教授。我国美国史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主编并撰写多卷本《美国史》,与人合著多种美国史研究专著。

  很多年以前,刘绪贻教授写过一篇文章《八十老翁缘何健》,“揭秘”自己的养生秘诀,其中包括不当闲人、心境开朗等。

  转眼又过去十几年,年近期颐的老先生依然活跃。他掰着手指头数了数,风趣地告诉记者:“现在,我98岁零5个月了,每天还要在电脑前工作六七个钟头,上上网、写写文章。”

  记者前去拜访时,刘老刚刚在电脑上修改完成一篇短文,讲述从事艺术文身行业的小孙女如何说服他改变对这个职业的偏见。谈起孙女的“离经叛道”,他不由哈哈一笑,说跟自己年轻时倒有几分相似。

  刘老听力已经不太好,需要戴上助听器,可是思维非常清晰,记忆力惊人,谈起几十年前的往事宛如昨日。

  刘绪贻出生于一个贫寒的乡村知识分子家庭。1935年,他考取了北京大学化学系,然而无钱缴纳学费。次年他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生,读了一年后,来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完成学业,获社会学学士学位。

  读书期间,率直的刘绪贻偶尔闯闯祸。当时的社会学系主任陈达先生很有学问,但教学方法让学生们觉得枯燥。当他征求意见时,刘绪贻便说:“每星期上课3次,共6个小时,加上我从宿舍到教室往返一次一小时,一星期总共要花9小时。一个学期以18个星期计算,共为162小时。陈先生将讲课内容印成讲义发给我们,我们只要一天看完,剩下的时间读别的书不是更好吗?”陈达先生很生气,一时语促,不过他胸襟旷达,给刘绪贻的课程论文打了95分。

  刘绪贻毕业后,原本有机会跟着陈达、费孝通等大师做学问,却选择了到重庆工作,与女友周世英完婚。4年里,他在国民政府从事物价统计、工矿业生产统计、劳工福利等工作,对腐败政治陷入失望和苦恼。“我能有读书机会,可以说是工人农民‘养大’的。所以知识分子应该有种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于是,他写文章揭露当时的黑暗政治。

  中学时代就萌发的学者梦又开始回荡于刘绪贻的脑海,他来到了世界社会学的重镇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获硕士学位。

  1947年夏,刘绪贻回到祖国,在武汉大学讲授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课程。解放前夕,他在报章杂志上发表了30篇文章,对形成国民党腐朽反动统治的深层文化思想问题进行了尖锐剖析。

  上世纪60年代,刘绪贻开始涉足美国史研究,成为这个领域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刘绪贻教授的书柜里,贴着许多小纸条:世界断代史、世界通史、地区史、国别史、美国史文献资料……在贴有“自家著作”纸条的架上,著述丰富。这么多年来,他笔耕不辍,专著、译著、合著和文章等多达900万字。他主编并承担其中撰写任务的《美国通史》,在经历了总共24年的跨度后完成,填补了国内美国史研究的许多空白,成为我国世界史研究上的一座里程碑。

  从2006年起,年逾九旬的刘绪贻教授开始写作自传。上卷已于去年出版,中卷即将推出,下卷已写到第四章。历史变幻的波澜与社会、民族、群体、家族及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在他笔下显现,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奋斗、求索的人生轨迹如映画展开,大量现代文化名人的身影也一一浮现。

  自传中,老先生力求真实记录近百年人生,哪怕是在旁人看来并不光彩的经历,甚至过失。“我确实是好的事也讲,不好的事也讲。既然是写回忆录,那当然要实话实说,不然还有什么意义?”刘绪贻教授快人快语。

老先生平生颇慕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忧国忧民的襟怀,赞赏其诗句“一箫一剑平生意”的风骨。他的自传书名就是《箫声剑影》。

(韩晓玲 郝静 赵雪 张全友)

转自 湖北日报 2011年9月3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