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初识孟繁雨,感受清华人

2009-06-15 |

2009年4月25下午,在公司处理完工作的我,刚要离去。朱总叫秘书告诉我说晚上要陪他参加一个晚宴,去见见以前天津大邱庄工作的老领导,孟繁雨,胡书记同届,老清华人。

说实话,虽已到而立之年,来北京工作也两年多,对于清华还是比较陌生的。每天来往于宿舍和公司之间,都要路过清华门,但也未曾有空去校园看看。最早听到,想来是朱自清老先生的《荷塘月色》吧。

后来,在工作中接触到的清华人,主要就是规划设计上,与清华大学建筑研究院夏晓国教授,以及清华毕业创立北京新纪元设计公司的曾繁柏、北京都市筑景董事副总经理周岳等老师有过合作。但对于清华校园和其他老清华人,却知之甚少,想来如果跟总书记同届,年纪也差不多七十了吧。

正在思索之间,门外传来爽朗的笑声,一个精神矍铄的长者快步走进来,伸开双手与朱总热烈拥抱,口中说到“青春万岁”。诧一听,这几个字感觉有些久远。但在短暂的交流后,尤其是在晚宴时,就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真正的青春万岁。

在北大南门附近的资源楼宴会厅,席间,老先生畅谈了早年在清华求学的点滴回忆,和朱总92年前后一起在海南创业的故事。现在早已多年退休的老先生,仍然笔耕不缀,坚持创作,兼任清华大学校友网站撰稿人。多年来,他一直保持年轻的心态,关注清华学子,与70后、80后、90后对等沟通,谈笑间,丝毫不感觉到坐在身边的竟是年事已高的长者,却像20出头的年轻后生。

说到激动之处,先生竟起身,饱含深情地朗诵了一首“青春万岁”。余情未尽,又喝起了当年清华之歌,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清华苦读的年代。此情此景,真的感慨万分,远离尘世,避开喧扰,能够保持常青的心态,独自自愉自乐,这份洒脱,岂不快哉。

宴会持续很晚,明天老先生还要到母校参加学校庆典,暂不打扰。回到宿舍,匆匆上网,输入“孟繁雨”三个字,上万条与清华有关的信息跳出眼帘。

孟繁雨,1959年考入清华水利工程系,在校期间是文工团京剧队队员,1965年毕业。先后从事水电工程项目的科研、设计、施工、工程管理十余年,1977年调入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2002年退休……

老先生虽不是什么名人大家,也非政府高官,但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生活的激情,都深深的感染了我。孟老是勤奋的,又是快乐的,是健谈的,又是严谨的,是多才的,又是青春的,在他身上,凝聚了老一代清华人的风采和灵魂。真心的祝愿老先生永远年轻。

当晚,心想无论如何,明天也要到清华去感受一下。第二天一早,我早早地来到了清华东门,老远彩旗飘扬,欢声笑语,老的,少的,中年的,推车带小孩的,各种年龄段的人,齐聚清华门,纷纷在东门校门口合影留念。

期间,一位同孟老一样年纪的老先生,手拿相机,从双清路一下车,就开始不停的拍照,一草一木,学生,喷泉,院系,都留在他的相机里。看年纪,也是五六十年代的老清华人,多年来因各种原因未曾回校,神情充满了激动。

目送着老人,我从东门往校园里随人群观看,两边独自成院的建筑,自为一体,和远处中间浑厚的清华主楼,形成鲜明对比,难怪有人感叹“北大是人文的,清华是科技的”。

幌然间,来到一处青绿的荷塘,满眼翠绿的荷叶呈现在我们面前。难道这就是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所写的《荷塘月色》?正在迷惑之际,一群年近半百的老人远远走来,胸前佩带红绸,近了,看清上写“1965年,杨某某”。“这就是荷塘月色,多少年没来了。”老人们边走边感慨。难道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我情不自禁地沿湖细看,一边尽情饱览,一边想起读过的文章来。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此时,我能做的,就是争取下辈子或叫我的孩子考进清华了。但愿有这一天吧。

短短的半天,匆匆快速的游览,真切的感受到了校里校外几代清华人不同风采。正如校训写的那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行胜于言”的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想必,这一切就是清华精神的核心内涵吧。

时逢清华大学建校98周年之际,偶遇清华人,闲游水木清华,有感而发,不成体系,仅表崇敬之情,衷心地祝愿心中的清华永远年轻。(张洪光)

转自 搜狐 焦点房地产 2009年4月28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