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孟繁雨:杨柳青镇观花会

2014-10-28 |

孟繁雨(1965 水利

20140213日(甲午年正月十四),《今晚报》第9版头条刊发了《到津沽古镇来找年味儿》的报道:

“杨柳青镇历史底蕴深厚——地名系乾隆皇帝御赐,民俗文化璀璨——以生产杨柳青年画闻名世界。数万市民前来赏灯,观花会,寻找那份浓浓的年味儿”。

亮灯时间为1830-2100,而通往市中心公交车末班车为2000,我担心赏灯和顺利回家难得兼顾,专观花会吧。

花会定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的1330-1600举行。正月十六按习俗“溜百病”,经老伴儿同意,我乘672路到杨柳青镇专程观“秧歌花会”:相当震撼,民俗真是“百赏不膩”!在现代化的西青镇广场,在铿锵的锣鼓声中,身着光鲜行头,精心排练过的各村的秧歌,各会的高跷,旱船,跑驴,腰鼓,飞钹,民族舞,广场舞等表演,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看到来自村庄和街道的那么多热情洋溢的“大妈”,有形儿有范儿的“小哥”,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为我是海河的儿咂而骄傲。

我白日观灯的景象:

马年西青灯

民间花会在民间

高跷叠罗汉“太平有象”——“节日快乐”!

美丽西青甲午春

广场北花会的南和北

“中国梦,我的梦”灯廊

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民间广场中独具一格的歌舞艺术。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闹得热火朝天,成为大型群众性娱乐、欢庆、宣传的主要形式。现代的秧歌舞样式,除了保留了传统的扭、高跷、腰鼓、花棍、旱船,又加进了现代的舞蹈、滑雪舞、扇子舞、灯舞等。陕北秧歌健壮明朗,自由奔放;东北秧歌生动活泼,幽默俏丽;山东秧歌豪迈粗犷,舒展大度。

石庄子村秧歌:空竹龙,济公;西游记

石庄子村秧歌:反串,旱船

石庄子村秧歌:跑驴,旱船

小南河精武花会等

柳口路上的腰鼓舞,扇子舞;小车会

广场舞,飞钹,民族舞演员

踩高跷不但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扮戏曲折子。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高跷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像与扭揑,“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高跷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和民族色彩,如:山西,河北,豫北,辽南等。京津各处花会,庙会中时有所见。津门高跷会,常见为扮成头陀模样的手执双短木棒开路,并现场指挥全队变换队形,分组表演,称“头棒”。双人舞有“扑蝴蝶”,“渔翁钓鱼”,“白蛇青蛇”等。穿背带裤,梳冲天杵小辫儿,扮傻小子模样的丑角,可随意穿行于队中,即兴卖萌令观者忍俊不能。殿后担任伴奏是俩女兵扮像的敲小锣,黄天霸,杨香武扮像的敲腰鼓。1957年秋,我在天津一中高二五班的同学中,有几位津门高跷的发烧友,课间在教室讲台旁不踩跷模拟表演,田嘉励扮扑蝴蝶的胖妞,王炳武操纵蝴蝶戏弄,王乐田击堂鼓伴奏;19590501日,在天津第二工人文化宫的劳动节的庆祝集会上,我有幸与休息时踩高跷的零距离接触:男扮女,那叫一个俊!

津西中北镇曹庄欣苑民间艺术团的高跷扮“八仙”,我是首见。开场就叠罗汉“搭象”,意在“太平有象”,在观众意料之外,展开了红底黄字横幅:“节日快乐”。接下来的“群仙大劈叉”等绝活表演,掀起四面观众一阵又一阵的喝彩声浪。

身已投入元宵节的闹,心就休想春天庸懒。

溜百病者百病溜!

甲午正月十六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