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清华经管人的责任与担当:三位校友如是说

2019-05-15 | 来源 公号“清华经管校友”2019-05-14 |


2019年是清华经管学院建院35周年。作为清华大学在改革开放之后成立的第一个学院,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5年来,学院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人才,他们在各行各业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今年校庆期间举行的“清华大学108周年校庆、清华经管学院建院35周年——凝心聚力 薪火相传”活动中,我们邀请到了三位校友代表来到现场,与众位师生校友共同回忆了自己求学时期的往事,分享了自己对于“清华经管人”的责任与担当。

演讲全文

汪友林(经1984)

汪友林(经1984)

清华经管人有责任站在更高的平台去审视世界、国家和自我,

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仰望星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在草长莺飞、春暖花开的时节回到美丽的清华园,我和大家一样,心中充满了美好、感恩、怀念、热情和期盼。三十五年前我们走进清华园,那时经管学院刚刚成立,我们既忐忑又期待;三十年前我们走出清华园,我们既失落不安又豪情满怀。经过多年打拼,很多校友事业有成;每每相聚,大家都为彼此的成就而欣喜。回望初心,在那个时点,很多人没有预料到今天的个人成就、生活水平、财务自由。与当年相比,今天物质的富足可能是无法想象的。应当诚实地说,我们是幸运的。清华母校给了我们知识、思想、能力、视野、平台还有社会的认可,让我们在国运上升的大时代,躬逢其盛,有所作为,有所收获。

另一方面,闯荡江湖多年的游子归来,回到精神的家园,我们的灵魂也需要洗涤和拷问,我们的一些惆怅与困惑也需要絮叨和释放。作为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回望来路,如果说物质层面的一切远超我们的想象,那么,今天所面对的精神层面的挫败感、以及面对经济社会各个层面建设滞后的焦灼感,我们身处社会的最基层,有着无比深切的认知。

面对现实,作为清华经管的毕业生,同龄人中的天之骄子,我们是否担当起了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坦率讲,我多少有些自惭形秽,有很多的失落、困惑与不安。在岁月和社会磨平了棱角之后,我们适应了环境,脚踏实地干事,这当然没错,也符合清华人的人设。但我也必须诚实地说,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囿于现实,不仅少了仰望星空的气魄,也少了拷问内心道德法则的勇气。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初心被淡忘了,那个叫作“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东西与我们疏远了。

今天中华民族面临亘古未有的大变革、大挑战、大机遇,清华经管学院和清华经管校友拥有举世无双的平台和庞大的校友群体提供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第一手资讯和资源,最有机会成为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制度建设、学术领先的积极参与者、推动者乃至领导者;名校的光环带给我们荣誉、知识和技术技能,使我们有能力做出一些成绩,更应当使我们对国家民族有更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历史担当。

“行胜于言”,清华人奉行力行主义。清华经管人重视对国家政治经济实践历史的反思,饱含对民生现实的关怀,从中发现经世济民之道。清华经管人是实干家,也应该是思想者。清华经管人有责任站在更高的平台去审视世界、国家和自我,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仰望星空。让我们共勉!

谢谢大家!

金荦(经1987/经博1998)

金荦(经1987/经博1998)

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将一直激励我前行,

做一名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时代的清华“经管人”!

尊敬的白重恩院长,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经872、经博98的校友金荦,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非常荣幸受邀在大会发言。

与经管学院的缘分始自32年前,那时的我还是重庆一中的一名高三毕业生。高考前我已获得推荐进清华的资格,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清华大学招生简章上各个院系的介绍让我眼花缭乱、无从选择;但当我的目光落到经管学院的介绍后,我被深深吸引住了;让我最终决定将经管学院作为第一志愿填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要求考生“文理平衡”,因为这一要求与我当时的学习情况非常契合。高考成绩公布后,知道自己上清华也无悬念,但对于能否进经管却无把握。那年8月的一个下雨天,当我最终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的欣喜兴奋之情,至今记忆犹新。

作为经济系重建后正式招收的第一届本科生,我们经872班来自24个省市区的30名同学在清华园度过了5年充实而美好的青葱岁月。入校时,经管学院成立才刚刚三个年头,在学校并不起眼,连我们的学号也是靠后的:我的学号是872054,在2194名同级本科生中排名倒数第41位。但经济系有着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悠久历史,它最早成立于1926年,曾名师云集、才俊辈出。学院为我们设置了丰富而有特色的60门课程,既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电子、计算机等基础课程,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理工基础;又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一系列专业课程,使我们接受了系统的经济学训练;还有“工业生产过程”这样非常另类的课程。给我们日后留下深刻印象的是1990年秋季学期,学院安排全班到海淀区财政局和税务局实习,半年里我们每日到局机关上班,还参加了财税大检查和各类调研活动,这段经历成为我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开始。时任经济系主任李子奈老师为我们经872班倾注了大量心血,从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到毕业论文,每个环节都精心指导、亲自把关,与全班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

1992年毕业时恰逢治理整顿,留京指标格外紧张,许多同学回到原籍。幸运的是,我们很快就赶上小平同志南巡,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有幸参与了资本市场建设、入世谈判、国有大型银行上市、汇率改革等诸项重要工作,在“经世济民”的实践中逐渐领悟经济学的真谛。

1994年院庆十周年,时任朱镕基院长在与全院师生拍完合影即将离去的时候,对在场的数千名同学说,“如果你们当中的每个人都搞好一个企业的话,中国经济就有希望了。”当我在17年后真的有机会执掌一家金融控股公司时,朱院长当年的教诲成为我牢记的座右铭。

有人说,“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我心中的经管学院,也不止于伟伦楼和舜德楼,还包括学院“正直诚实、敬业尽责、尊重宽容”的核心价值,“成为世界一流经济管理学院”的愿景,以及”经管人”的称号带给我的荣誉和使命。

衷心感谢学院的培养!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将一直激励我前行,做一名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时代的清华“经管人”。

衷心祝贺学院35周岁生日快乐!衷心祝愿学院砥砺前行、再创辉煌!谢谢大家!


何治国(经1995/经硕1999

何治国(经1995/经硕1999)

如何追求完美,这很重要;

要学会如何像海绵一样,在许多迥然不同的学习关系里汲取精髓来提高自己。

在座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校友,大家好!

我是1995年从浙江绍兴考入了经52班,当时是第三届开始直接对金融专业进行本科设班。在座的大部分应该都是我的老师或者学长,所以我非常荣幸这次有机会代表各位校友在这个讲台上进行发言。

刚才陈煜波书记跟我开玩笑说,在回来参加校庆的校友里,也许我不是最年轻的,但肯定是最远的——因为我是从芝加哥飞回来。我2008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取得金融学博士学位之后,一直在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工作,并在2015年成为正教授。因为是很重要的日子,那天晚上我给父母打电话,当时我就跟我爸说:“您知道吗?我这辈子最大的运气是您给的。”说这句话背景很简单,因为当时我不像金学长还看看招生简章,高考志愿一般都是父亲决定的。父亲当时随便填了一个专业,我阴差阳错进入了经管学院学习。但这二十几年下来,感觉自己非常幸运,因为觉得自己对金融的学术研究还算是有天赋的。

毋庸置疑,清华的6年是我人生的成长期,这里的经历真的教会了我待人处世的一切,学会了如何追求完美,这个很重要。更学会了如何正视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的进步。芝加哥大学的学术氛围跟我完成博士学业的西北大学迥然不同。在我去芝加哥大学任职的时候,我在西北大学的导师曾经跟我说,成功的学者要学会如何像海绵一样在许多迥然不同的学习关系里汲取精髓来提高自己。我当时心里暗自庆幸,因为这就是清华教给我的财富。

我所在的芝加哥大学声望颇高,有一次我好奇我查了一下它的中文翻译,它是“益智厚生”,就是积累知识让生命更加厚重。仔细想来,这与清华校训后半句“厚德载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里借最后的机会再说一句:感谢清华,感谢经管学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