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冯至在青岛的诗性时光

2015-07-10 |

天光云影共潮生

——冯至在青岛的诗性时光

冯至(19051993年),现代诗人、翻译家、作家。1927年毕业于北大德文系,1935年获得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91946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德语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等多项社会科学学术团体领导职务。冯至还是瑞典、联邦德国、奥地利等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或通讯院士,获得过德国“大十字勋章”等多项奖项。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县)人。1923年夏参加林如稷等在上海主办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浅草社停止活动,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另组沉钟社,1930年冯至与废名合编《骆驼草》周刊。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1924年,冯至有缘到青岛度假,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诗性时光。        

  以诗结缘的冯至与顾随

  1924年,未满19周岁的冯至在北大德文系求学。这一年6月,“浅草”已经一片葳蕤,暑假快要到了,他应好友顾随的邀请,到青岛度假。

  冯至与顾随结识于1922年,北大同学、同乡卢季韶之兄卢伯屏在山东济南第一女子中学教书,介绍他的同事顾随(羡季)与冯至通信。顾随擅长古体诗,两人书信来往,谈艺论诗。后来冯至回忆说:“我们写的信如泉水喷涌,又如细水长流,延续了六七年之久。”冯至后来成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顾随后来成为“隐蔽的大师”,两人以诗结缘,成为彼此终生的挚友。两人最初约定,把新诗和旧体诗分划领域,各守一体,冯至不写旧诗,顾随也不去写新体诗。

  1924622日,顾随和卢伯屏在济南火车站迎接冯至的到来。此时,顾随刚辞去济南的教职,接受青岛胶澳中学的聘请。顾、卢与冯至寒暄过后,就问到杨晦的情形。顾随、卢伯屏、冯至、杨晦、游国恩、陈翔鹤、陈炜谟等人都是“浅草社”的成员,都曾在青岛的大学或中学执教,留下雪泥鸿爪。

初到济南的冯至,对济南的印象并不甚好:“济南街道污秽;大明湖光,千佛山色,与之颇不相称!”不过在济南浏览了几天后,冯至对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泉城,多了几分亲切。冯至、顾随两人“几次大明湖上泛舟,历下亭前赏雨,品尝鲜嫩的蒲笋”。此时的济南,和《老残游记》描述的风貌没有多大的改变。1924年重阳时节,冯至在北京的黄叶尘沙中,致函杨晦:“千佛山上有红叶吗?大明湖的芦苇想已白遍头了!

青岛对冯至“平和清醒”的影响

  7月初,冯至一到青岛,他的心完全和这座德式建筑风格的城市融为一体。“青岛伸出两臂把海抱得紧紧的,吻得密密的,满山上红楼绿树相遮映,清凉极了!”虽然已经是7月初,青岛仍然凉爽,甚至有清冷的感觉。“睡必被,早晚衣必夹。”城市在山海中,非常安静,道路上车马行人稀少。冯至住在胶澳中学的红楼,星月之夜,一片静谧,唯有虫声弥漫于四野,晚风中把隐约的潮声送来,又隐去。这样的夜晚,适合夜读歌德和里尔克的诗歌,适合天人合一的哲思。夜读和静思的夜晚,为冯至带来诗的灵感。

  微雨霏霏的一天,冯至从中山公园附近的万国公墓(今延安一路百花苑)经过,看到一位少女的雕像,心灵的忧伤,像骤起的海雾,把他笼罩。他写了一首名为《幕旁》的抒情诗。

  我乘着斜风细雨,

  来到一家坟墓,

  墓旁一棵木槿花,

  便惹得风惨雨愁。

  一座女孩的雕像,

  头儿微微低着——

  风在她的睫上,

  吹上了一颗雨珠。

  我折下一朵花儿,

  悄悄放在衣袋里;

  同时那颗雨珠儿,

  也随着落了下去!

  冯至在青岛,遇到天气晴朗的日子,就到海滨洗海澡。海滨上有许多西洋与日本的女子,健全的也有,病恹恹的也有。冯至正是处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春年华,看到她们,不由得想:“她们在异国,活泼而且恬淡,为什么我总是……”听着层层叠叠的潮音,坐望海天之间的水云,冯至在《海滨》一诗中写道:“风吹着发,又长一分,苦闷也增了一寸;雄浑无边的大海,它怎管人的困顿!

  19247月的青岛,从日本手中收回主权还不到两周年,日本人的影子随处可见。冯至在给杨晦的信函激愤中带着感慨,说道:“青岛完全是日本人的青岛。”

  诗人有大海狂怒的暴烈,更多的是风平浪静的温柔,诗性的温柔。“市上,山上,都是清凉凉的,有一种幽静的情调。路上既少行人,行人又舒散。海滨上是无时无地不好的。夜间在地上独行,常常可以听到琴声。山里树木葱郁,有鹿、有兔、有雉鸡。”夜晚,停电的时刻,整个城市陷入一片幽暗之中。蜡烛尚未点亮,冯至站在窗前,沉思,望着满山的寂静。窗外的墙壁上,是满满的爬山虎,在老虎窗的弧形之上,一两条延展的藤蔓,修饰着诗人的梦境。

  除了《在海滨浴场》组诗,冯至在青岛还写了几篇散文,创作了一篇独幕剧。他觉得自己对戏剧太外行了,拿给陈翔鹤、陈炜谟看,他们觉得还好,其中一位在写题的地方写上“In the Storm”,冯至就拿它当题名了。顾随读过这个独幕剧,也感觉新鲜,正式题写“暴风雨中”。

  在青岛,几位忧伤的年轻人都在从事文学创作。陈炜谟写了几万字,顾随开始了长篇小说的创作。这时,杨晦已经就任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文学专修科教员,创作诗剧《屈原》。杨晦将《屈原》邮寄给冯至,冯至收到当日,就在海滨迫不及待地读下去。冯至在信函中对杨晦说,“我以为最好的要算是第三、四、七那三幕了——因为在那里泄尽了你的悲愤。”冯至深有感触地说:“我的想象力,也太薄了!”主张把“把灵魂溶于艺术之中吧!

  在青岛,冯至还创作了一篇童话剧《鲛人》(后改名为《海女》)。冯至感觉,《暴风雨中》、《海女》两部剧作,“真仿佛是我艺术的转机呢!”青岛给冯至的影响,是“平和”和“清醒”,除了读了一些莎士比亚的诗,承认在青岛并没有读什么书。

冯至在青岛40多天,到了告别的时刻了。顾随填词一首《临江仙·送君培北上》:去岁天坛曾看雨,而今海上秋风。别离又向月明中。沙滩潮定后,戏浪与谁同。把酒劝君君且醉,莫言我辈终穷。中原逐鹿几英雄。文章千古事,手障万流东。

好友萍聚星散

  1924814日晚上,冯至乘坐夜行的火车离开了青岛。在晃动的火车上,冯至望着车窗外迷离的灯光,忽然一阵惆怅。终点济南有好友杨晦的身影,起点青岛有好友顾随的音容,冯至忽然想起杜甫的诗句“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吟诗。”他们萍聚,星散,诗歌是唯一的行李。

  “海上归来,真仿佛洗去许多尘垢,现在只剩下两袖清风,一箱书画。”一个多月的时间,涛声,云影,红楼,绿树,栈桥,兵营,青岛的这一切,都成为冯至心头的具象,“月余之留,影我甚巨”。冯至想起法国某诗家所说的格言:“不怨天,不尤人,安安静静,享汝之悲哀。”经过青岛的文学之旅,冯至打算在“平和静寂中了此一生”。

1925年,冯至、杨晦、陈炜谟等人成立“沉钟社”,编辑出版《沉钟》周刊。“浅草”象征着青春的一抹青翠的绿色,“沉钟”象征着人生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他们要以文艺唤醒沉睡的世人;为内忧外患的时代带来黄钟大吕一样的声音。

冯至()1931年在德国海德堡

  1930912日,冯至与清华大学教授吴宓(享受年假,去欧洲访学)结伴,踏上去德国留学的路。初到德国海德堡的冯至,会不会在一个月亮圆圆的夜晚,梦到青岛绿荫中的红瓦,碧波中的栈桥呢? (柳已青)

转自《齐鲁晚报》201573

相关新闻

  • 052019.11

    清华大学第二十一次校友工作会议在青岛举行

    10月27日,清华大学第二十一次校友工作会议在青岛举行。

  • 282016.03

    美好的时光

    美好的时光(生医4)

  • 212016.03

    青岛校友会基本情况介绍

    一、青岛校友会基本情况介绍 青岛校友会自2010年恢复成立以来,始终秉承根系清华、立足青岛、服务校友、促进合作的理念,为校友搭建“增进友谊、信息交流、共同创业”这三大平台。目前在...

  • 302013.07
  • 272012.12
  • 152014.12
  • 012011.08
  • 032009.04
  • 082018.08

    冯至——生命在沉思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 仿佛在第一次的拥....

  • 022023.03

    冯至在西南联大

    我和父亲有聊不尽的话题,那就是昆明。我们家是1938年12月随同济大学搬迁到昆明的,那年父亲33岁,正是如《神曲》开篇所写的,“在人生的中途”。第二年8月他就辞去同济大学的工作到西南联合大学任外国语文学系教授,一直工作到联大结束,1946年6月我们随北京大学复员回到了北平。在昆明住了七年半,其中有七年在联大度过,这七年,他在研究歌德、里尔克与杜甫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在创作上也出现了一个高峰,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