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清真食堂——穆斯林同学温暖的家

2007-04-05 |
清华清真食堂——穆斯林同学温暖的家

清华清真食堂——穆斯林同学温暖的家
作 者: 发布日期:2007-04-05


学通社记者 张雪健 张裕新

  清华园里餐厅很多,以其各自的特色,服务着每一位同学的一日三餐。在这许多的餐厅中,有一个最为特殊,也最有特色,那就是位于观畴园一层西侧的清真餐厅。

  为了了解这间与众不同的餐厅的过去和现在,我们特地采访了学校的董力老师、清真食堂的师傅和一部分穆斯林同学。提到清华的清真食堂,董老师一下有了很多的话题,她回忆说,早在文革之前,学校就已经为穆斯林同学建了独立的清真食堂,之后又经过了几次的翻修改造,现在的这个食堂是2001年饮食广场(现在的观畴园)建立后新建设的。一直以来,学校都十分重视办好清真饮食,落实好穆斯林同学的伙食问题,大到清真食堂的运营方针,小到内部装修,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关怀和指导,例如它的地理位置的安排,就充分考虑到了空间的独立性,避免与其他餐厅之间产生空气流通。

  清真食堂的服务对象包括清华回、维吾尔、哈萨克等穆斯林同学。为了切实尊重这部分少数民族同学的风俗习惯,认真解决他们的饮食问题,学校饮食服务中心在餐厅的硬件建设、饭菜质量、服务模式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为了保证清真食堂内部空间的独立,设立了专门的操作间、专柜、专库、专车、专用餐具;为了使同学们吃到真正符合清真标准的肉制品,饮食服务中心派人专门对各种清真原材料特别是肉类的来源加以严格的控制和审查,同时,还成立了“清真食堂伙食委员会”,成员由同学代表组成。伙委会同学与清真食堂员工一起去牛街采购地点考察、监督肉制品的生产加工过程、质量、价格,共同搞好清真伙食原材料的采购工作,以确保采购牛羊肉符合要求,让同学们吃得放心。

  为不断提高清真餐厅厨师的烹饪水平,饮食服务中心还定期对清真食堂员工开展培训。中心定期邀请社会知名清真餐厅的高级厨师来我校清真食堂开展培训,从穆斯林的风俗习惯到相关的烹饪技术,进行全方位的开展培训,不仅提高了食堂师傅们清真菜的烹饪水平,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同学们的风俗习惯,进一步拉近了食堂员工与少数民族同学的距离。

  除了有共同的饮食禁忌,来自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同学更有着不同的口味。食堂的师傅们也曾遇到过众口难调的问题。为了尽可能满足来自各地同学的不同口味,食堂的员工和“伙委会”的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我最喜欢的家乡菜”活动,就是他们的一个点子。来自祖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学生介绍各自家乡的著名菜肴、风味小吃,并向食堂的师傅们提供菜谱。而师傅们则利用业余休息的时间不断摸索各地菜肴的烹饪方法。现在的食堂,早已告别了原来饭菜品种单调的日子,各地美食、各种新鲜花样每天都会出现在同学们面前,每每此时,同学们总会感到家乡并不遥远。

  细节往往最能反映态度,清真食堂的管理即是如此。食堂的管理员和师傅们非常注重对技术和服务进行细致分析,处处留心,不断改进。因为他们明白,在这里吃饭的同学们往往几年如一日,都会在这里就餐,相对其他同学选择少很多,相应地对师傅们的要求也比较高。为了能够及时、定期地了解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同学们一起将食堂建设好,饮食服务中心和清真食堂的管理员与“伙委会”的同学们建立了例会制度,定期地交流沟通。食堂的师傅们还和“伙委会”的同学一道,不定期地搜集就餐者的意见和建议,事无巨细,都会做好改进和改善。不仅如此,师傅们还定期对餐桌上的剩饭剩菜进行统计记录,并加以分析总结,以此来不断提高烹饪水平。比如:一道“蒜茸空心菜”,看上去美味可口,可在以前打这菜的同学基本都会剩下。师傅们发现了这个现象,便对剩菜进行了“会诊”和细致的总结,最终发现由于在烹饪过程中过分地强调了蒜在这道菜中的作用,加的量过了,因而结果事与愿违,造成这道菜走了味。师傅们对这道菜进行了改进,结果餐桌上的剩菜中再也看不到“蒜茸空心菜”的踪影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穆斯林同学有自己独特的节日,比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每到这些特别的日子,食堂的师傅们总会全力以赴为同学们准备各种节日食品,使大家能够过一个愉快的民族节日。开斋节之前一个月的斋月期间,为了适应少数同学的用餐时间,食堂管理员黄师傅亲自带头,职工们午夜起床,一直工作到凌晨四点多,为同学们准备斋饭,而白天依然坚持工作。有一年,一位师傅正在为给同学们准备开斋节的饭菜忙碌着,妻子打来电话说孩子生病需急送医院。他考虑再三,说服了妻子,“我走了,同学们怎么办?今天是他们的开斋节啊。”尽管妻子在着急埋怨,尽管心里惦记着孩子,但看到同学们的节日过得很开心,他的心里是暖融融的。

  清真食堂不是一个单纯的餐厅,它更是清华的穆斯林同学最温馨的家。每年穆斯林同学都会举行新生迎新会和毕业生告别会,每个节日也都会在此共同欢庆。同学们就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彼此认识,彼此了解。他们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频繁更换食堂,清真食堂总会伴随他们度过自己在清华园里的时光。同学们四年、七年、十年都在这里吃饭,对这里有着很深的感情。食堂的师傅们也早已和同学们成为一家人,管理员黄师傅甚至能叫出来每一位在此吃饭的同学的名字,这在其他食堂是不可能的。每逢有同学过生日,都能收到食堂师傅送来的一碗长寿面,这一碗面虽然不值钱,但其中又包含着怎样的关心与祝福!每当有同学生病受伤,都会受到师傅们和同学们格外的关心和照顾。有一位同学踢球摔伤了腿,不便到食堂就餐,食堂师傅和同学们就轮流把饭菜送到宿舍。为帮助受伤同学尽快恢复痊愈,还专门为他开小灶。有一位在清真食堂吃饭的女同学,把钱包丢在食堂,里面不仅有几千元的现金,还有重要的证件。当她从清真食堂师傅手中接过钱包时,感慨万千:“真不愧是清华大学的食堂,不仅饭做得好,人更好……”

  清真食堂在穆斯林同学的心中有着不一般的位置,这里见证了他们在清华园里每一个美好的时光。对食堂的师傅们,同学们更是有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每年同学们都会联名向他们送去感谢信,送去贺卡和精心准备了一些礼物,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激和谢意。去年的开斋节,同学们组织了一次征文活动。在食堂门口的展板上,贴满了和清真食堂有关的文章,他们记录下了每个和清真食堂有关的故事:有非典时期的互相鼓励,有斋月期间的亲情关爱,更多的是一日三餐的饭桌友情。连一些毕业多年的师兄师姐也发来文章回忆当年清真餐厅的日子,字里行间流动着对食堂、对兄弟姐妹们的感情……

  清华的清真食堂,作为北京穆斯林大家庭的一员,先后得到北京市民委、海淀区民委的关心和支持,2004年上半年海淀区人大、政协的部分穆斯林代表和委员视察了清真食堂,下半年北京市民委张恕贤主任来校调研高校清真食堂工作,对清华清真食堂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市民委、区民委为高校穆斯林同学办实事,2005年、2006年先后拨款7万元为清真食堂添置煮面机、消毒机、饭菜的保温设备等,这些设备提升了清真食堂的服务质量,传达了党对穆斯林同学的关情,也温暖着清华穆斯林同学的心。  

  美丽的清华园是一个各民族同胞的大家庭。多少年来,各族同学在这里共同勤奋学习,拼搏进取,延续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统,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做着自己的贡献。而在清华园里所收获的那一份和谐与温暖,也必将伴随每一位同学的一生。


附 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