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于非常之时,成非常之功

2017-11-03 | 盛玉雷 | 来源 《人民日报》2017年11月3日  |

这几天,西南联合大学建校80周年引起了社会关注。一群平均年龄超过90岁的联大校友汇聚一堂,分享峥嵘岁月的记忆,让人们穿越时空,感受一代人与国家民族同心同行的艰难跋涉,致敬这一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一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进行曲》,唱尽了西南联大“辞却了五朝宫阙”的辛酸过往,折射出山河破碎的深重苦难。“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诞生于外敌入侵的危难时局,行进在硝烟弥漫的神州大地,西南联大最终落脚在西南边陲用泥土版筑成的围墙里。在夏天漏雨、冬天灌风的条件下,这所集三校之力、于非常之时组建的“临时大学”虽然只从1937年到1946年存在短短8年11个月,却发展成彼时教书育人的理想场所、救亡图存的精神高地。

西南联大走进了历史,却留存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纪念会现场以西南联大“校友企业”自称的百度,对当年的联大校舍进行了数字化重现。以AI追寻“未消失的西南联大”,再一次体验窘迫贫寒的求学环境,校友代表杨振宁却用“幸运”来形容。的确,茅草屋虽略显破败,却可以欣赏朱自清、闻一多的文学辞章,旁听吴宓、钱锺书、朱光潜的深邃洞见,与陈寅恪、傅斯年、钱穆一头扎进历史,同冯友兰、金岳霖切磋中西哲学,和陈省身、华罗庚一起钻研算学,与吴大猷、叶企孙争论物理前沿……正是在与大师的朝夕相处中,3000多名毕业生里就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100多位两院院士……成才率之高、成才梯度之密,直到今天都让人惊叹不已。

西南联大的成才密码,背后是备受推崇的“联大精神”。北大教授陈平原曾提到,“联大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联大有精神:政治情怀、社会承担、学术抱负、远大志向。”这样的联大精神,就体现在“刚毅坚卓”的校训中,就彰显在“停课赏雨”“跑警报”的乐观里,就镌刻在如今依然挺拔于西南联大旧址和北大、清华、南开的纪念碑上,就吟唱在“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校歌旋律中。正如被称为中国焊接第一人的联大校友潘际銮院士坦言,“那个时候,国家都快要亡了,我们读书的时候,哪里会想着就业、赚钱啊这些事,都是想着学好了,怎么才能救国。”无论颠沛流离,不管饥寒交迫,联大师生“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永不动摇”,始终背负着同国家民族命运共进退的时代使命,这就是联大精神的光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年需要救亡图存的精神激励,新时代同样需要不忘初心的精神回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昂首阔步于新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时代精神的滋养、历史使命的担当。“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面向现代化强国目标,西南联大的故事正有待这一代青年去续写。爱国、担当、奋进、自强的精神之光,必能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行之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