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汪曾祺文字的一种读法

2009-12-08 |

云淡风轻两相宜

近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随遇而安》,他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说:“先生读过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斯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这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在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聆听他上课的情形。

一个干瘦的老人,从外表看就像是乡村里可以随意看到的老头,只有从他那从容淡定的笑容里让人看出这老人的与众不同。他讲小说和散文的语言,讲《沙家滨》中那阿庆嫂精妙的台词:“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源于他故乡民间文学的滋养。似乎也和他的老师沈从文一样,汪曾祺先生讲的都是大白话,但每一句大白话都是经过生活的筛子淘洗过,令人品读起来回味无穷。后来特意看他的小说《受戒》和《陈小手》,一下就被他那种天然去雕饰,没有任何枝枝节节的语言吸引住了。或是从这时候起,我对于文章里出现的华丽词藻和成语特别的厌恶,觉得那是写作者内心虚弱的表现,以至于影响到我此后写文章的风格。那是一堂最为轻松的课,这个可爱的老人课后成为众多同学照像的道具,他干瘦的脸上始终挂着和蔼的笑容,像个听话的孩子协助大家完成合影。

然而,不朽的仍然是文字,在这样的冬日里汪老先生早已远逝的时候重读他的作品,让我更从中读出了一些为文的道理。他写故居的《花园》:“一下雨,什么颜色都阴郁起来,屋顶,墙,壁上花的图案,甚至鸽子:铁青子,瓦灰,点子,霞白……”那样沉淀下来的色彩三言两语就勾勒出少年的心态,他写草、蟋蟀、蝉、蜻蜒,写为一只麻雀而哭,好像是在随意记流水账,直到行文至“有一夏天,我已经像个大人了”,父亲让他抽一支烟,“那一次,我感觉我跟父亲靠得近极了。”不知不觉中在这白描般的叙述里“故园”隐到了时间的背后,这时,才感觉到这“流水账”是如此的简炼而意味深远。不由一声长叹:这就是驾驭文字的功力啊!同样,他写《昆明的雨》、《夏天》、《冬天》、《我的家乡》、《夏天的昆虫》,文字间干净得容不下一个多余的标点,有时看似直切主题,三言两语点到为止,让你不能尽兴,但细一品味又如一杯醇厚的老酒香绕舌尖久而不散。他说“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的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一幅简洁的水墨画就把昆明的雨勾描得淋漓尽致。

汪曾祺先生显然还是个品味相当高雅的美食家,他记叙了自己有一次买牛肉碰到一位从不吃牛肉的妇女,为了儿子要到外地让他习惯而买牛肉,他并自告奋勇地对这位用心良苦的母亲现场进行了牛肉美食传授的情形,读来令人心间为之一动。汪曾祺先生写了很多有关饮食方面的美文,如《昆明菜》、《苦瓜是苦的吗?》、《咸菜和文化》、《四方食味》、《故乡的食物》、《五味》、《肉食者鄙》等,种类有数十种之多,五味杂陈,见识丰富。甚至在《吃食和文学》一文中从美食体悟到作文的相通之处,他说:“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作家、一个演员的口味最好杂一点,从北京的豆汁到广东的龙虱都尝尝。”此话可谓点到的为文者的命脉。正是这样,同样在汪曾祺这些如大白话貌似科谱读物般有关饮食的文章中,常在不经意间闪现在其中的只言片语,犹如破空而来的响箭,悠忽这么一闪却把你的郁结穿膛而过,透气透风。

记得1991年鲁迅文学院的讲台上,这位和蔼的老人也这么告诫坐在台下的如我一样的初入文学门槛的作者。当时,正处于不知天高地厚觉得每一篇小说都可拿诺贝尔文学奖的年龄,这样的告诫不蒂是一剂猛药,让膨胀的心把高度放低。或也正因于此吧,随后的日子里我才能将文学的步子一步一步地走过来,并让我学会在写作的进程中努力多把握几种套路,不把文字写死写僵了。

而很显然,汪曾祺先生这样驾驭文字的功力并不仅仅来源于纸面之上,文字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品格的支撑。因为,一颗浮躁的心又怎能让文字安静下来呢?而没有起落的人生经历又何来一朝的大彻大悟呢?品读汪先生的文字就会想起他在《七载云烟》中描述的抗战时期西南联大那段困顿的生活。当然,最让人感慨的还是他遭受现实委屈的日子,好像还没有看到哪一个人用如此轻松和诙谐的笔调述自己经历噩运的岁月。在《随遇而安》一文中,他记叙了自己糊里糊涂成为右派的过程,言及那段与农民同睡一铺大炕的经历,对于他“确立以后的生活态度和写作态度是很有好处的。”而这样的“随遇而安”需要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只有淡定从容的智慧才能把文字所有的枝节都清理得干干净净,继而呈现出一种简单朴素的深刻。

然而,我想,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之所以如此的干净和安静,似乎可以从他《无事此静坐》一文中找到答案。他在文中说:“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并称“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静是要经过锻炼的,古人叫‘习静’……习于安静确实是生活于扰攘的尘世中人所不易做到的。”但他又说:“静,不是一味的孤寂,不闻世事。我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惟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此话,显然为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找到了解读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汪先生说有十多年,他养成了静坐的习惯,一杯茶一支烟,一坐一个多小时,“虽是犹然独坐,然而浮想联翩。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生动起来。”这里,声音?颜色?那就是文字依托之上得以流动的形。

诚哉斯言,只是静坐之中如何安稳一颗摇摆的心灵,让身和心一同静坐自省,这又得依赖于个人的品性了。现在,重读汪曾祺先生的这些文字,由此我想到写作的题材是没有大小之分的,倒是写作的心态有高下之分。同样写美食和花花草草,有人写得花花绿绿的煞是热闹,细观不外是一堆人云亦云东拼西凑的科普读物而已,而如汪曾祺先生那样在美食中品咂出人生的五味并形诸于干净的文字,是得费一番“静”的功夫了。(绿笙)

转自 三明日报 2009年11月27

相关新闻

  • 292022.07

    爱是一种修行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02016.03

    幸福是一种能力

    “教育应使受教育者现在的生活就是幸福而有意义的,并以此为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周国平《碎句与短章》

  • 112019.04

    文字里的烟火气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的散文读来清新、雅致,颇有一番生活情趣之美。

  • 112022.11

    清华,是一种信仰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52017.03

    凸现完整的汪曾祺

    在当代小说家中,我最喜欢汪曾祺,但一直感觉他是一个很难归类的作家。汪曾祺差不多是唯一一个在中国现代和当代两个文学史时段都写出了具有同等分量的作品的作家....

  • 082007.05
  • 182020.03

    文字有底色,人间送小温

    汪曾祺(1920年-1997年),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

  • 102018.01

    汪曾祺与西南联大

    提起汪曾祺,人们会想到他是沈从文先生的高足,京派第四代作家的代表,但从文学成就看,汪不如沈。其中原因很多,有一条常被忽视:在沈之外,汪曾祺另有师法,故....

  • 232017.05

    汪曾祺的迷人细节

    我阅读汪曾祺三十年,写了一些文章,但更多的是收集到不少有关汪曾祺的细节。细节总是充满活力,它不一定非得指向什么,但细节就在那里,人们听到或者看到,多半....

  • 162017.10

    汪曾祺的签名本

    汪曾祺真是个好老头。他去世这么多年了,影响力还那么大,生卒的纪念日总还有人记得,为他举办纪念活动,家乡为他扩建文学馆。这些年来,一些学者和文学爱好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