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文化培养我成才

2008-06-24 |

*1977级,汽车)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1977级实际是19783月初入校的,但今年仍被学校认定是入校30年。回顾这30年的历程,真是百感交集,感慨万分。

董扬学长

我们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当我从封闭落后的农村,带着四年多农民生活的老茧和质朴,进入这梦寐以求的全国最高学府——清华园,真有做梦的感觉。周围同学虽年龄参差不齐(本班年龄从17岁至31岁),但都是社会精英;学校老师都是历尽坎坷、博学多才;而国家刚从十年浩劫中走出,百业凋零,百废待兴,等待我们学成后建设。所有这些,都促使我像海绵吸水一样努力地汲取知识,汲取清华的文化,迅速成长。经历了七年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之后,当我迈出清华园时,我已从一个懵懂的农民青年,成长为具有较全面才能和心怀国家民族责任的知识分子。

毕业23年,恰逢我们国家由贫穷走向富强,也是我所服务的汽车产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23年。

其中前16年,我是在政府部门工作,前后在主管汽车工业的中汽总公司、机械部和国家机械局任工程师、副处长、处长以及副司长。参与制定全国汽车工业“八五”、“九五”科技规划,主管过一系列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还有作为专家组成员身份参加中国加入WTO的中美、中欧间谈判。自20006月起,我奉调进入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任总经理至今。其间北京汽车工业控股公司的总资产由140亿元增至500亿元,产量由12万辆增至68万辆,销售额由70亿元增至600亿元。

回顾23年的工作经历,适逢盛世,小有成就,是清华培养了我,造就了我,清华给予我知识和工作的能力,清华文化教我如何做人做事。

清华七年,养成了我的自信心。学校的教育和耳濡目染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你们是社会的栋梁,清华人没有做不了的事。2000年当我只身奉调进入北汽时,就是抱着这样的信心,虽然之前我毫无企业经验,毫无地方工作经历,但我自信,事情都是人做的,清华人不会比人差。更何况,诸多清华前辈以他们的学识和业绩为我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任何人、任何单位、都不会小瞧我们,拒绝我们,敌视我们,只要我们认真去做,就一定会有成绩。

清华的科学精神,还养成了我以诚待人的处世之道。什么是科学的态度?我的理解是基于事实,相信规律。既如此,则不敢隐蔽真相,不屑投机取巧,所以也就只有以诚待人一条路了。实践证明,你以诚待人,人也会以诚待你。即使有人不坦诚,也不怕,隔几天你也就明白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况且别人对清华毕业生,多少有点敬畏之心,怕的是你看不起,心不诚,断无欺你之理。

清华文化的又一精髓是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理清工作的思路。任何一件事情,都可能面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按照清华教育我们的科学的综合分析方法,总能分析出利在何处,弊在何处,再分析出利有多大,弊能否承受,还能分析出近期利弊如何,远期利弊变化。在这些分析完成后,工作思路也就非常清晰了。1992年至1995年,我曾负责指导汽车电喷系统的引进工作,当时就有单点喷射还是多点喷射?引进博世技术还是引进福特或西门子技术?要便宜的旧式油嘴二手生产线,还是较贵的新式油嘴生产线?要不要包括空气流量传感器和氧传感器等争议。而经过科学分析以后,各方意见迅速达成一致。至今,由该项目发展而成的联合电子公司仍依照当初决定的技术路线发展,而该公司已成为年销售额几十亿元,利润几亿元的中国最大的汽车电子企业。

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便是清华的教育使我懂得了团结配合的重要性。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某某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那么系统工程怎样才能做好呢?其关键在于必须联合各方的力量,团结绝大多数人。以清华人的素质和聪明,发现别人的缺点和不足不难,难的是如何做到厚德载物,发挥众长,团结大家一起完成共同的事业。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是天性,恃才傲物又是精英们易犯的毛病,而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看,人的优劣长短并不重要,而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是最重要的。从系统工程的思路出发,还有一点是很重要的,这就是甘当配角,对一辆汽车而言,发动机、CPU固然重要,而螺丝钉也是不可缺少的。1999年参加WTO中美谈判时,我的任务就是配合外经贸部谈判,作技术辅助和行业沟通工作。我当时采取了主动配合、认真配合的态度,根据谈判焦点问题和我对汽车行业的了解,提出了汽车整车关税的下降曲线,既保护了中国汽车企业的利益,又有力地促进了谈判,受到外经贸部领导和国家机械部的表彰。

30年过去了,清华已在我身上刻上了深深的烙印。我真的感到,我之所以成功,都与清华的教育、清华文化的熏陶分不开。愿母校越积越厚,愿清华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取得更大的成功!

* 作者现任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