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怀念在清华学习的日子

2008-12-02 |

俊(1977精仪)

到今年1月,我从母校清华大学毕业已经30年了。虽然经历过生活的红红火火、坎坎坷坷,但是30年前在母校学习生活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19771月精密仪器系(1973级)光32班毕业师生合影

最使我怀念的是我们的老师。是他们顶着当时的政治压力,克服生活困难,在简陋的教学条件下,以十分敬业的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将我们引入科学知识的殿堂。他们教书育人点点滴滴的事情至今回想起来都令我十分感动。

教授我们数学的郑乐宁老师从小患病,一条腿基本失去了功能,行走靠拐杖支撑。我们的数学教室在9003大楼4楼。盛夏,我们年轻的小伙子爬到教室都是气喘嘘嘘,汗流浃背。他一个上了岁数、行动十分不便的人,拄着拐杖上楼后,坚持站立近两个小时为我们讲课。教室既无空调,又无电扇,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为了不让学习困难的同学掉队,老师还常常到宿舍给同学们辅导数学。1976年,他给我们讲授计算机语言和编程课。该课的上机实习要到离校较远的市区北京某计算中心进行。有时他和我们一道挤公交,有时他骑着自己的改装三轮自行车到上机单位。由于路程较远,他只有一条腿能够使上劲,骑车速度很慢,每次到机房后往往来不及休息,就开始辅导我们上机操作。

梁晋文教授在文革前就已经是国内精密计量领域的知名专家,他讲授的精密计量和误差理论惠及几代大学生和众多科技人员。至今我仍然记得他在给我们讲授《机械设计中的误差分析》课的情景,他那严谨的理论推导,周密的逻辑分析,丰富的实践知识,对祖国计量事业发展的构想,使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70年代老师被作为“反动权威”受到冲击,房子被收回,一家人与别人挤住在一个单元里。不久他被查出得了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靠吃烤馒头片度日,他的病例被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癌症研究小组作为治疗研究样本,每周检查吃药。即使在这样的境遇下,他仍然兢兢业业,坚持指导我们毕业设计。我们班毕业设计项目之一是北京邮票厂的“邮票联拍机”。老师是该项目机械设计的指导老师,他事必躬亲,一丝不苟,每张图纸每个尺寸都要反复核对,经常审图到深夜。

我们最重要的专业课之一是《应用光学》。由于历史原因,当时教材较为简单,无法适应教学需要,特别是象差理论部分,在教材中论述较少。为了系统地给我们讲授光学设计原理和方法,让我们对专业课掌握得更为扎实,讲授这门课的邬敏贤老师不顾身患高血压,废寝忘食地备课,将她多年的业务积累编成讲义。我们做光学设计题目时,开始时是通过查对数﹑三角函数手册追迹光路,后来才使用了手摇计算机,工作量大、枯燥而繁琐。老师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们,直到每位同学都操作熟练、结果正确为止。

教我们光学冷加工和特种工艺的张林兴老师,为了让我们对该课程掌握得更加透彻,他将自己和工人师傅们的经验编成讲稿。他不辞辛苦,连续几个星期通宵达旦地工作,硬是用钢尖笔和钢板将几万字的讲稿刻成腊纸,油印成讲义发给同学们学习。同学们结合在光学加工实习中的实践经验,学到了许多实际操作知识。

我十分怀念我们的班集体。我们班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是一个民族大家庭,班里除了汉族外,还有蒙古族、朝鲜族、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同学。

全班35位同学,十分团结友好,在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照顾。女生有什么力气活干,男生会义不容辞地帮忙;男生如需缝被子,女同学们争着去做。

自己的事自己干。学生宿舍、走廊、楼梯及厕所的卫生全由学生自己负责打扫,一个宿舍负责一天,大家都做得很认真。记得有一次宿舍闹臭虫,班级生活委员从学校领了杀虫剂,全体同学动手喷洒药剂,把臭虫杀了个干干净净。每到秋季,学校要在地窖里储藏白菜供冬季食用,这个时候同学们会帮助学校搬运大白菜;当时学生食堂吃饭人多,厨师人手不够,每天午饭都要由各班学生轮流值日帮厨。虽然这些都是简单劳动,但我们都很投入地去干。当时大家都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并不觉得上了大学就高人一等了。

生活节俭是我们这代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有一次,我班一位同学在宿舍楼道里发现一块面饼,他觉得十分可惜,也觉得丢饼的人很不应该。就将这块饼用小绳拴起来,用纸抄写了一首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挂在宿舍楼的门口。丢这块小饼的同学看到这一情况后,马上找到我班干部说明了情况。原来他刚从部队学军归来,这块饼是他从部队带的干粮,到校后发现已干,就顺手扔到楼道里,后来觉得很不对,也感到很惭愧。随后他将那块饼取了回去交到班里,要求班里开讨论会,好让大家引以为戒,从中提高认识。不少同学为捡饼者的认真、丢饼者的坦诚而感动。通过这件事,也使大家认识到我们是人民的大学生,是人民省吃俭用支持我们上大学,我们没有资格浪费。

三十年过去了,祖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母校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也步入中老年,但对母校对老师的怀念和母校给予我们的教育始终无法忘怀。

怀念是幸福的,她把我们带回到风华正茂的时代,带回到欢声笑语的班级;怀念是苦涩的,她让我们多了一分遗憾、多了一分惘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相关新闻

  • 042024.01

    2023年文章目录索引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12011.08
  • 272010.12
  • 192011.01

    感谢母校

    路而红(1980自动化)在阔别30年后的今天,我和1976级的同学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踏进清华园,看到熟悉的校园、老师和同学,往事历历在目。 33年前,我们第一次走进清华大学,母校张开双臂,热情地迎接我们。还记得:在主楼208教室,居余马老师常常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到深夜,他经常被同学们围得水泄不通,只有从声音中才知道他在哪里;胡东成老师为我们讲授电子技术,每章的重点和难点,他都用唐诗引出和点评;时任系党委副书...

  • 102010.02
  • 022008.12
  • 012011.08
  • 232016.03

    邮政界的数学人 ——清华大学[1984级] 陈明志 访谈纪实

    陈明志学长是1984年考入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系的。应用数学系是如今数学系的前身,于1979年恢复建立。虽然应用数学系恢复建立时间不长,但是,它秉承了清华....

  • 232018.11

    舞台剧《到大西南去》重现西南联大师生青春岁月

    11月28日至12月2日,原创舞台剧《到大西南去——我的青春在西南联大》即将登上北京舞台,在朝阳区香河园文化中心多维剧场连续上演五场。

  • 222021.12

    深切缅怀!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获得者陈念念院士逝世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工业功勋获得者,核材料与核燃料专家、工程物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学会同位素分离分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理事、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科技委主任陈念念同志,于2021年12月21日15时4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81岁。陈念念院士1941年10月4日出生于上海市,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同位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