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戚发韧:航天精神要继承、更要发扬壮大

2008-03-21 |

王倩、张坤平

  一头银发,满脸微笑,记者近日采访了前来参加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中国航天专家,神州5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兼总指挥戚发韧委员。作为和航天事业相伴了50多年的老委员,戚发韧这次带来的提案依然离不开航空航天。戚发韧表示:“现在世界上有些国家都有关于航天的规划和规定,而航空这方面却还没有,我们建议国家应该立法。关于航天这方面我们主要是要持续地发展。航天航空事业,不仅要有知识,而且还要有力度,另外还要持续发展。

  1952年,时年19岁的戚发韧考入了清华大学航空系,自此结缘航空航天。两年后,按照当时中央政府的部署,他所在的清华大学航空系改组为北京航空学院,这也注定了近60年后,戚发韧成为了这所学校最富盛名的毕业生之一。在戚发韧与航天事业相伴的50多年生涯中,有两个很重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35岁时以创纪录的低年龄,担当了东方红1的总设计师,那时的他,甚至被称做中国航天的“18勇士

  “东方红1的成功,令戚发韧的人生一帆风顺。此后,东方红2风云卫星等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彪炳千秋的里程碑,戚发韧都在担当总设计师。直到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启动之时,时年已近60岁的戚发韧迎来了新的挑战,担当神州系列载人飞船的总设计师,最终直至总指挥。这一次,他把宇航员安全送入太空,又确保安全返回。

  从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到执行“多人多天”飞行任务的神舟六号再到即将于2008年下半年发射的神舟七号。在中国民众看来无比激动人心的载人航天,在戚发韧看来,无非是一项工作而已。在他的心理,思虑的是中国航天事业未来的发展。他说:我们航天人总喜欢有事干,航天事业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中国的航天事业应该说有三个里程碑,都搞得比较好,影响也比较大,这就说明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前,搞一个航天事业时间都比较长,而我们的探月工程完成的时间就比较短,这是因为我们国家的技术比较好了,有好多的科技成果和产品都可以用了。21世纪航天发展得特别快,也非常热,同样也希望国家有一个比较长远的规划。既能结合自我的情况,又能够与国外的整个发展形势相适应。我们希望国家通过这次的体制调整,能有一个部门全面考虑航天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以后的20年、30年的发展。

  戚发韧的身上柄持着航天人所特有的冷静和热忱。他认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离不开国家政策上的扶持,更离不开航天人的航天精神。戚发韧说:“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除了国家航天方面的政策给神舟营造这么好的环境之外,航天队伍还是非常优秀的。应该说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东西。比如说我们有航天精神、有两弹一星精神、有载人航天的精神,这都是我们队伍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要继承,也要发扬、壮大。这还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航天精神,那么大家都有一个动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去克服。

  2008年,中国航天事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神舟七号将承载着中国人首次空间出仓的梦想再次探寻太空。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领军人物,戚发韧在对神舟七号的发射充满信心的同时也对神七发展三步走的目标多了一份思虑。戚发韧表示:从目的情况来看,神七进展还是挺顺利的。我们比较有信心把它搞得像神五神六那样好。我想老百姓和委员们都十分关心,比如说升空以后干什么。但就近期我们都是有安排的,载人航天工程有个三步走的安排,这些事情目前正在实施当中。主要是三步走完了之后下一步应该干什么。我估计老百姓不一定都想这个事情,但是我们从事这个事业的人很关心。”

  在我们的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戚发韧在我们的签名本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希望海峡之声为两岸的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一个老航天人深沉而朴素的心愿。他期待着两岸有更多的交流,期待着两岸可以共同发展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

(转自:海峡之声网 2008312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