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另类”清华人——李建臣学长访谈录

2018-03-22 | 林子夜(2014级新闻与传播学院) |

李建臣,出生于吉林省梅河口市。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副司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大学特聘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特约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博士,编审。

采访李建臣学长,毫无疑问从他那篇闻名遐迩的散文谈起。

林子夜:读了您的散文《故乡的河》,真的感觉美轮美奂拨动心弦。又看到这篇散文被丁建华、任志宏、詹泽、马宗武等许多著名艺术家在各种场合朗诵,被许多媒体转载转播,并且被收入到中小学教学读物中,我既感钦佩也很好奇。您作为清华的一个工科男,怎么会弃理从文?而且参加工作多年很少写散文,怎么会一出手就是一篇杰作呢?

李建臣:大概是因为上了年纪吧!实际上从中学时代,我就喜欢文学,喜欢古诗词,就曾立志成为一个文学家。我当时认为,要实现这个理想,必须要经过两个方面的历练。一是必须要熟悉科技。生活在当今社会,如果知识结构中缺少科技基础,思维方式中缺少逻辑训练,那么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就可能不完整不完善。二是必须要有机关工作经历。这是中国特色。在机关里摸爬滚打几十年,可能会加深对中国文化本质的认识。所以就考了清华、进了机关。实际上这些年来一直在积累,在输入,或许在今后的某个节点开始输出。所以,如果以后再看到我写出了新作品,不要惊奇。所谓弃理从文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我既未弃理,也谈不上从文。中学时代背诵了大量诗赋文章,比如《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琵琶行》《滕王阁序》《蜀道难》以及前后《赤壁赋》等等,今天依然倒背如流。这些经典肯定会陪伴我一生。在清华读书六年,我大多数课余时间泡在图书馆里,有计划地自学了中国文学史,自学了西方文学史、经济学史、近代政治思想史以及宗教史等领域的著作。这些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宝,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受益良多。

林子夜:您的大学时光真的没有虚度。

李建臣:阅读只是我课余生活的一部分。我还吹过笛子,唱过京剧,说过相声,赛过桥牌,打过篮球,玩过拳击……玩的事也一点没耽误。当然,前提是正常的学业不能受影响。我处理得还算比较好,不仅从未挂科,还考过全班第一,而且做过班长、团支部书记、党小组长、校级三好学生,也做过校学生会办公室主任。当时陈希还是校团委书记,指导学生会工作。

林子夜:您这就是典型的学霸啊。不过您的一番话无意中解开了我的另一个谜团。接到采访您的任务后,我除了浏览网上转载的您的文章,还一直在研究您的微信公号。我发现您做过许多演讲。您演讲的鲜明特色就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谈笑间就把一个问题讲透了。原来背后是以这么广博的阅读量和雄厚的背景知识做基础。在北京市的全民阅读活动中,您还讲了运河文化?

李建臣:是的,总书记号召要弘扬运河精神啊。实际上所谓运河文化,只不过是中国历史文化百花园中的一道风景。农耕文明往往具有自给自足、封闭性特点。恰恰是运河的流动,哺育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从文化角度去认识运河的意义,再与国际上的运河做个比较,看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运河有哪些异同,会给人以不同的启发。

林子夜:看您关于音乐方面的演讲也不少,思想观点新颖独到。

李建臣:音乐非常重要!音乐追求善,追求美,培育素养,陶冶情操,提升道德水准。裴多菲说,没有音乐,生命便是一个过错;黑格尔说,崇尚音乐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当然,我对音乐的理解和阐释,不光出自我的个人爱好,更是由于那是我的本职工作。我的岗位责任就是大力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繁荣。音乐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特别是在数字技术的强力推动下,行业整合力度较大,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金融资本在这个领域也日趋活跃,当然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推动。

林子夜:另外我还注意到,您近年来在演讲中多次提到数字文明的概念,而且做出数字文明进入第二阶段的判断。我查阅了一下,很少有人提出类似的观点和判断。

李建臣:谢谢你关注得这么细致深入。近20年来,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形成的网络世界,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有人认为它仅仅是个工具,是个技术手段,是个渠道,或者是一种基础设施……。我认为它将彻底改变传统文明的形态,造就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我一直认为,人类正快速从工业文明向新的文明形态迁徙。我姑且把这种新的文明形态称之为数字文明。这种文明形态的大迁徙,第一阶段主要是物理过程,新旧并存,各吃各的饭,各走各的路;第二阶段是化学过程,传统文明将逐步被改造和融化掉。特别是随着传统文明的原住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个过程不但势不可挡,而且越来越快。至于区块链、物联网、AI、量子技术等新技术的突破,仅仅是一个分水岭的标志而已。有些人对此不理解,没看明白,就在情绪化的状态中提问题做判断,这不可取。确实很少看到谁像我这么卖力地兜售数字文明的理念。我讲了几年,有人理睬,但几乎没有人应和。不过没关系,学术探讨本来就是各说各的,干吗非要人云亦云呢?通过对不同观点进行争鸣,社会思想文化才能不断进步。人类的任何思想文化成果都是从无到有,没什么好奇怪的。五大发展理念第一个就是创新。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更需要不断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更需要有一个让新思想脱颖而出的生态环境。

林子夜:看您不止在机关,还在中国新闻出版报社、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工作过,经历丰富啊。

李建臣:是的,有幸经历了几个不同行当和岗位。人生多扮演几个不同的社会角色很重要,不仅使生命更充实更丰富,而且也会从更多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这个社会。

林子夜:做报社老总和在机关工作差别大吗?

李建臣:差别很大。做报社老总的辛苦更硬性、更被动一些。你是一部机器的总开关、一支队伍的灵魂啊,思考问题肯定要全面、深入、长远些,同时又要每天处理整个队伍的吃喝拉撒、柴米油盐,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多问题,都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前程密切相关。所以老总的工作,要求你一刻都不能掉链子。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指标压力也大。更重要的是,每天十几万字撒向全国各地,不仅工作节奏运转快,没日没夜,而且政治风险很大,哪里敢怠慢!而在机关工作,主要是把中央精神吃透,把行业情况了解清楚,然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好结合,推动发展。当然也有人图省事,不深入研究,上传下达照本宣科。那不可取。

林子夜:您觉得在哪儿更适合?

李建臣:都适合,也都不适合。说适合,是指在任何岗位上,都会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出色完成这个岗位所要求的目标任务。咱清华人,什么硬骨头都能啃下来。说不适合,是指我性格中的某些方面,比如做事过于认真,执着,爱较真儿,求完美,理想主义,不随波逐流等等,在某些时候、体现在某些事情上可能是优点,但有时也可能是缺点。所以既要针对不同环境和问题随时调整自己,又要掌握好尺度,把握好分寸。

林子夜:在清华学习,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李建臣:收获太多了!大学生活在各个方面改变了我,可以说完全奠定了我不一样的人生。比如说增强了我的信念和自信,让我满怀信心、有勇气去面对和战胜一切困难;再比如说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使我不惧怕新东西,有能力不断学习,不断反省,不断提高。

林子夜:再问您一个小问题。您的微信公号为什么叫好人老李?

李建臣:那是在提醒自己,不管干哪一行,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不忘初心。不仅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更要做一个好人。

离开李建臣学长的办公室,我思绪万千。举目大千世界,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际不难,要真正做一个好人却并非易事。

衷心祝愿和祝福我们这个社会,有越来越多的好人。


相关新闻

  • 122016.09

    红色清华,峥嵘岁月——滕藤学长访谈录

    滕藤,1930年4月生,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留校任教,担任校团委书记。1957年被派到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学习人工放射性物质工艺学。1959年回国后即与汪家鼎和朱永(贝睿)共同组织工程化学系师生从事萃取法提取核燃料钚的工艺和化学研究,该项研究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长期担任清华大学化工系党政主要负责人、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1985年调任国家科委副主任,此后...

  • 162019.01

    李建臣:漫步康桥

    伦敦北九十公里有个小镇,一条小河从镇上蜿蜒穿过。镇虽小,在人类科学文明史上,却像一座灯塔,光耀千秋。它叫剑桥。

  • 182016.09

    给你讲个有趣的故事——明毅学长访谈录

    明毅学长说,回到清华这个熟悉的环境,很多随着时间变成潜记忆的东西一下子又涌现了出来。看着新生们入学,想到了当年只身一人从外地来到北京求学,想起在大学五....

  • 262016.12

    李建臣:音乐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

    2016年12月19,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副司长李建臣在“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成都峰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 022018.04

    李建臣:依稀荷塘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 222016.09

    踏遍青山人未老——赵宗鼐学长访谈录

    这位为党和国家奉献了一生的老人,在晚年依然无私奉献着自己的余热。踏遍青山人未老。“青山”不仅是赵老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也是赵老几十年来奋斗的事业,更是赵....

  • 262016.09

    从点滴入手培养创新精神——汪燮卿学长访谈录

    汪燮卿院士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讲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他提到创新需要三个要素,即“异想天开”的精神、实干的品质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 232016.09

    甘做国家发展铺路石——袁乃驹学长访谈录

    袁先生说,他这辈子对国家科学发展没有什么特殊的贡献,但是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就像是铺路石,国家需要就第一个冲上前。

  • 012014.08
  • 13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