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乒乓博物馆中的清华元素

2018-04-26 | 袁帆(1975级建工) |

国际乒联博物馆原址设在瑞士洛桑。国际乒联于2014年8月决定将博物馆搬迁至中国上海,并与中国乒乓球博物馆两馆合一。经过三年多的筹备与建设,博物馆已于2018年3月31日正式开展。在这座总建筑面积10389平方米的乒乓殿堂中,收藏着成千上万件珍贵的实物、图片、史料,向人们展示着乒乓球运动一百多年来在全世界发展的历程。

博物馆里的各种展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但作为一个乒乓球迷,一个曾经的清华体育代表队队员,我本能地辨别出了许多带有“清华”元素的展品。这些展品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也为“无体育不清华”的清华精神又一次提供了新的注解。

在展现中国乒乓球运动历史的“常青之基”展区,有两幅用120相机拍摄的泛黄老照片,表现的是“一九五二年全国乒乓球比赛大会”的开幕式。照片背景中体育馆的半圆形大窗户和悬廊让人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清华西体育馆的前馆嘛!1952年6月10日,毛主席发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在这一年的10月12日,全国乒乓球比赛大会开幕,比赛地点就设在当时北京最好的运动场馆,被誉为清华“四大建筑”之一的西体育馆。这次比赛也成为全国第一届乒乓球比赛,而且通过比赛选拔了一批男女优秀运动员,组建了中国国家乒乓球队,国球兴旺,由此发端。西体育馆不仅锻炼了一代代清华学子的体魄,也成为乒乓球运动在中国不断发展的见证者。

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乒乓球世锦赛上夺得男子单打第一名的奖杯,成为中国体育运动历史上取得世界冠军“第一人”。从此,乒乓球运动在中国大地上普遍开展起来,并随中国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的不断夺冠成为经久不衰的“国球”。乒乓球在清华同样是广大师生热爱的运动项目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批“高手”,在历届北京高校比赛,及至全国高校比赛中都一直有着优异的表现。

1981年4月,中国乒乓球队横扫所有对手,在第36界乒乓球世锦赛上夺得全部七项冠军。消息传来,清华的乒乓球迷们同样欢欣鼓舞。国家队凯旋归来后,特意由代表团的李富荣总教练带队来到清华大学,在大操场举行报告会,向清华师生汇报比赛的盛况。国手们创造历史的事迹,让所有在场的清华人听得群情激奋,感觉过瘾!虽然已经三十七年过去,但在博物馆中的那幅记录报告会场景的照片前,似乎仍然可以感受到当年的热烈气氛,令人倍感振奋!

另外的一幅照片同样印证了乒乓球运动在清华园的开展。照片上的女运动员可以清楚地看出是著名国手乔红,而与她对阵的男选手是谁呢?图片上并没有说明,只说是“清华大学一名学生自告奋勇向世界冠军挑战”。疑惑最终被清华大学体育部副教授王欣老师解开。原来,这次比赛发生在1996年5月3日,当时正值首届“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联赛”期间。为了宣传和推动中国乒乓球体制改革,特意将部分比赛安排在一些基层单位,清华大学也在其中,比赛地点设在清华西大饭厅。比赛中间还特意安排了与球迷的互动,和乔红对阵的就是当时的清华乒乓球代表队员,1991级电子系学生刘立恺。

根据多方回忆,著名体育解说人宋世雄主持了比赛,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实况转播。而作为乒乓球国际级裁判,王欣老师执裁了这场比赛。辗转联系上了当年的挑战者刘立恺,时隔多年,虽然许多细节已经模糊,只有一个“小插曲”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原来在比赛前,宋世雄宣布组委会预设的规则,要世界冠军乔红先让三分,但被他这位清华乒乓高手当场“婉拒”了,表示不需要“照顾”!最后组委会认可了刘立恺的意见,比赛仍从0:0 开始。虽然这只是一场带有娱乐色彩的比赛,采用的是一局7分制,但一名在校大学生,敢向世界冠军发起挑战,除了勇气,还必须具备相当高的球技。刘立恺两样都做到了。最终的比赛结果是3:7,刘立恺“光荣”告负并不意外,但他的这次挑战却成为清华乒乓球运动史上让人津津乐道的经典之战,被永久地定格在中国乒乓球博物馆。

在现代乒乓球运动发展的近百年来,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国际乒联名人堂”就是国际乒联为表彰技艺超群的乒乓球运动员和为推动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而设立。从1991年开设至今,共有66人进入名人堂。自1999年庄则栋、林慧卿、李富荣等三位中国运动员最先成为名人堂的一员后,先后共有32位中国运动员位列其中,约占总人数的一半。而在他们中间,也有清华人的身影,她就是被我们引为骄傲的邓亚萍校友。


邓亚萍在其乒乓运动生涯中,共先后获得过十八次世界大赛的冠军,这也成为激励优秀后来者努力超越的标杆。她退役之后,于1997年进入清华外语系学习,从零开始,凭借世界冠军的勤奋和毅力,经过十一年的不辍努力,不仅从清华顺利毕业,而且最终取得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作为有着乒坛传奇经历的清华校友,邓亚萍刚刚当选为清华校友乒乓球协会的新一届会长,她必将为推动清华乒乓运动的继续发展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博物馆里,有多件展品记录了邓亚萍为国争光,勇夺佳绩的光荣历程。其中包括展现她在国际大赛中搏击英姿的照片,还有她夺得冠军时所穿的“战袍”、用过的球拍,等等。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一幅美术作品中,再现了邓亚萍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夺冠之后,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先生亲自为她颁奖,并在全世界亿万双眼睛的注视下,像对待自己的小孙女一样轻拍她的脸颊表示祝贺的感人一幕。

我们这一代人亲身见证了中国乒乓球运动兴衰起伏的过程,对“国球”有着深厚的感情。当我看到博物馆展出的乒乓球中缺少早期的国产“红双喜”产品时,忽然萌发了捐赠的想法。作为一个资深球迷,我有一盒1970年代初的38毫米“红双喜”球。这盒球保存完好,跟随我已经有四十四个年头,并曾陪伴我度过清华四年的学习生活。经过馆方的鉴定,很快决定收藏我的“宝贝”。当我的想法真要落实的那一刻,不舍之情油然而生,但想到在这座世界级的乒乓殿堂中,今后又将多了一个带有与清华有关的展品,我还是欣然于4月18日正式向博物馆进行了捐赠,完成了我“让更多人分享红双喜”的美好愿望。

清华建校百余年来,用体育锻炼强健学生体魄,用体育精神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意志,光荣传统早已蔚然成风,并与清华精神融为一体。带着清华故事的展品一再出现在世界乒乓殿堂里,既是偶然,更是必然;既是乒乓运动在清华发展的写照,更在激励清华学子继续发扬“人生能有几回博”的国球精神,努力研学,为国争光!这正是:

乒乓殿堂落浦江,清华故事传久广;

为国立功需拼搏,国球精神永发扬!

2018/4/23 撰于上海


相关新闻